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初中杜甫诗歌为例谈古诗词群文阅读.docx
7页以初中杜甫诗歌为例谈古诗词群文阅读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1]古诗词群诗联读将初中阶段的古诗词进行分类、整合,根据学情设计一系列活动任务,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个性化见解,从中发现古诗词学习的规律它力求改变教师围绕单篇机械讲解和分析的教学模式,[2]将零碎的学习聚焦到整体项目上来,通过多文本的系统阅读,挖掘诗歌教学的独特价值,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杜甫诗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不同的选篇分布在各年段的教材中单元、学段等的编排割裂了各个时期杜甫诗歌的内在联系,造成杜甫诗歌教学的分散性和杂乱性既不利于教师的整体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系统学习实践证明,古诗词群诗联读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下面以统编教材杜甫诗歌教学为例,谈谈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古诗词群诗联读处理构思一、整合教学重点,确定学习目标任务群教学模式主张教师打破教材古诗词学习的顺序,按照古诗词的特点重新整合形成群诗联读的新体系,因此教学时首先应设置任务群的学习目标。
教师可以结合单元的主题设置目标,也可以参考教材中各篇的目标,结合编者的用意,了解重难点设置目标,这样可以为古诗词的学习提供指引如杜甫诗歌分散在七至九年级各册教材,既有教读课文,也有附录中的课外古诗词诵读它们分别是教读课文:《望岳》《石壕吏》《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外古诗词诵读:《江南逢李龟年》《月夜忆舍弟》结合每一首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设置以下任务群的学习目标:1.赏析凝练生动的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2.了解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在学习该任务群的时候,除了要品味生动凝练的语言外,还要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陶冶,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二、结合思想经历,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乃至价值判断对诗歌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作者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会或多或少地体现在诗词当中因此解读诗词要结合作者的思想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要紧扣时代脉搏,设身处地感受作者喜怒哀乐,更能准确、深入地把握古诗词的主题和情感[3]杜甫处于唐朝由盛而衰急剧转变的时代,他经历了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学术界主要把杜甫生平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壮游时期:这一时期,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困守长安时期:他客居长安十年,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战乱流离时期:这一时期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将家搬到鄜州羌村避难,后又不幸被叛军俘虏蜀中漂泊时期:这几年杜甫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最后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入选初中统编教材的杜甫诗歌分别创作于以下几个时期,如表1所示在古诗词群诗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紧扣时代脉搏,结合诗人的情感经历,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体味诗人的内心情感,则更有利于深刻理解把握古诗词的主题三、品析语言音韵,把握情感脉络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解读诗歌,关键是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音韵等方面的特点,体会其与诗人思想情感的融合,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在进行古诗词群诗阅读的过程中,对群文情感脉络的把握是重点,是學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前提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词句体味诗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如《石壕吏》中的“听”字贯穿全诗首先诗人听到“有吏夜捉人”接着便是“听妇前致词”,诗人听到了老妇人在差吏面前的苦苦哀求,听到了老妇人和家人苟且偷生的艰难,听到了充满悲剧色彩的结局,饱含了诗人对老妇人的无限同情最后“如闻泣幽咽”,“如闻”一词,既表现了儿媳妇因为丈夫战死、婆婆被迫从军而低声哭泣,也表现了诗人夜深了还未能入睡,还在倾耳细听老妇人一家的动向,表现了诗人对老百姓的无限关切和同情。
而诗人之所以只是“听”,是因为当时“国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源枯竭”这其中有多少矛盾和无奈啊因此,一个“听”字,诉说了诗人对国事的忧叹,对战乱中的百姓的悲悯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古诗词音韵的角度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节押的是“ao”韵,开口度由大到小,表现风的猛烈,衬托了诗人内心的无力与绝望第二节“力”与“息”,“贼”与“得”押韵,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助和痛心第三节“色”“黑”与上文“贼”“得”同韵,承接上文的痛心草庐为风所破,已无法阻挡暴雨的侵袭,漫漫长夜不知如何才能挨到天明此时诗人的内心是无奈与痛苦的其后“铁”“裂”“绝”“彻”同韵,诗人在这里将对家人的愧疚、对前途的迷茫和对时局的忧虑融为一体,忧愤的程度一步步加剧最后六句,“间”“颜”“山”押韵,押“an”韵,为平声韵,而“屋”“足”通韵,诗人为天下苍生奋力呐喊,表现了诗人对广厦的期盼以及在苦难中不屈的意志和坚定的理想,诗人也因此完成了思想与情感的转变与升华四、依据审美形式,开展比较阅读古诗文最值得分析和鉴赏的部分是文章的审美形式因此,教师需要按照审美形式来设置任务群,引导学生在对群诗进行对比和类比的基础上了解不同的审美形式。
《望岳》(七年级下册)和《春望》(八年级上册),教学时我把这两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这两首虽然风格完全不同,但诗人借以展现其磅礴气势、时代精神、生活信念的艺术生命力,却都是根植于“开元盛世”时期的,两者之间是又渊源的教学时我让学生思考《望岳》中“望”的内容,字面上的理解是泰山的高大雄伟,生命的蓬勃,实际上表现了杜甫的豪情与抱负,以及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由于“安史之乱”,杜诗的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春望》中“望”的内容,字面的理解是妻儿,是家庭幸福,国家安定,但这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望”字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沉郁和忧伤两者在情感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选择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就是审美形式的差异由于不同时期经历的不同,《望岳》的情感表达比较激昂,《春望》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通过两首诗的比较阅读,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落差,体会到诗人前后的不同情感五、进行自主阅读,实现课内外融合当教材所选的群诗阅读完后,学生基本掌握了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教师可以推荐课外群诗进行自主阅读,巩固所学知识以教材内一篇带教材外多篇形成群文,通过自主阅读,可以提高群诗联读的系统化这些课外群诗与所学的诗歌有一定的联系,基本是同一主题或同一时期的作品。
如在学完了教材中的杜甫诗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自主阅读《江南逢李龟年》《月夜忆舍弟》《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教师首先设计课外群诗阅读任务:这五首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同一时期,写作背景相似,请同学们分析这三首是如何体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请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布设任务之后,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有了前面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读课学到的诗歌阅读方法的铺垫,学生就能顺利地进行群诗阅读,并从语言、音韵等角度写出对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理解把教材内外多文本进行分类整合,形成系统的阅读理解结构,强调群诗的内在逻辑关系,重点关注群诗联读的融合性让教师走出传统备课与教学的局限,有效启动学生阅读思维,实现最优化的阅读效果Reference:[1]王岱.如何在统编教材的使用中落实课标精神——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专题教学设计[J].语文学习2020,(7):36-40.[2]徐鹏.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理探寻[J].中学语文教学,2018.06:4-7.[3]曲良锋.知人论世解诗词 谈古道今读文章——谈如何准确把握诗词的内涵[J].中学教学参考,2019.03:3-4.【基金项目:2021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任务群的初中古诗文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21SC291】李水君,浙江省嵊州市爱德初级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