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道改建工程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书.doc
28页. . . 省道改建工程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目 录1 风险评估概述 11.1编制依据 11.2本标段隧道工程概况 12风险评估组织机构 33风险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 33.1风险评估程序 33.2风险评估方法 34 总体风险评估 54.1总体风险评估容 54.2总体风险评估结论 75 专项风险评估 85.1xxxx隧道钻爆法施工作业程序分解与危险源普查和辨识 85.2 LEC法风险估测 115.3一般风险源的控制措施 156重大风险评估 176.1重大风险辨识 176.2重大风险源风险估测 176.3事故可能性的等级分成四级 176.4事故严重程度的等级分成四级 187对策措施与建议 237.1风险对策措施 237.2隧道易坍塌区段对策措施 257.3隧道涌水突泥区段对策措施 267.4洞口危石地段对策措施 267.5其它措施 268 风险评估结论 261 风险评估概述1.1编制依据⑴《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交通运输部 2011年5月⑵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规与规定①《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②《公路隧道设计规》(JTGD70—2004)③《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④《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JTJ026.1-1999)⑤《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JTGF60—2009)⑥《锚杆喷射混凝土技术规》(GB50086—2001)⑦《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GB50108—2008)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⑶项目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文件。
⑷项目各阶段(工可、初设、详设等)审查意见⑸设计阶段风险评估成果1.2本标段隧道工程概况⑴工程概况本项目主线起点位于文成境包渡隧道侧,起点桩号为K49+500,左幅利用包渡隧道410m与樟岭隧道425m,右幅新建隧道,出洞后与沿现状xxxx省道布线,设交叉口与现状xxxx省道分离后,下穿龙丽温高速公路文成互通出口匝道,路线向西设泗溪桥跨泗溪设xxxx隧道穿xxxx,并利用文成县环城南路走廊,经过樟山功能区前,穿过百丈岩隧道,在路线左侧设管养中心,跨龙溪后,利用农聚房北侧规划道路向西,终点为文成,与建成通车的xxxx省道花园至西坑段相接,终点桩号 K58+225,路线全长 8.725km连接线起点位于泗溪桥桥头并与县城伯温路交叉,路线沿规划环城西路与西山路布线,于K2+163处主线交叉(对应主线桩号为K55+501)后路线向南沿山坡展线,上跨龙丽温高速后,利用规划路向南,跨凤溪后,终点与老双珊公路交叉,路线全长 4.429Km远期通过规划道路,穿周山洋隧道后经渡坑、吴山岭脚后下穿龙丽温高速公路泰顺支线与青文泰公路衔接xxxx隧道左洞起点桩号K52+150,终点桩号K54+065,长1915米,右洞起点桩号K52+155,终点桩号K54+065位于市文成县大峃镇城南路附近。
⑵地形地貌xxxx隧道穿越丘陵地貌,地貌类型为侵蚀剥蚀丘陵区,山脊总体走向近南北,山峰最高海拔约253m,,线路轴线海拔高程64~85m,山坡坡度一般25~55°,坡表植被发育地表水不发育,主要表现为降水时形成的片流⑶水文地质地下水根据含水组地层岩性、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地下水水动力性质,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等根据松散岩类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分析,勘查区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第四系残坡积(Q4al+pl)、坡洪积层(Qel+dl)孔隙潜水含水层分布于丘陵山体表部与局部坡麓地带,含水层岩性为含碎石粘性土,一般结构较为密实,厚度大小不均,含水层透水性一般,富水性一般,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基岩裂隙水补给,季节性与时段性明显,雨季迅速向低洼处排泄或补给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为风化带网状裂隙水,主要贮存在基岩节理裂隙和侵入体接触面附近,水量较贫乏,水质良好地下水的的补给、径流、排泄隧址区地下水主要考大气降水补给,储存于浅部第四系松散层、基岩裂隙中,地下水由水位较高的地表水与第四系松散层通过风化裂隙渗入,通过山间沟谷与坡脚处向溪流排泄xxxx隧道日均涌水量计算结果取Q=xxxx8m³。
2风险评估组织机构3风险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3.1风险评估程序根据交通运输部《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结合xxxx(xxxx省道)文成樟台至改建工程工程建设实际情况,我部施工段隧道风险评估程序为:⑴对施工阶段的初始风险进行评价,分别确定各风险因素对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值⑵分析各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确定主要风险因素对施工安全的影响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或措施3.2风险评估方法以专家调查法为主线,综合运用风险层次分析法、矩阵法、模糊综合评估法等方法成立风险评估小组风险源辨识施工作业程序分解分析主要事故类型资料收集和现场勘查相关人员调查评估小组讨论 专家咨询风险分析分析事故的致险因子确定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系统安全工程方法动态评估 风险估测一般风险源检查表法LEC法重大风险源风险矩阵法 指标体系法隧道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措施建议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流程图4 总体风险评估4.1总体风险评估容⑴总体风险评估围本次仅对xxxx隧道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⑵总体风险评估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主要考虑隧道地质条件、建设规模、气候与地形条件等评估指标,评估的分类、赋值标准可参见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表。
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表评估指标分类分值说明地质G=(a+b+c)围岩情况a1.Ⅴ、Ⅵ围岩长度占全隧道长度70%以上3-4根据设计文件和施工实际情况确定2.Ⅴ、Ⅵ围岩长度占全隧道长度40%以上、70%以下23.Ⅴ、Ⅵ围岩长度占全隧道长度20%以上、40%以下14.Ⅴ、Ⅵ围岩长度占全隧道长度20%以下0瓦斯含量b1.隧道洞身穿越瓦斯地层2-32.隧道洞身附近可能存在瓦斯地层13.隧道施工区域不会出现瓦斯0浮水含量c1.隧道全程存在可能发生涌水突泥的地质2-32.有部分可能发生涌水突泥的地质13.无涌水突泥可能的地质0开挖断面A1.特大断面(单洞四车道隧道)42.大断面(单洞三车道隧道)33.中断面(单洞双车道断面)24.小断面(单洞单车道断面)1隧道全长L1.特长(3000m以上)42.长(大于1000m,小于3000m)33.中(大于500m,小于1000m)24.短(小于500m)1洞口型式S1.竖井32.斜井23.水平洞1洞口特征C1.隧道进口施工困难2从施工便道难易、地形特点等考虑2.隧道进口施工较容易1注: ① 指标懂得取值针对单洞;② 表中“以上含本数”, “以下”表示不含本数,下同。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大小计算公式为:R=G(A+L+S+C),其中,G 指隧道、竖井、斜井路线周围的地质所赋分值;A 指标准的开挖断面所赋分值;L 指隧道入口到出口的长度所赋分值;S 指成为通道的隧道出入口的形式所赋分值;C 指隧道洞口地形条件所赋分值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所赋分值应结合工程实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而定,数值去整数⑶根据xxxx隧道的实际情况如下:xxxx隧道围岩分级分段分划一览表里程桩号长度围岩分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性K52+155~K52+185ZK52+150~ZK52+1703020Ⅴ该段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陡坡地貌,不利于地表水汇集,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贫乏;该段隧道穿越强~中风化岩体,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呈碎裂状结构,施工时需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加强支护,与时衬砌,加强防排水措施K52+185~K52+215ZK52+170~ZK52+2153045Ⅳ隧道洞身穿越中风化晶屑凝灰岩,岩体较完整,岩质坚硬;该段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直接接受大气降水控制,总体含水量较小,节理裂隙上可能有点滴状渗水,施工时需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加强支护,与时衬砌,加强防排水措施。
K52+215~K52+540ZK52+215~ZK52+540325325Ⅲ本段隧道岩体较完整,岩质坚硬,岩体呈块状结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直接接受大气降水控制,总体含水量较小,节理裂隙上可能有点滴状渗水K52+540~K52+630ZK52+540~ZK52+6309090Ⅳ该段隧道围岩以碎裂结构~镶嵌碎裂结构为主,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地表为斜坡地貌,不利于降水汇集,总体含水量较小,但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开挖可能有淋雨状出水,施工时需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加强支护,与时衬砌,加强防排水措施K52+630~K53+445ZK52+630~ZK53+455815825Ⅲ本段隧道岩体完整,岩质坚硬,节理裂隙发育一般,岩体呈块状结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较贫乏,总体含水量较小,节理裂隙上可能有点滴状渗水K53+445~K53+575ZK53+455~ZK53+575130120Ⅳ该段隧道围岩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呈镶嵌碎裂结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较丰富,开挖时沿裂隙与岩性接触带可能有淋雨状出水,施工时需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加强支护,与时衬砌,加强防排水措施。
K53+575~K53+870ZK53+575~ZK53+870295295Ⅳ本段隧道岩体破碎~较完整,岩质坚硬,节理裂隙发育,岩体镶嵌碎裂结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较贫乏,总体含水量较小,节理裂隙上可能有点滴状渗水,施工时需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加强支护,与时衬砌,加强防排水措施K53+870~K53+940ZK53+870~ZK53+9307060Ⅴ该段隧道主要穿越强~中风化凝灰岩、辉绿岩,浅埋段;本段地表水为沟谷地形,沟有溪流,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上部裂隙发育,降水时,可能有淋雨状-涌泉状出水,施工时需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加强支护,与时衬砌,加强防排水措施K53+940~K54+005ZK53+930~ZK53+9956565Ⅳ本段隧道岩体破碎~较完整,节理裂隙发育,岩体镶嵌碎裂结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较贫乏,开挖时节理裂隙上可能有点滴状渗水,施工时需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加强支护,与时衬砌,加强防排水措施K54+005~K54+065ZK53+995~ZK54+0656070Ⅴ该段依次穿越中风化、强风化凝灰岩,岩体破碎,呈碎块状,节理裂隙很发育;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地表水为宽沟地貌,有一定汇水面积,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降雨时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