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doc
8页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熊徳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81-86.宁波人学商学院教授熊德平在其著作《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中,通过回顾和总结对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进而对协调与协调发展的概念进行 深入的分析,形成了值得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和实际部门以及学习和研究者参考 和思考的“协调“与“协调发展"定义一、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熊德平教授将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定义为“解释和解决协调与协调发展问题 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总称S并认为“人类自有思想史以來,就有协调与协调发 展的理想,并一直不断寻求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和手段,积累了极其宝贵理论资 源但协调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成为多学科相关理论和方法 的集合二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熊德平教授从经济发展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两 个方面对此加以概括和展示一)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熊德平教授认为:自经济学产牛以来“发展就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发展”的发展,使“发展”发展为“协调发展”,也使“经济学的理论[厅‘发展为“经 济发展理论”,并在试图引领经济乃至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自身也在不 断朝“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方向发展。
尽管这样,但在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之前, 对协调与协调发展问题的关注,并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理论积极、主动、自觉的和 具有质性变化[2]的行为据此,熊德平教授以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为标志, 依据关注协调与协调发展问题的积极、主动、口觉和质变行为标准,把协调与协 调发展理论简单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部分,分别予以阐述1、传统的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传统的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在熊徳平教授的 研究中不完全是一个时间性概念,而是指没有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协调与 协调发展问题的关注也不具有积极、主动、自觉和质变特征的经济发展理论在 这一理论中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是模糊的和零散的,甚至没有明确提出和使用协 调与协调发展的概念,但其却是存在的经济发展理论的早期阶段,协调与协调发展思想主要是以哲学形成出现我 国古代“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兼容并包”的哲学思想,西方“以人为本”,“物竞 天则,适者牛存”的哲学逻辑,虽没有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协调”与“协调 发展"的概念,甚至是导致发展不可持续和不协调的根源,但都在一•定程度和层 次上蕴涵了协调理念,并以此为哲学基础构建了各自的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 理论的古典阶段,协调的概念开始具体化,理论体系也开始形成。
在政治经济学 的开创者William petty那里,协调意味着等价交换,重农学派代表人物 Fqucsnayl758年在《经济表》小提出了“以商品牛产商品”的均衡模型,表达了“平 衡就是协调的思想,为协调与协调发展的经济理论做出了探索性的贡献有意 思的是重农学派的英语名称Physiocrates,源于法语的“Physiocrat,(自然的主 宰)即服从自然法则以求经济发展和福利增进的意思,似乎也包涵了人与自然相 协调的因子在Smith Adam (1723-1790)的古典经济学那里,协调则意味着“经济人”在 专业分工基础上的自由选择、自愿交换、自愿合作,“看不见的手"是协调的最好 工具,“自由放任,,是协调发展的最好政策马歇尔运用其供求论,开辟了以边际 分析为特征的新古典经济学,均衡价值论成为协调与协调发展的主流理论,协调 就是均衡,即边际投入与边际收益相等,协调意味着资源配置最优,而协调的力 量,则来自于供求双方,成本是供给背后的原动力,效用是需求背后的原动力, 在供求力量相等的情况下,协调使自然实现了沿着马歇尔的道路,新古典经济 学提出了“帕累托最优"的协调标准,并进一步通过瓦尔拉斯的“拍卖人”机制,论 证了局部协调到瓦尔拉斯均衡意义上的全局协调的可能性,构建了完整的分析框 架。
协调与协调发展的问题似乎在理论上己经解决,剩下的就是政府做好维护“口 然秩序"的“守夜人"1929年的经济危机,以事实说明协调发展问题并没有真正 解决,协调并不是只靠“看不见的手就能自动实现的J.MKeynes在《通论》>| 认为市场失灵,源于“经济人”对错误的市场信号做出理性反应,导致的“合成谬 误”基于这一认识“凯恩斯从古典学派理论基础中去除的唯一东西,就是那个解 围之神■■即那个拍卖者,该拍卖者被假定免费提供完美协调所有交易者当前和未 来活动所需的全部信息’(斯诺登,1998, P135),用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从宏 观层面上证明了“自然秩序=并不能保证协调发展,市场缺陷导致了市场失灵, 政府必须干预经济,从而开辟了“干预主义”的宏观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使协调 与协调发展理论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上展开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儿乎在凯恩斯“干预主义协调理论的同吋,美国经济学 家瓦西里•里昂惕夫(W.W.Leontief)从瓦尔拉斯的--般均衡理论中吸收了有关经 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的观点,并用代数联立方程体系和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 系数等参数,描述了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及其达到这一状态的过程,于1933年提 出了著名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将协调与协调发展的研究深入到了产业内部和方 法层次,为协调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实施工具,从历史和静态的角度开辟了 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的新领域。
但凯恩斯“干预主义"意义上的宏观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缺少微观基础的支 撑,致使基于资源充分利用条件下,探索资源优化配置而得出的洎由放任",和 基于资源优化配置条件下,探索资源充分利用而得出的“国家干预"Z问缺少逻辑 联系而不协调,即微观协调理论和宏观协调理论不协调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 古典综合派试图将二者结合,完善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但这种完善很快便为 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滞胀"面前暴露出漏洞对此 弗里得曼代表的“货币主义" 和卢卡斯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贝IJ认为“滞胀”之源是“国家干预”,主张充分发 挥市场机制作用,减少政府干预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似乎又回到了古典经济学 的立场H.Simon通过有限理性,即“经济人"貝是在既定约束下谋求最大化,认知有 限,则理性有限,现实川的“经济人"并不具有新古典意义上行为能力,也不可能 获得那种最大化,进而对“干预主义”做了进一步的解释科斯开辟的新制度经济 学批评了在制度既定下的协调研究范式,认为选择总是在一定制度框架下进行, 市场失灵是制度所致,强调制度在协调中的内牛性和重要性,指出制度的公共产 品属性,决定了政府是其最大的和最基本的供给者,组织、利益集团、文化、意 识形态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形成了“制度主义”的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
博弈论则 在一般均衡意义上的协调之外,又发展了一个纳什均衡,即博弈均衡意义上的协 调,为协调机制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分析框架B.C.Grccnwald> J.E.Sitglitz、 和GA.Akerlof则在信息成本的基础上,引入信息不对称性,对市场失灵进行更 加深入的微观分析,发现了在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之外的,“策略互补”[3]、 “溢出效应”[4]等导致市场失灵的宏观经济外部性原因(Cooper and John, 1988), 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强调了政府在协调中的新职能以D.Colandcr为代表的后 瓦尔拉斯非主流宏观协调理论,将“协调程度作为变量,纳入了新古典的牛产函 数模型,得出协调是由与制度相关并由制度决定的因索所决定,提供有效的制度 约朿是协调的核心的结论,主张微观协调和宏观协调应同吋进行(D.Colander, 1993)而团队协调理论则研究了内牛不确定性,即博弈论中的策略不确定性对 协调的影响,认为在系统性的协调博弈小,主体内牛不确定性的相互作用会消除 系统内部产牛的不确定性,从而得出协调或许是一种制度的重要函数的结论,主 张面对复杂的协调问题,理论只能给出广泛的政策规则,而不能确定机械的政策 规则,有关协调的政策建议必须是基于具体环境背景的理论分析,而做出的具有 艺术性的判断,理论模型只能帮助判断,而不能代替判断,协调决不能理想化地 依靠单一的市场机制实现,而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寻求市场协调机制和非市场协 调机制之间的均衡,并使相互间的优势和缺陷互补或和互替代(唐绍详,汪浩翰, 2002)o显然,自马歇尔以来,协调就是均衡。
不同协调理论的差别只是对协调的决 定力量、影响因素及其实现机制的不同认识,及其导致的不同政策主张均衡协 调观在经济发展上则表现为不同形态的均衡发展思潮,其中最为极端的表现是 20卅纪40年代,产牛于西方的均衡增长(或发展)理论,该理论的基本依据是 产业或地区间的差异•是暂吋的,完全竞争的市场会引导资源流动使之同质因此, 主张对整个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同吋进行大规模投资,使之按一定比例全面得 到发展,进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与此相对的则是非均衡増长理论该理论 认为经济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扰动,均衡是偶然的,不均衡是必然的,正是非均 衡导致的结构变迁,推动了经济增长,而均衡却会形成“超稳定结构”,阻碍新产 业成长事实丄,这两种理论只不过是均衡意义丄协调发展的不同模式而已前 者强调协调基础上发展,后者则强调发展基础上协调,这里的非均衡也是一种协 调2、现代的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现代的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是人类对文明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及发展模 式反思和不满的产物其思想渊源最初孕育于农业,并随工业文明的发展而逐渐 形成(张坤民,1997, Pll-12)o人类思想史早期对“人地关系”的哲学思考,我 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李悝(公元前455-395年)“尽地力之教”的农业 经济思想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理念。
古典经济学以来,经济学对资源、人口 以及外部性等问题的关注和研究,1972年Dermis L.Meadows代表The Club of Rome⑸发表的《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对传统的发展模式的怀 疑,实际上也是这一理念的反映但作为被人类普遍接受,并对发展战略、模式 和行动纲领构成重要影响的理论,其科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认为统一于1987年 GH.Brundland代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在《Out Common Future》中对“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所做出的定义(伊恩•莫发 特,2001, P7)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科学 发展观"和“统筹发展呗J是这一理论在现实背景下的最好表述和体现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 展” (GH.Brundland, 1987),其核心是人口、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和资源相 互协调,这已成共识(21卅:纪议程,1994;伊恩•莫发特,2001 )o作为“发 展观的发展,其和传统的协调发展理论的区别,一方面在于把“协调‘作为发展 的核心,协调既是发展的手段,又是发展的H标,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 协调和发展是合一的,对协调问题的关注是积极、主动和自觉的,血传统的协调 与协调发展理论的H标则是经济的增长或发展,协调只是实现这一 H标的手段而 已,对协调的关注,只是关注发展的副产品。
另一方面表现为协调从基于满足当 代人的物质欲望的协调,发展为基于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 发点和归属点,即以人为本的协调,协调从物质的、静态的协调,发展为全面的、 动态的协调再一方而还表现为从立足于经济系统内部的协调,扩大到在整个人 口、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和资源大系统的协调,协调由封闭型发展为开放型 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协调,并没有改变“协调”的“均衡”本质和原则因为, 经济系统以外的社会、科技、资源与环境等都是人类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外部条 件,同样是需要优化配置的稀缺资源这样,经济活动与其外部。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