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典文献学 讲义.doc
6页中国古典文献学 讲稿我们这门课程叫做古典文献学,它是一门讲如何对古典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问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不掌握这门学问,你的文史之学就很有可能成为“无根之学”相反,如果学好这门学问,你就有可能比较深入而顺利地在其他学术领域取得成就既然这样,作为文史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开设文献学课程自然就是理所应当的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大家介绍古典文献学: (1)“文献”一词的起源 (2)“文献”的古典含义 (3)“文献”的现代定义 (4)文献学的定义 (5)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对象 (6)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7)学习古典文献学的参考书籍及必备的相关知识 导论 第一节 “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一、文献 1.“文献”一词的起源: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里我们注意到孔子提到了两个朝代名和两个诸侯国名,就是夏和杞,殷和宋,夏和杞,殷和宋又是什么关系呢?杞,诸侯国名,夏禹后代所建,《史记》有《陈杞世家》,其中的“杞”说的就是这个杞国夏和杞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另外这里的杞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中的杞国宋,诸侯国名,《史记》有《宋微子世家》,宋微子,名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为商汤的 16 世孙,宋国的始祖这里殷和宋也是前后相承的关系礼,指的是礼仪制度征,征验、证明之义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这两国文献材料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这段话说明孔子对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非常熟悉,但夏商的后裔杞宋不能行先王之礼,由此导致文献的不足,所以孔子对夏殷之礼的说法不能得到文献的证明大家似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杞宋文献不足征,那孔子为什么还能言夏殷之礼呢?他所熟悉的夏殷之礼是哪来的呢?我们看这样两条记载:《论语·八佾》云:“周监(同鉴,借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遵从时代的要求加以施行),有所损益就是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制定的所以清代刘宝楠说:“周监二代,周礼存,则夏殷之礼,可推而知。
可见,孔子能言夏殷之礼,是从周礼推出来的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杞宋无征”这样一个成语,比喻事情缺乏证明材料 2.“文献”一词的含义 探求文献的含义还要追溯到孔子的那句话,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云:“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按照郑玄的解释,文指的是文章,献指的是贤才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文,典籍也;献,贤也朱熹是秉承了前代学者的说法,认为“文献”包括历朝的典籍和时贤的学识 郑玄和朱熹把“文献”一词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所谓贤人,当指那些博学多闻的人,或熟悉掌故的人,相当于今人所说的活字典那么,过去有一个成语叫做“征文考献”,这是封建学者所强调的治学方法,是说要想了解过去的历史,一方面取证于书本记载,一方面探索于耆(音齐古称六十岁曰耆)旧言论言论的内容自然包括世代相承的许多传说和文人学士的一些评议在内征文考献即符合文献的古典含义 用文献二字自名其著述的起源于宋末元初的马端临,马端临写了一部论述古代典章制度的政书《文献通考》,秉承了前代学者对“文献”的见解并有所发展其自序云:“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正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这里明显地表明本书取材来源有二:一是书本记载,一是人们口传议论并在文中加以区别,凡是顶格写的,都是书本的记载;凡是低一格写的,都是名流、贤者的议论二者相交为用,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文献通考》 文献的“献”专指人的还有明代焦竑的《国朝献征录》,该书一百二十卷,是一部记载明朝人物最重要的传记史书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当代人物传》这里的献指的是当代重要人物,或与历史关系重大的人物清代李桓的《国朝耆献类征》,该书七百二十卷,辑录了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至清宣宗道光三十年二百三十年间一万多人的传记资料耆,老也献,人物如果不明白“献”的含义,就不懂得这些书名的真正意义 文献的概念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马端临之后,元代大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车轮日出扶桑树,笠盖天倾北极星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东土校全经诗中的文献是指典籍,具体指已散佚的经籍明代以来,人们所说的文献,通常就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了如明代编纂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辑录了明初以前各类图书资料,初名《文献大成》,这里的文献,完全是指典籍和文字资料了。
3 文献一词的现代定义 关于文献一词的现代定义我们主要选取了几种主要的字典、辞书中的解释: 《辞海》: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辞源》: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论语·八佾》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d《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198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大辞典》把文献界定为: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4.什么是古典文献:文献的定义我们知道了,那什么是古典文献呢?古典文献是指 1919 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二、古典文献学 人们谈到“文献”时,习惯于把它看作室历史文献或古典文献,在某种意义上历史文献学或古典文献学也被习惯性地简称为“文献学”也就是说,在我们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提到文献学,通常指的都是古典文献学 1.“文献学”的概念最早是由梁启超 1920 年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提出的,但作为一门学问的名称最早用来命名一部专著的则是郑鹤声、郑鹤春兄弟两人 1928 年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1930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有人把这部书称为“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 2.什么是(文献学)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大辞典》的解释: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问,也就是广义的校雠学,即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3.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是古典文献 4.文献学的称谓问题: 文献学在现有的学科体系中属于二级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被称作古典文献学,而在历史学的一级学科下被称作历史文献学从专业名称上讲,设在中文系的文献学专业为古典文献学,设在历史系的文献学则叫做历史文献学。
这两种专业称谓上的差异,说明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的叙述和举例侧重于文学文献,后者则侧重于历史文献不过作为一门具体的课程,这种区别只是相对的,古典文献学和历史文献学的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大体上是一样的,比如都必须讲到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因此,中文系的同学,学习古典文献学这门课程时,不妨参考历史文献学方面的教材和书籍,学习历史文献学这门课程时,不妨参照古典文献学方面的教材和书籍中国文史不分家的学科传统在文献学这门课的学习中体现得很充分 第二节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 一、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1.目录、版本与校勘:文献学三大传统主干知识 (1)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和收藏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的工具目录学即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清代学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是其门而入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清学者江藩《师郑堂集》说得更明白:“目录之学,读书入门之学也 (2)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即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其真伪高下的专门之学学习研究,一般以选择善本为上,引用文献同样必须注意版本 学习版本学的重要性:首先有助于读书,它使我们知道读书要重视版本,应选择善本,读书不注重版本会影响我们对原著的正确理解其次有助于引书和校书我们在写作和研究中经常要引用文献,而引用文献必须注意版本,这里既有文献学得专门训练,又有学术规范的一般要求至于用各种版本来校书,对于版本学的讲究,更无需多言版本学对于研究思想文化史和政治经济史也能提供独特的视角 (3)校勘,为纠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恢复或接近文献原貌校勘学即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校勘学的训练对于每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都有必要,它能使我们尽可能地避免或改正自己文稿或书稿中的文字错误更重要的是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它能使我们在读书治学中发现和改正所阅读或引用的文献中的文字讹误,是我们的理解尽可能地接近原稿校勘学的作用与版本学密切相关,如善本概念就包含有精校本的内容 2.辨伪、辑佚、标点、注释、翻译、检索与出土文献 除了上述文献学的三大传统主干知识外,文献学的知识范围还包括辨伪、辑佚、标点、注释、翻译、检索与出土文献等,下面我们逐条介绍: (1)辨伪 古代文献书籍有作伪的现象,所以就出现了伪书,什么是伪书呢?伪书是指某种文献现存的署名作者及其所属时代并非真实的,存在着作假情况。
作假情况分两种:或者本无原书,后人托名前人而作,如《神农本草经》1托名上古神农作;或者原书亡佚,后人假托原书书名而伪造同名之作,如《古文尚书》2等注释: 1《 神农本草经 》 又名 《 神农本草 》 ,简称 《 本草经 》 或 《 本经 》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 ”为托名全书分三卷,载药 365 种(植物药 252 种,动物药 67 种,矿物药 46 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 《 隋书 •经籍志 》 ,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 ” 《 旧唐书 •经籍志 》 、 《 唐书 •艺文志 》 均录 “神农本草,三卷 ”,宋《 通志 •艺文略 》 录 “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 ”,明 《 国史经籍志 》 录 “神农本草经,三卷 ”,《 清史稿 •艺文志 》 录 “神农本草经,三卷 ”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 《 神农本经 》 ( 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 《 神农本草经 》 ( 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 《 神农本草经 》 ( 1844)、日本森立之辑 《 神农本草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