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虚实结合手法分类典例赏新.pdf
2页古诗词虚实结合手法分类典例赏新 虚实结合,即虚实相生,是包括 古诗词在内的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 点,重要手法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 《 中国 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 中明 确指出: “ 《 考工记》所表现的这种虚 实结合的思想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 点 ”在中国画中, “ 实”是指图画中 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 虚”是指图 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让人回昧无穷 我国古诗词深受中国画的影响, 借鉴了中国画的艺术手法,在写景状 物甚至叙事时,也常常运用虚实结合 手法来营造意象和意境,从而激发读 者的想象与神思, 增强作品的艺术感 染力诗词中的 “ 实”是指客观世界 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诗词中 的 “ 虚”是指作者想象或虚拟的那些 虚象虚境和空灵的境界 因此,把握古诗词虚实结合手 法,关键是要能读出诗词中的虚象、 虚境, 领悟出空灵的境界 古诗词中常见的虚境有哪些呢? 研读古诗词,我们可以看出它们营造 的虚境主要有五类 :1 . 梦幻之境 ;2 . 预期之境 ;3 . 联想之境 ;4 . 遥想之 境;5 . 暗写之境 下面依序援引典例赏析,以领略 虚实结合手法的佳妙。
一.梦幻之境 例如李白的 《 梦游天姥吟留别》 就是一首著名的记梦诗 他恣意挥 洒,从 “ 我欲因之梦吴越”起 ,到 “ 仙之人兮列如麻”止,共用2 6 个诗 句来抒写梦幻之境,营造了一个意境 雄伟、变化莫测、缤纷多彩、令人惬 意的神仙世界,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 好社会的追求同时这一梦幻之境, I I 又反衬了作者当时政治上遭受挫折后 l l 的 压抑和郁闷 诗 篇末尾作者脱开虚 l l ● 3 2 ⋯⋯¨ 敷何耀东 境,回到现实,发出 “ 安能摧眉折腰 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呐喊, 似一把匕首刺向封建统治者,而一个 维护尊严 、 敢想敢说的硬汉诗人形象 跃然纸上 又如李煜的词 《 望江南》 :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 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 风 这是李煜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此 词也写了梦境,即后边三句 “ 梦” 什么?梦帝王生活,梦繁华生活,梦 春风得意!而醒后面对的却是亡国之 君、阶下囚的残酷现实,所以反而怨 恨起昨夜的梦来了,所以才有开篇 “ 多少恨”的怨愤如同 “ 梦里不知 身是客,一晌贪欢”的悲愤这是一 种 “ 正面不写写反面”的 “ 反托” ( 即反衬)手法的成功运用。
此词由 实笔 ( 多少恨)切人,以 “ 还似”二 字化出梦境、虚境,以梦境反托今日 之恨,由虚带实,由虚托实,进而揭 示主旨, 含蓄耐读 二. 预期之境 ( 或日设想之境) 例如李商隐的 《 友雨寄北》 :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诗借写秋天夜晚的巴山急雨, 寄托作者的羁旅之愁与思乡怀人之 苦,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 第一句叙事,包孕着一问一答, 第二句转而描写了眼前的自然景物, 烘托了作者自己深重的漂泊之愁和思 乡之苦这二句属实写, 第三四句为 虚写,出人意料地从眼前景色生发开 去, 另辟预期之境,表达了 “ 何当共 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景 “ 何当” ( 什么时候才能够)两个字不 但表现了作者思归之切,更重要的是 在现实的景色描写与对未来团聚的憧 憬之间,起着承前启后,化实为虚的 作用这里作者用未来的乐来反衬今 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 夜话的谈资如此虚实相生,情景交 融, 便将自己的愁苦及对亲人的思念 表达得跌宕有致, 意味深长 又如王昌龄的 魏二》 :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句实写送别朋友的地点、季 节、情景和感受,突出 “ 醉” “ 凉” , 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凄凉心境和依恋 之情 后二句撇开了前面的实景描写, 以 “ 忆”字领起,从对方着笔,虚构 了一个景象, 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在 不久的将来 ,朋友夜泊在潇湘湖上, 即使睡着了在梦中也能听到凄清长呜 的猿啼声诗人借此设想之虚境, 拓 展了想象空间, 与前边的送别之实境 相烘托,可谓虚实相生,把朋友离别 后双方的惆怅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 尽致 三. 联想之境 ( 或日想象之境) 如高适的 《 塞上听吹笛》 :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是一篇别出心裁的闻笛佳作 诗的前两句写实景: 胡天j E 地,冰雪 消融,是牧马的季节傍晚战士牧马 而归,月上树梢,戍楼上吹起熟悉的 晦花落》曲调,好一幅盛唐边塞祥和 安定的景象!后两句则是虚写诗人 将 “ 梅花落” ( 曲凋名,常表思乡之 情)拆用,又运用通感修辞 ( 这里以 视觉形象写听觉形象) ,巧妙地编织联 想虚景:风吹的仿佛不是笛声 ,而是 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 一夜之 间洒满关山。
这一虚景是实景的拓展 与幻化,又与雪景、明月、 笛声构成 的实境相互和谐搭配,虚实相生,构 成了一个明朗开阔美妙祥和的境界 , 传达了戍边战士安闲惬意的心境,又 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又如刘敞的 《 微雨登城二首 ( 其 一) 》 :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这是一首登城野望之作首句写 秋 日 微雨,次句写登城闲望三四句 写野望之景,就用了虚实结合手法 , 第三句写山色属实写,第四句写联想 之境属虚写山岭连绵 ,或远或近, 或浅或深,树木重叠,高低错落,参 差不齐,其淡远之境,空灵之姿,不 正像 “ 一片江南水墨图”吗?这样由 实入虚,虚实相生,凸显了秋天山色 的空灵清逸潇洒的景致,让水墨图与 眼前景相互烘托,引发读者悠远的联 想与情思, 给人惬意和谐的艺术享受 四. 遥想之境 ( 或 日忆昔之境) 例如北宋苏轼的 《 念奴娇· 赤壁 怀古》下阕写道: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 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此词上阌写作者站立赤壁放眼长 江所见的大江滚滚东流,惊涛裂岸冲 天的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为英雄人 物出场作铺垫,属实写。
下阕以 “ 遥 想”领起的五句侧重展示了三国时期 青年将领周瑜的英发雄姿及从容指挥 吴军大败曹军的壮志豪情和赫赫战 功,写的是回想之境,属于虚写随 后作者从 “ 神游故国”又回到现实 , 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属 于以实带虚全词由实写起笔,用虚 写转接,最后以实写终结,可谓虚实 结合,层次清晰 此词下阕的虚写文字,为全词之 关键,既栩栩如生地塑造了青年将领 周瑜的形象,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仰 慕之情,又为抒发作者有志报国、壮 怀难酬的感慨作了有力的反衬 又如韦庄的七律 昔》 : 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 , 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 日 离乱俱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 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韦庄从 虢州赶到京城应试,他目睹这座古都 的兴替盛衰, 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 “ 感慨遥深, 婉而多讽”的七律 此诗前三联写忆昔之境,末联写 当今之所见,结出无限感慨,点明主 旨此诗写忆昔之境,用典自然而深 含讽意, 借助双关、象征等修辞,传 弦外之音前六句以 “ 昔年”领起, 紧扣 “ 忆”字,描绘昔 日繁荣景象, 写长安豪门贵族一年四季追欢逐乐, 奢侈腐化,以致不辨春秋。
王孙公子 肆无忌惮 ,富家女子无忧无愁,隐含 对晚唐宫廷及上层统治者的批判末 联既点明当时 “ 离乱”的残酷现实 , 又以景结情,用 “ 夕阳” “ 水东流” 象征唐末国运的衰败没落,抒发了他 对社稷倾危的深沉叹惋 五. 暗写之境 例如张先的 《 题西溪无相院》 : 积水涵虚上下清, 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 小艇归时闻草声 人郭僧寻尘里去, 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 特 级 教 师 三 人 行. 零 莫放修芦碍月生 宋人张先善写 “ 影” ,人称 “ 张 三影” 王安石曾说他 “ 留连山水住 多时, 年比冯唐未觉衰篝火尚能书 细字,邮筒还肯寄新诗 ”此诗又名 《 华州西溪》 ,表现了诗人对雨后秋溪 的独特兴会,运用了明写暗写交融的 手法, 抒写了一种高妙情致 首联从远处落笔明写 “ 积水” , 暗写 “ 秋雨” 经过秋雨洗礼,天光 水色,清澈一片,临溪家屋 ,明丽清 静 ,显得相当悠闲颔联从近处着 墨,分别写所见所闻,明写 “ 山影” , 暗写 “ 水清” ,又以 “ 草声”衬托境 静并与上联 “ 清” “ 静”呼应颈联 写人物活动, 更把静境予以升华。
第 五句说,进城的僧人寻得的是尘嚣, 反托此院是脱俗之境第六句以溪水 喻镜 ,明写 “ 过桥人似鉴中行” ,又 暗写出水中之过桥人影,营造出 “ 清 溪清人心”的禅境尾联更是宕开一 笔,谓秋雨过后, 莫让芦苇长高,让 人领略不到深溪月影, 此句明写 “ 修 芦” ,暗写芦影、月影,这一设想虚 境,以议论出之, 更是把西溪秋色赞 美到了极致,让人对作者演绎出的清 静化境回味无穷 综上赏析,我们可以结出如下概 念:虚实结合是古诗词营造意象、意 境时常用的一种结构特征,一种艺术 手法,指用现实的景物、人事与想象 或虚拟的景物、 人事交织在一起来表 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 优秀作品常以虚 境逼真、新奇而取胜 ,以虚实结合的 自然和新巧而取胜;创设的种种虚 境,拓展了诗歌意象意境的新天地, -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同中国 画的 “ 留白” ,增添了陌生感和新奇 感,彰显了浪漫的情调;诗中的虚境 又与实境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或从 正面烘托,或从反面映衬,从而丰富 诗歌的形象,强化感情的宣泄,升华 作品的主旨, 增强感染力和震撼力, 给人以嚼之齿颊留香,味之诗情悠长 的审美情趣 0 ●●● 3 湖 3 居 现 , ∞ 一 特 : 文 校 语 编 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