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州专版)2019中考历史高分复习 八下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 第02单元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课件.ppt
16页柳州专版新课标(RJ)第三部分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第4课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知识梳理考点一 “一五”计划的实施1.背景(1)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国家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可能2)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主体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2.实施:1953年,我国借鉴 的经验,开始实行 ,到1957年提前完成3.基本目标: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苏联“一五”计划重工业考点二 “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1.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等一些现代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 初步建立,工业布局也有所改善2.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大大促进了全国的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3.意义:通过“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 奠定了基础,为以后国家经济建设积累了经验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拓展延伸】1.“一五”计划的实施借鉴了苏联的经验2.易错易混点:“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是片面发展重工业第5课 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知识梳理考点一 三大改造1.原因: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的分散经营,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工业化的需求。
2.过程:1953年,我国开始对 、 、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3.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 4.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5.改造形式①农业: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等多种形式,发展为全行业的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1956社会主义公有制公私合营考点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标志: 年底,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 的转变,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国家的主体经济成分,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中国开始进入 初级阶段1956公有制社会主义【拓展延伸】1.1949年-1956年是过渡时期,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3.启示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正确认识国情,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7课 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知识梳理考点一 独立平等的外交关系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国际形势:以 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手段,企图把新生的人民政权扼杀在摇篮里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外交成果:第一次建交高潮(1) 政府在国际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新中国与苏联、印度等 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苏联17考点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过程:(1)1953年, 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2)1954年,周恩来总理分别与印度和缅甸总理发表声明,共同倡导 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1)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周恩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考点三步入国际舞台(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1.日内瓦会议(1)召开:1954年,周恩来率团参加2)意义:中国政府首次以 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亮相,并做出积极贡献。
2.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召开: 年4月,亚非29个独立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 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参加(2)我国贡献: 提出了“ ”的方针,促进大会圆满成功(3)意义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②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五大国之一1955万隆周恩来求同存异【拓展延伸】1.新中国外交上取得成就的启示(1)主权独立是外交的前提;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础;国家利益是外交的根本出发点2)外交为国家的内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内政的延伸2.易错易混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周恩来总理提出的2)不同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总理在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总理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促进了大会圆满成功单元核心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