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美国二战衣阿华级战列舰跟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谁强.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2996041
  • 上传时间:2017-10-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92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美国二战衣阿华级战列舰跟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谁强俾斯麦级没有和美国海军的战列舰交战一艘在美国海军参战前就被击沉了,另一艘被轰炸机炸沉了 下面就俾斯麦级和美国战列舰的性能进行分析因为美国海军的 8 艘旧式战列舰在日军偷袭珍珠港时被炸沉或重创,后来的战列舰基本是南达科他级、北卡来罗那级,以及开战后才服役的依阿华级考虑到美国人一贯谨小慎微的特性,不可能把性能落后的战列舰用于和德国的新锐战列舰交战,所以下面分析比较俾斯麦级和依阿华级的性能: 俾斯麦级战列舰:首舰俾斯麦号,1935 年动工,1940 年 8 月 24 日服役;次舰提尔皮茨号,1936年 10 月 30 日开工,1941 年 2 月 25 日服役标准排水量:俾斯麦号 41,700吨,提尔皮茨号 42,300 吨满载排水量:设计 49,400 吨,最大 52,900 吨舰长:俾斯麦号 251 米,提尔皮茨号 254 米舰宽:36 米设计满载吃水:10.2 米实际最大吃水:10.7 米动力: 12 台高压锅炉,3 台蒸汽轮机,设计最大功率138,000 马力,实际稳定最大功率 150,170 马力,实际极速最大功率 163,026马力最高航速:30.8 节续航力: 8525 海里/19 节,9500 海里/16 节武备:4 座双联装 381 毫米 /52 倍径主炮,6 座双联装 150 毫米/55 倍径副炮,8 座双联装105 毫米高炮, 8 座双联装 37 毫米高炮,2 座四联装、 12 座单管 20 毫米高炮(提尔皮茨号为 18 座四联装、 6 座单管 20 毫米高炮)装甲:主侧舷装甲 320毫米;双层装甲甲板,上装甲甲板 50-80 毫米,主装甲甲板 80-120 毫米(布置在第三甲板位置,与主舷侧装甲一同重叠在弹道上);主炮炮塔正面最厚处360 毫米,顶部和侧面为 150 毫米和 203 毫米,炮座 340 毫米;司令塔 360 毫米;防雷装甲 45 毫米。

      防雷系统设计要求抵御 250 公斤 TNT 炸药,实际可抵御 300 公斤德国 hexanite 烈性炸药装甲总重 17450 吨(不含炮塔旋转部分),舰体结构总重 11691 吨 依阿华级战列舰:1938 年 5 月确定设计方案,首舰依阿华号(BB-61 )于 1940 年 6 月 27 号开工,1943 年 2 月 22 日服役标准排水量 44,560 吨满载排水量 55,710 吨舰长:270.4 米舰宽:33 米吃水:11米动力:8 台高压锅炉,4 台蒸汽涡轮机,主机设计功率 212,000 马力最高航速:33 节续航力:15,900 海里/17 节,20,150 海里/15 节装备 50 倍口径406.4 毫米主炮九门武备: 3 座三联装 406 毫米/45 倍口径主炮;10 门双联装 127 毫米/38 倍径高平两用炮;40 毫米高射炮 60-80 门,20 毫米高射炮 50-60 门装甲:水线 307 毫米(内倾 19 度);横向 287 毫米;水平 222 毫米;炮塔正面 432 毫米,顶部 184 毫米,侧面 229 毫米,背面 241 毫米,炮座 439毫米;司令塔正面 445 毫米,顶部 184 毫米。

      装甲总重 18466 吨,舰体结构总重 10252 吨 战列舰的单舰战斗能力,取决于机动性、防护、火力,以下从这三方面来对两级舰进行比较首先比较机动性俾斯麦主机功率可以达到15,000-16,000 马力,最大航速 30.8 节,续航力 8525 海里/19 节;依阿华主机功率 212,000 马力,最大航速 33 节,续航力 15,900 海里/17 节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速度还是续航能力,依阿华级都明显强于俾斯麦级,在海战中,依阿华的占位能力占优 从防护性能上来看,俾斯麦沿用其一贯的“全面防护” 思想舯部轮机舱和主炮塔弹药库装甲最厚处为 320 毫米;主装甲带向艏艉方向逐渐变薄为 240 毫米;主炮炮塔装甲最厚处 360 毫米,顶部和侧面为 150 毫米和 203 毫米,炮座 340 毫米,副炮装甲 80 毫米;司令塔装甲360 毫米;全舰覆盖 50 毫米装甲板,轮机舱上方和炮座周围增加到 80-120 毫米而依阿华级采用了“重点防御”思想侧舷装甲带 307 毫米,其内侧还有一层厚 22 毫米的钢板,舷侧装甲带内倾 19 度,整体防护能力相当于 439 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在 19 千米距离上可防俾斯麦级主炮的 800 千克穿甲弹;其水平装甲带厚度 222 毫米;水下部分与南达科他相似,分四层防御区,装甲最厚达 307 毫米;主炮塔前装甲 432 毫米,顶部 184 毫米,背面 241 毫米,司令塔正面 445 毫米,顶部 184 毫米。

      由于美、德两国在装甲钢技术水平上相差不大,其装甲质量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厚度决定防护能力——而厚度完全取决于工业能力和资源水平,这当然是美国佬的强项经过装甲厚度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俾斯麦全面逊于依阿华,尤其是其水平防护能力,远逊于依阿华,在远战中,俾斯麦非常吃亏,其水平装甲最厚才 120 毫米——因为远战中落下来的炮弹,其着角几乎成直角,这就是为什么英国战舰在远距离能够有效的打击俾斯麦,而到了近距离反而无法击沉她,还要靠巡洋舰和驱逐舰用鱼雷帮忙——就俾斯麦的装甲防护来说,她很容易被击毁,但是很难被击沉而依阿华和俾斯麦对决,无论远战近战,前者在装甲上都占有优势 接下来对比火力俾斯麦为 380 毫米 52 倍径主炮八门,单管射速 2.6-3 发/ 分钟,全舰最高射速 20.8-24 发/分钟,对付敌战舰主要使用穿甲弹,俾斯麦的穿甲弹为 800 千克,最大射程 36,520 米,最大抛射能力为 19.2 吨/分钟,在火力频率上强于依阿华依阿华级为 406 毫米 50 倍径主炮九门,单管 2 发/分钟,全舰最高射速 18 发/分钟,在射速上稍逊于首相但是依阿华的穿甲弹重达 1225 千克,最大射程38,720 米,最大抛射能力达 22.05 吨/分钟,在杀伤效果上强于俾斯麦。

      俾斯麦的射速快,在单位时间里命中数目高于依阿华,但是依阿华也不是吃素的——俾斯麦更挨不起依阿华的重弹,尤其是在远距离上这里还要说一点,俾斯麦使用的基本是轻弹,而依阿华已经换用重弹轻弹虽然在 15 公里之内的近战中可以更好的打击侧装甲,但是一旦距离拉开距离,轻弹会很快失速,其弹道会改变,加上远距离炮弹存速本来就低,所以更难打穿装甲而重弹不存在这个问题,其弹道保持的很好,原本就是用于打击水平装甲的,更适合远距离交战所以,俾斯麦如果远距离和依阿华交战,结局是相当凄惨的远距离交战,不仅看炮弹,还要看火控雷达依阿华级没有舰队决战纪录,但是其前辈舰有,在瓜岛海战中,华盛顿(北卡罗来纳级)号就曾用雷达瞄准,在接近最大射程上,七分钟命中 9 发 406 毫米炮弹和大量 127 毫米炮弹,重创了日本战列舰雾岛号——其命中率至少为:9 发/(18 发/分钟*7 分钟)=0.0714(这里是以华盛顿以保持最大射速和最大射弹量来算的,实际上实战中达不到,因为还有测距、齐射等待、火力机动等额外占用时间,分母还应该小得多,如果将分母减半修正,命中率就达到 0.14 了)而俾斯麦,在丹麦海峡之战中,总共对战十分钟,共发射 380 毫米炮弹 55 发(如果按全射速算,要打出 240 发炮弹了,由此可证,华盛顿号的命中率计算中分母的修正还是保守的),第三轮齐射才命中胡德号一发,第四次齐射失的,一般认为是首相的第五次齐射击中了胡德,导致其沉没。

      但从胡德的受损状况来看,第五次齐射,最多也就是命中一发的样子,那么前五轮齐射的命中率,在 20 公里左右的射程上,最高也就是 2 发/ (5 轮*8 发/轮)=0.05 到 2 发/ ( 5 轮*4 发/轮)=0.1 之间——因为德舰有几轮齐射是双炮塔齐射而此后俾斯麦和欧根亲王合力对付威尔士亲王,距离 16 公里左右,亲王被命中了七弹,其中臭弹三发但是这七弹到底有几发是俾斯麦的,又实在查不出来,且距离较近,比较意义不大,故姑且不予计算之所以选择这两次海战进行比较,是因为前者能见度较低,而丹麦海峡之战虽然能见度略好,但是海况较差,对双方的火控系统要求都很高,具备可比性依阿华的火控系统是北卡罗来纳改进型,显然不弱于其前辈,而即便是俾斯麦的姐妹舰提尔皮茨,也没有在火控系统上有太大改进所以即便是俾斯麦熬到了 1943 年,有幸和依阿华碰上,在火控系统上还是稍逊一筹综合两舰的火力来看,在相距 30 公里以外的战斗中,双方都不具有威胁性;在 15-30 公里的距离上,俾斯麦对依阿华有一定威胁,虽然距离越远,穿甲弹动能越少,但是着角越大,所以还是能够威胁一下美国佬的,但根本打不穿水平装甲;反过来,依阿华在这个距离上,只要命中,是绝对能够对俾斯麦造成有效杀伤的,而且威胁还不小,除非是在避弹区之内。

      到了 15 公里以内,俾斯麦总算有些扳回的机会了,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近距离交战,雷达的效果不是那么明显了,完全可以用光学仪器代替,而德国的蔡司镜片是最好的;二是俾斯麦使用轻弹,可以更好的打击侧装甲,而依阿华的重弹就要打一点折扣;三是俾斯麦的射速高,相对而言命中敌舰的机会也多但是美国佬不是笨蛋,依阿华速度更快,一看事情不对,立马转身就跑,俾斯麦还追不上一旦拉开了,俾斯麦就又要倒霉所以不管怎样,都是俾斯麦吃亏 事实上,这种单舰 PK 的情况是不存在的首先,俾斯麦很难进入北海,一旦出来就会面临盟军大量飞机舰船的围攻,历史上的俾斯麦就是这么战沉的其次,即使俾斯麦侥幸溜出来,交战海域超过了陆基飞机的作战半径,盟军还可以出动航母的舰载机,直接把他炸沉再退一步,如果正好没有航母,那么美国佬凭借其数量庞大的军舰数目,完全可以围攻俾斯麦先用驱逐舰追上去施放鱼雷,缠住俾斯麦,然后用大量的战列舰围攻俾斯麦一艘就算真的单挑了,上面分析那么多,俾斯麦完全打不过依阿华,即使是南达科他级和北卡来罗那级,由于经过了改装,俾斯麦也不见得能打过因为南达科他级和北卡来罗那级的火力和火控系统均优于俾斯麦级,在交战时可以占有先机;装甲和俾斯麦级相比,相差不大;只是速度慢了许多。

      所以,只要在远距离交战时获得先机,南达科他级和北卡来罗那级还是可以打过俾斯麦级的,至少可以打个平手 为什么俾斯麦级的排水量和依阿华级差不多,但是相差那么多呢?这和德国人的造舰思想有关前面已经提到了,俾斯麦级的设计沿用了德国军舰自一战之前就开始的“全面防护”思想,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尺度,其主装甲侧壁覆盖了 70%的水线长度和 56%的舷侧高度,装甲总重量达到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比重,占标准排水量的 41.85%此外,该舰在实现大防护尺度的同时,依赖大防护尺度提供的空间补偿,主水平装甲安排在第三甲板,让其与主舷侧装甲一同重叠于弹道上,使舰体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到了强化所以,德国人的战舰,其装甲的比重非常大,占用了大量的吨位,而火力却有所不足,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舰扛小炮”最突出的例子是“沙恩霍斯特”级)而美国人则不同,其军舰设计很早就采用了“重点防护”的思想因为美国人认为,战列舰传统防护体系的中等厚度装甲,已经无法防御战列舰不断加大口径的主炮穿甲弹,依靠传统思想设计出来的军舰是无法在未来海战中取胜的,必须改革其主要设计特点是,战舰的非重要部位减少或没有装甲防护,而重要部位(主炮塔、轮机舱、司令塔等要害部位)则得到最大限度的装甲防护,省下来的装甲吨位,可以用来改善军舰设计,增加各种电子设备和火炮。

      事实上这是海军战列舰防护设计上的重大革新,后来被很多国家所采用为什么德国人会坚持采用过时的设计思想呢?这和德国海军的战术思想密不可分德国海军的假想敌,是英国皇家海军,所有军舰的设计都针对英国的战舰然而,德国战舰的数量实在太少,无法在正面对战中击败英国海军于是德国人采用了“破交战” 的战术思想,不进行正面交战,而是袭击敌人的海上交通线,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