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曲方言的叙事翻译研究.docx
10页戏曲方言的叙事翻译研究 纪蓉琴 张瀚青[提 要]方言是文学叙事中富于浓厚民族民俗文化色彩的部分,民俗文化的翻译转换不仅需要语言文字的阐释和对等,它还需要依赖某种“叙事”来搭建成形或再现异域文化中多彩的艺术和精神瑰宝叙事视角转换可以为戏曲方言的翻译叙事建构提供更加全面的审视和研究路径,可以重新营造出那个特定的空间中所携带的特定的意义和指向,更好地促使翻译转换过程中产生更加鲜活的译语文本[关键词]戏曲方言;叙事视角;叙事空间;翻译转换[作者简介]纪蓉琴(1962—),女,江西省科技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江西南昌 330000)张瀚青(2000—),男,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编导广西南宁 530006)[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江西地方民俗文化英译研究”(15YY21);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戏曲方言英译研究”(WGW1710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方言是指语法、词汇、语音不同于其他语言的变体,常与说话者的社会或地域背景相关,一般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一定的地域方言配以声腔和不同的唱法形成了剧种繁多的地方戏,戏曲正是起源于不同方言的地方戏,或是改造当地的方言民歌而成。
周振鹤等指出,“区别这些地方戏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方言而不是声腔声腔可以随方言变,方言却不肯随声腔改”[1]戏曲是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因素的有机综合它熔唱、念、舞于一炉,采用方言叙事是其基本的表达手段戏曲采用方言来凸显某一特定地区或社会人群的文化场域及其生活属性,伴随唱腔和声腔变化的方言更加丰富了戏曲叙事的呈现方式戏曲方言的民俗文化叙事属性拓宽了民俗文化文学叙事化的研究范围,是文学叙事中富于浓厚民族民俗文化色彩的部分,也是中国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构成部分戏曲方言叙事研究是方言学、戏剧学与叙事学的交叉研究,而戏曲方言叙事与翻译研究则是戏剧学、方言学、叙事学与翻译学的多重跨学科交叉研究翻译不仅仅是桥梁,更是一种重构,是一种再叙事在戏曲方言的翻译转换过程中,借助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传播和影响叙事,可以为方言文化翻译叙事学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研究路径一、戏曲方言与叙事翻译建构戏曲作品中的方言旨在表达戏曲主题和剧中人物的地域背景和社会身份,以此营造故事的真实性,既可以突出主题,增加故事的鲜活性和亲近感,也可以用来表明人物关系,或者添加幽默诙谐感,增强戏曲的戏剧性戏曲方言的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它涉及的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再现,更要表现方言所包含的民间风情和演剧的特色[2]。
翻译中的叙事建构是指译者使用不同策略来隐显或修改原文中的叙事元素,以期在目的语中重构叙事[3]译者可以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叙事类型转换、叙事框架设定等策略来达到叙事转换的目的戏曲叙事不仅利用服装、道具、场景等具地方文化特色的辅助手段来强化戏剧效果,更是通过方言及其唱腔、声腔等语言手段,来突出主题,丰富戏曲的情节及故事性,他们都为译者准确阐释戏曲主题提供了指示和依据一)戏曲方言的叙事视角与翻译叙事视角包括人物、场景、事件、空间形式和视角五个成分方言俗语进入戏曲后的叙事视角表现方式体现在人物对话中地域和社会方言的使用、叙述场景的表现方式、借助方言折射出的剧中事件——剧情展现方式、剧中人物情感状态的描述、剧场气氛的调节等诸方面的叙事方式上戏曲方言在不同的视角关照下,在叙事层面的翻译转换中,可以通过内视角分析故事叙述者采用的叙事手法,结合外视角考察旁观者的外叙事策略,恰当地呈现出不同戏曲方言的面貌与特质二)戏曲方言叙事的类型与翻译叙事理论与翻译研究结合有四种叙事类型,即“本体论叙事”、“公共叙事”、“概念/学科叙事”和“元叙事”[4]戏曲中人物采用不同方言来表现不同的社会交往功能与属性,剧中人物间的人际交往对话,构建起戏曲的主题,推进剧情的发展,从而产生生动的戏曲效果,体现的是戏曲的本体论叙事特点。
由于戏曲方言是作者和表演者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和叙述,他们通过剧中人物的方言俗语来表现故事的情节、烘托人物的形象、共同演绎生活中的场景、风俗习惯等,同时也展现出剧作家自身对民俗生活的见解、观点和感情剧作家的个人叙述必须在现实的社会中展现、发挥出期待的效果,使自身个性化的叙事在集体的叙事中共鸣和响应,因此戏曲方言的叙事也是“公共的、集体的叙事”方言也是剧作家和舞台导演表达各自观念、传递思想的艺术载体和方法,它传递的是戏曲中方言固有的戏曲“概念/学科叙事”因素再鲜活的方言俗语也需借助舞台场景、动作、道具等元叙事手段的辅助来衬托和渲染艺术效果因此,戏曲方言的叙事类型与特征为戏曲方言的翻译建立了基本的叙事框架和可识别的依据,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叙事策略,在翻译转换的过程中,都必须直面如何避免新环境下共同可用语言和叙事资源的制约,都必须寻求可采取的转换途径,达到叙事文本的功能对等戏剧是通过语言、场景、动作、服装等途径来塑造鲜明的形象感染读者或观众的,方言是地方戏曲渲染艺术效果,尤其是语言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方言的杂话、俗語,可以反映出剧中人物的社会身份、地域特征等,他们的语言鲜活生动、充满活力,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增加亲近感。
译者在转换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各种叙事类型来选择一定的叙事翻译转换角度,采取一定的翻译策略来“诠释”和“改写”源语文本[5]译者在自身已经嵌入各种叙事过程中时,借助叙事策略来选择某种方式宣传和传播各种各样的叙事和话语,参与叙事传播的过程二、戏曲方言的叙事翻译转换莎士比亚戏剧以素体诗和方言混杂的语言变体著称莎剧中的方言涵盖地域和社会方言,莎士比亚用不同的方言表达模式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戏剧效果原文】Osw. Wherefore, bold peasant,[Durst] thou support a punishd traitor? Hence Lest that thinfection of his fortune take Like hold on thee. Let go his arm.Edg. Chill not let go, zir, without vurther[cagion].Osw. Let go, slave, or thou dist!Edg. Good gentleman, go your gait, and let poorvolk pass. And chud ha bin zwaggerd out of my life, twould not ha bin zo long as tis by a vortnight. Nay, come not near thold man; keep out, che vorye, or Ice try whither your costard or my ballow be theharder. Chill be plain with you.Osw. Out, dunghill!Edg. Chill pick your teeth, zir. Come, no mattervor your foins.—— (King Lear , IV, vi)【譯文1】朱生豪译文(1994:89)奥斯华德:大胆的村夫,你怎么敢袒护一个明令缉拿的叛徒?滚开,免得你也遭到和他同样的命运。
放开他的胳臂爱德伽:先生,你不向我说明理由,我是不放的奥斯华德:放开,奴才,否则我叫你死爱德伽:好先生,你走你的路,让穷人们过去吧要是这种吓人的话也能把我吓倒,那么我早在半个月之前,就给人吓死了不,不要走近这个老头儿我关照你,走远一点儿,要不然的话,我要试一试究竞是你的头硬还是我的棍子硬我可不知道什么客气不客气奥斯华德:走开,混账东西!爱德伽:我要拔掉你的牙齿,先生来,尽管刺过来吧译文2】卞之琳译文奥:胆大的村夫,你怎敢袒护一个明令缉办的逆贼?滚开,当心他那个晦气的命运 把你也沾染了放开他的胳膊加:老先生,不好好说明理由,咱可不能放手奥:放手,奴才,要不然你得死加:好先生你走你的道儿,别挡穷人的路子咱要是怕吓唬的话,早半个月咱就该叫吓死了不,别挨近老头儿走开点儿,咱关照你一声,要不然咱就来试试,看是你的脑门硬还是我的棍子硬咱对你可不讲客气奥:滚蛋,你这个粪堆里养的!加:咱来收拾你,老兄来,管你来什么劈刺!奥:胆大的村夫,你怎敢袒护一个明令缉办的逆贼?滚开,当心他那个晦气的命运 把你也沾染了放开他的胳膊加:老先生,不好好说明理由,咱可不能放手奥:放手,奴才,要不然你得死。
加:好先生你走你的道儿,别挡穷人的路子咱要是怕吓唬的话,早半个月咱就该叫吓死了不,别挨近老头儿走开点儿,咱关照你一声,要不然咱就来试试,看是你的脑门硬还是我的棍子硬咱对你可不讲客气奥:滚蛋,你这个粪堆里养的!加:咱来收拾你,老兄来,管你来什么劈刺!【译文3】陈国华译文埃:先生,行行好,走您自个儿的道儿,放俺穷人过去吧俺要是能让大话吓死,也活不到今儿个,俩礼拜前就没命咧别价,别靠近这老人家站远点儿,听见没有,要不,俺可要试试,是您那脑袋瓜硬,还是俺这打狗棍硬,俺跟你可是有啥说啥这里莎士比亚首先运用了地域方言来刻画人物形象伊丽莎白时代伦敦南部萨默塞特(Somerset)方言一般把S发成Z,f发成v,Chill相当于I will,cagion相当于occasion,gait相当于way,And chud相当于if I could,che vorye相当于I warrant you,Ice相当于I shall[6]剧中的埃德加王子通常都使用当时的标准语,但是在剧中,莎士比亚采用地域方言,从异域的视角叙述十六世纪英国社会发生的事件,通过外聚焦以场景化方式来揭示埃德加王子故意隐藏身份的意图,以此来说明伦敦底层社会人群使用的地域方言所表现出的俗民个体所体现的卑微性,所衬托出的艰难与无奈。
戏剧的叙事在此体现了埃德加王子有意采用地域方言作为方言民俗文化的负载者,是一个“泛社会常数”,其认同是俗民合体对陋俗的一种标准化认同莎士比亚用“发音”状态的“方言”来叙事,让庄严中有轻松,让悲哀中有可笑,从而达到以喜衬悲,升华主题意蕴的效果因而方言在这里绝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或载体,而是在构建文化场域并凸显戏剧叙事的生活属性上述三种译文,朱译运用口语表达来翻译原文的方言俗语,属归化的方法,译文通俗流畅,但是口语并不等同于方言在翻译转换的过程中没有将原文叙事视角进行相应地转换,故而并未传达出原文中的方言所蕴含的底层社会人群的民俗文化心态,未能有效地传达出莎士比亚运用方言的策略和用意卞译采用直译类比描述性的方法,套用方言译方言的“套译”策略,用北方方言的第一人称代词“咱”来对应“Chill”;用“道儿”、“脑门”来表现原文中的“gait”和“costard”把英国方言的“大苹果-costard”采用类比的方法译为汉语的方言俗语土话“脑袋”陈译则运用了近似原文复现的策略,用指代“我”或“我们”的人称代词“俺”,以及“自个儿”、“今儿个”、“俩”、“别价”、“脑袋瓜”、“有啥说啥”等通行的北方方言来对应原文的方言俗语。
卞译和陈译在译文中都尽力把原语叙事中潜在的用意通过俗民的方言、土语的幽默和滑稽把社会阶层的粗俗和直率传递出来叙说者埃德加仿拟南部萨默塞特方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异域叙述视角,不仅体现了人物身份标志,也是深化剧情和人物性格的手段方言俗语在早期的英国戏剧中,已经演变成一种与语言误用相结合表达幽默、诙谐和渲染戏剧效果的常用手段,而不仅仅是人物身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