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这不是一只烟斗》读书笔记.pdf

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7894982
  • 上传时间:2018-04-2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8.66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看”的考古学——《这不是一只烟斗》读书笔记曾橙 2016.02.21 1928年,比利时画家勒内 ?马格利特创作了一幅令人费解的名画:画面上是一个极其写实的烟斗, 这原本平平无奇, 但在烟斗下方还工整地写着一行字——Ceci n ’est pas une pipe(这不是一只烟斗)这迅速成为现代美术史上的一句名言,并被视为新艺术发出的最强烈宣言之一,因为在此之前从未有谁以这样的警句表明“一幅画不是它所表现的那个东西”这一观点四十年后,在画家去世次年,哲学家福柯以这一名言为题写了一篇长文确实,正如福柯所言, 在这幅画诞生之前, 美术史上图形中的文字都无一例外是为了引导和说明图形, 也正因此,当人们第一次看到画面上明明是个烟斗但下放却写着“这不是一只烟斗”时,那一刹那都会感到费解和不舒服这不是一只烟斗,那它是什么?”答案是:它是一幅画,是表现一只烟斗的符号这就把绘画从文字的说明中完全独立出来,并打断了文字与图像的联系,使两者分离画上的文字以及画作的标题, 长久以来都具有极强的引导和束缚力一幅抽象的绘画,如果它被命名为 《梦》, 观众就会设想这是某个梦; 如果它被命名为《云》,那人们照例也会努力寻找它哪些地方像云。

      之所以如此, 乃是因为长久以来主宰绘画和我们思维的原则是:相似性与再现性这两者是等同的一旦挣脱了话语,画作就成了纯粹的符号,可以被人以任何方式来理解在传统的认知里, 艺术是对现实的再现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 画中之物即为实在之物的代表, 因而会把绘画里的烟斗混同于现实中的烟斗我们很少清楚地意识到,在画布之内,这是一支烟斗,而在画布之外,以物质性来衡量,这并不是一支实实在在的烟斗, 只是画的一部分 马格利特以艺术的方式召唤出一个常为我们所忽略的实在世界,将表达的意象性与物质的实在性分离开来福柯所感兴趣的, 并不是这幅画本身的艺术性, 而是可以借此讲述自己的思想(事实上,现代艺术史上成功的美术作品通常都隐含着哲学内涵),因为它对现象学有着尤其意味深远的启发按现象学的观念, “现象”和“再现”之间还有“观看” ,观看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 “看也是感知, 看,就已经在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让人思考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学不仅仅思考艺术,而是感知艺术,它处于任何哲学的中心这不是一只烟斗”这句话打破了人们在观看时所抱有的常规心理预期,从而迫使人对画面重新思考, 也逼得人们自我反思观看这一行为本身, 并以一种强烈的否定姿态向人表明:绘画并不只是它所表现的内容本身。

      这实际上是为现代美术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排除一切与画无关的事物,回到画本身去理解画福柯所未指出、而事实上极为关键的一点是: 尽管他一再强调《这不是一只烟斗》这幅画开创性地打破了画面与话语的联系,确立了绘画作为符号的独立意义,然而吊诡的是, 这却正是由画面上的那句话带来的如果没有这一句乍看上去突兀而奇怪的话, 恐怕任何一个观众都会理所当然地把这幅画理解为是一个烟斗,而这幅极其写实的画也就不可能那么著名了与西方相比,中国画的传统表现方式不那么强调话语与画面的分离——西方绘画上历来很少文字,而在中国画中,文字和印章却常常是画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本身也具有美学价值, 而不仅仅只是用于说明 此外,中国画也并不假定在画面之外有一个观看者的目光, 仿佛他的目光是照亮画面并使之可见的一束光源,并像上帝一样控制着整个画面, 或许可以说, 西方的透视画法是从这个画外观看者的眼睛为起点开始展开的一幅画面,这与中国画完全源于两种思想你以为看到了烟斗吗?不是的,你看到的只是一幅画你以为你在说语言吗?不是的,其实是语言决定你能说出什么不要把图像、语言视若无物,它们并非虚空 好比一个人站在窗前看风景的时候,永远不要忘记, 你眼中还有那扇透明的窗。

      当我们以图像和语言为工具来认识世界之时,同样要意识到, 它们有着自身的结构与走向,它们左右着甚至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画一个烟斗,呈现在人们面前下面写着一行字:“这不是一只烟斗”烟斗过于逼真, 以至于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本能地认为这是一个烟斗画家提出的问题是,当“画”本身是一个实体的再现,“烟斗”是通过画产生的再现,同时出现在人面前的时候, 人会认为这是一个烟斗, 还是一幅画呢?当然还有那么一行混淆视听的文字很显然,在这里,文字赋予了图像意义话语获得了胜利后现代继而出现了很多不需要文字也能让图像自己来证明自己的画作人们总觉得 “画”是应该“再现”什么东西的,而“再现”又一定是一个抽象系统,只是抽象程度有所不同(举个例子:再逼真的烟斗也不可能画出它背后长什么样子)那么抽象到什么地步的时候, “意义”就被混淆、甚至被抹煞了?当人们无法确定再现内容的时候,图像本身就不再透明了——它从一个“烟斗”,变成了一幅画本身于是乎,到底抽象到什么程度的时候,人们会难以辨识符号系统所再现的内容呢?生活中很多符号已经足够抽象,但只需要表现事物的一个特征, 有时也足以让人辨识出它背后的意义(比如一根单线勾勒出的高跟鞋贴在WC 的门上表示女厕) 。

      似乎最抽象的系统就是语言了——它与赋形系统完全分离,甚至并没有“抽”象,而是自说自话地构成了一套与“象”毫无关系的符号系统但是这毕竟是拉丁语系里长大的哲学家们的想法在汉字里,并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我们的话语表达微妙地与赋形缠绕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件无法严格归类的东西福柯这本书中描述的马格利特的画,则在画中加入了文字因素, 这就使画的含义变得多重, 宛如在思维中置入一面镜子,通过这面神奇的镜子, 反应出的是思维的背面,是理性的叛逆, 是习惯的颠覆,同时也是空间的重置和时间的糅合一个人本来是无法见到自己的背面的,然而马格利特却在画中给出奇怪的暗示,或是明示, 让不可见的东西变为可见, 不可能的言说成为言说, 让画面呈现怪异和反常文字和物体的同时在场表明了看与思的同时在场,也表明了它们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这幅画是 1963 年创作的《望远镜》,它画的是半开半闭的窗户,通过窗玻璃,我们看到了外面的现实 (白云点缀的蓝天) ,不过我们在窗子打开的那个缝隙中看到的(它使我们直接进入现实),却是空空如也,只有个一无所有的大黑块窗户的框架就是幻象框架, 正是幻象框架构成了现实; 借助于裂缝, 我们得以洞察不可能的实在界,观察自在之原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