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练习:13宋明理学含答案.doc
2页课时训练3宋明理学一、 选择题1.(2014课标全国I )人性是先秦以來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即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为 善,但是私欲容易蒙蔽人的本性,所以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才能克服私欲,回归人 的本性,由此可知B、C两项错误A项只提到人性本善,不全面,D项为正确答案答案:D2.1175年,朱熹、陆九渊讲学论辩于鹅湖寺,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S在“千古一辩” 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 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A.万物的本原 B.探究天理的途径C.儒家的纲常伦纪 D.发明本心解析:本题考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在探究世界本原的问题上,程朱理学强调“理”是 世界的本原,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认为本心即天理在求理方法上,程朱理学主张通过 “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 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故A、B、D三项均属于程朱理学与陆王 心学的不同点宋明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理''都是指儒家的纲常伦纪,这是其共同之处,故C项 正确答案:C3.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三纲五常 B.经世致用C.万物本原 D.抗衡佛老解析:宋代儒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据此可以判断C 项正确答案:C4.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守仁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解析:这首诗是由王守仁所作,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原在于自己的心, 反映了“心学'啲理论观点故选C项答案:C二、 非选择题5.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 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智圆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三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 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 请回答:(1) 材料一反映了儒学发展的什么特点?(2) 材料二反映了朱熹怎样的主张?材料三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思想主张?(3) 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朱熹、王守仁的思想为什么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解析:第⑴问要扣住“儒有焉道有焉”“释有焉"等关键信息第(2)问由材料中的“三纲"“五 常,,“理,,,,万物,,“心,,“良知,,等信息概括其主张即可第⑶问从他们的主张目的与统治者要求 的关系分析参考答案:(1)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2) “三纲五常”即是天理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雹(3)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以及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说教有利于统治者维护英统治秩 序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天子受命于 天,天下受帑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春秋繁露》 材料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 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 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 寺材料三 陆九渊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 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 以朱之教人为支离"请回答:(1) 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了什么要求?(2) 据材料二,说明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3) 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和“二陆”的主要分歧4)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木质 问题参考答案:(1)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天子治国要服从天 命2) 状况:儒家思想受到怀疑;民众普遍崇信佛教3) 朱熹主张“先观后悟七二陆主张“先悟后观雹(4) 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影响和交流的过程本质:适应了封 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