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治体制演变述论.docx
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晚清政治体制演变述论 【摘 要】清政治体制的半殖民地化蜕变,其标志是不断展现了一批半殖民地性质的政府机构从总理衙门的初设到外务部的建立从“新政〞的实施到“预备立宪〞,都无一不打上半殖民地的烙印它不仅是近代中国遭遇西方列强蹂躏的重要表现,而且也对近代社会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政治体制总理衙门总税务司新政 一、政治制度走向半殖民地化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深刻变化,在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反映,就是中国政治制度走向半殖民地化西方侵略势力的逐步渗透,引起了中国社会阶级布局和关系的深刻变化,致使清王朝统治机构发生重大变更,其标志就是不断展现了一批半殖民地性质的政府机构 清王朝统治机构半殖民地化首先是从对外贸易机构开头的1844年清政府设置办理通商事务的官员——五口通商大臣他除办理对外通商交涉外,还办理有关“交涉词讼〞实际上,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置,在清朝政治体制中开启了一个缺口,是清朝政府开头流失主权的象征 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统治机构半殖民地化加深总理衙门创办之初,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的临时性机构,但实际存在四十年,是以办理外交为主,职权广泛的中央机构。
在组织布局上,分为大臣和章京两级,其下设五股,即英国股、俄国股、法国股、美国股、海防股此外还设有司务厅、清档房等辅佐性机构主要任务是办理外交,同时还经营通商、海防、军务、关税等事务,后来职权扩大,总揽了外交及与外围相关的财政、军事、教导、矿务、交通等各方面的大权从机构性质来看,总理衙门与军机处一样,尽管不能够独立行使其职权,但实际上它的观法对清王朝的决策是有影响的总理衙门的设立,在严密的、封闭的清政权中开启了一个缺口,它秉承皇帝的意旨主办洋务,而且随着清朝加强与外国侵略者勾结,其地位也日趋重要,“权比枢庭〞 清政府于1870年、1873年分别设立“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和“南洋通商事务大臣〞北洋大臣除统办直隶、山东、奉天等省交涉事务外,还“掌北洋事务、海防之政令,凡津海、东海、山海各关政悉统治焉〞南洋大臣“掌中外交涉之总务,专辖上海入长江以上各口,其闽、浙、粤三省,那么兼理焉〞这两个大臣的设立,由于得到西方侵略者的支持,加上操纵地方军政大权,从而左右朝政,把持对内外政策的制订及实行,逐步成为清政府的主要支柱和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政府内部的代理人 清政府中央政权机构半殖民地化的又一重要标志是总税务司的设立。
鸦片战役后废除行商制度,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规定,英国取得了关税的协定权,中国海关失去了独立征收税饷、查验货物的权利,而由英国领事主要负责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又使中国海关流失为确保税饷、防止漏税而举行缉私的权利中国行政管理权开头流失 其次次鸦片战役时期,清政府批准在上海设立总税务司署,后迁往北京总税务司主管全国海关行政、关税征收和人事管理等工作,各地税务司署分管各海关关税和行政事务英国人赫德承担总税务司45年之久,其他各地税务司也多由外籍人掌管正如时人所指出:“世界各国聘用客卿以备接洽者有之,但未有如海关之喧宾夺主之如此者〞 总税务司署自成为行政体系,并插手中国的内政、外交,其实权甚至凌驾于总理衙门之上几有一国元首之权威〞,“为他国行政官无比之独断之行政官〞海关完全落入外国侵略者之手,实际上成了外国侵略者侵略中国的工具 二、变革封建官制的看法的影响 清王朝统治机构向半殖民地化的蜕变,引起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自十九世纪七、八十年头以来,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首先提出了变革封建官制的看法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早期代表如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等人,他们不满中国政治体制的腐败,提出了变法改革的要求,即经济上的“商战〞和政治上的君主立宪,但没有对现实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役后,以康、梁为代表的戊戌维新派,不仅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家的变法改革的看法,其君主立宪的看法也更明确、更概括关于“变官制〞问题,梁启超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以西方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为指导思想,并兼采了中国古代的“官差并用〞的思想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了“变官制〞的概括看法康、梁等人也深知,变官制实质上是“权〞的问题,它最终必然要剥夺旧大臣的权力,势必会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康、梁等人为制止因变官制而树起强大的对立面,以“尊位重禄〞的手段来安置守旧大臣变官制的看法虽然是要想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但从他们的概括看法中也反映出其局限性,即对封建守旧势力的妥协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诏定国是〞,宣布变法,百日维新开头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在官制上的改革主要有:①启用维新派人士以助新政更加是以候补侍读杨锐、刑部候补主事刘光弟、内阁候补中书林旭、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四人为“军机章机上行走,参与新政事宜〞,授四品卿衔②开办学校造就人才,光绪屡屡下诏废除各省乡试、会试的旧八股取士制度,一律改试策论,并开设经济特科,以选人才。
③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各省设农工商分局④裁撤闲散衙门,淘汰冗员光绪帝下令裁撤的中央衙门主要有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地方那么裁撤湖北、广东、云南三省巡抚、东河总督,及不办运务的粮道公管疏销的盐道等 百日维新尽管以失败告终,但是却极大地冲击着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戊戌维新的“变官制〞终究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的方向,是值得断定的 ?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也再次分化展现了一批以地方实力派人物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人为主要代表,看法变革政体以应付内忧外患的官僚,他们企图通过改革政治而求自强之道,以期能持续维持清朝统治同时,对于中国统治机构的半殖民地进程,西方侵略者也不合意,他们指责清政府“体制不崇〞,要求清廷在政治制度更能适应列强的需要这样,清政府被迫再次改定官制从1901年6月慈禧发布“新政〞到1912年2月清朝灭亡,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官制措施清政府的改革官制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01年开头到1906年设立税务处为止这是所谓“新政〞时期,在这一阶段清政府首先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头以庆亲王、大学士李鸿章、荣禄等六人为督办政务大臣。
其主要新政措施有:①1901年7月,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外务部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机构其职权极为广泛,凡带有“洋〞关系的事务,均被列入②裁并机构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将太常、光禄、鸿胪三寺并入礼部,太仆寺并入陆军部③增设新的政府机构一是商部,兼办农工及铁路事务二是巡警部,“全体京城内外工巡事务,均归管理〞并兼管各省巡警三是设立学部四是设立税务处,该处是外务部、户部合设的机构,管辖全体各海关所用华、洋人员 其次阶段,从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开头,到清王朝灭亡清政府所推行的新政措施并未缓和国内日益尖锐的阶级冲突,反而越来越暴露了政治腐败,更加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合意在此处境下,清政府在实施宪政问题上走出他不容许走的一步——预备立宪 1906年9月,清廷宣布“仿行宪政〞,以九年为期,筹备立宪机构,开头了预备立宪同时举行全面的改定官制,以作为预备立宪的根基 清政府在“改革〞的进程中,有些措施为中国社会的进展也起过确定的作用更加是它在变更传统的封建官制机构臃肿、职权重叠、官吏多重兼职等积弊方面,有确定的积极性;在各个部的名称和职权方面,都更为明确、概括。
虽然它打上了近代的烙印,但其封建性、半殖民地性是分外明显的到1907年后,各地要求立宪的呼声愈来愈高1908年8月,最终由宪政编查馆制订并经清政府公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出笼 三、清政府 “新政〞、立宪是一场政治骗局 ?钦定宪法大纲?共二十三条,内容包括“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片面前者属“正文〞,共十四条后者属“附录〞,共九条规定皇帝拥有统治国家的大权,总揽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大权它的根本目的鲜明是确保封建专制制度,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不过,大纲的公布,也说明了统治阶级内部开头关注到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熟悉到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终究比中国的专制独断先进一些封建士大夫也开头打破了祖宗之法不成改的传统观念,要求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以适应世界潮流进展 至于国会问题,清政府并未计划立刻实行,只是在全国要求立宪呼声高涨的处境下,才以设立接洽性质的机构——咨议局、资政院作为“预立议会的根基〞 咨议局、资政院都不是清政府的立法机构,但它们与专供皇帝接洽参谋的封建机构也是有识别咨议局、资政院本身不能够制订法律,抉择官员的任免,但议员们终究被允许参与中央及地方法律的制订,议论国家财政税法。
对于军机大臣、各部大臣或地方督抚违法越权行为,咨议局、资政院分别都可议决奏陈,也就能对中央大臣或地方督抚产生影响同时,咨议局、资政院的一片面议员由选举产生,政治上享有更加保障,并可以参劾政府官员,议定地方自治章程这些规定,多少使机构带上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色调,这在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中国,尚属首见他们的成立拉开了近代中国宪政的序幕,在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确定地位 ?钦定宪法大纲?公布,咨议局、资政院的先后召开,使全国立宪运动更加向前进展1911年5月8日,清廷终究发布内阁官制和任命总理、协理大臣及各部大臣的“上谕〞同时,清廷宣布旧设之内阁、军机处、会议政务处、宪政编查馆、吏部、稽查钦奉上谕事情处、批本处等衙门一律裁撤新的内阁设总理大臣1人、协理大臣2人,其下设十个部在新的内阁成员中,汉族占4人,满族9人,其中皇族占了7名,因此它虽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内阁,但却是地地道道的“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 “皇族内阁〞的建立,说明清政府所谓的“新政〞、立宪不过是一场政治骗局至此,清王朝的“立宪〞闹剧接近尾声,灭亡的丧钟已经敲响辛亥革命安葬了清王朝,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寿终正寝。
综上所述,晚清政治制度的变革是在西方侵略势力影响下举行的,从总理衙门的初设到外务部的建立从“新政〞的实施到“预备立宪〞,都无一不打上半殖民地的烙印期间虽然展现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但这场政治改革并未取得告成,也未能阻拦中国政治制度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晚清政治体制的半殖民地化蜕变,不仅是近代中国遭遇西方列强蹂躏的重要表现,而且它对近代社会政治的影响也很大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