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翊武调查报告.pdf
7页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革命烈士蒋翊武调查报告系别:管理系专业:财务管理年级: 2011 调查人员:调查背景:为深入学习中国近代史,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达到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的目的调查对象:革命烈士——蒋翊武调查内容:2012 年 11 月 24 日下午,我们一行人步行前往位于榕湖畔的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的就义处 据了解,蒋翊武先生就义处纪念碑愿于桂林市秀峰区翊武路南段的人行道上,距翊武路南端路口约300 米,与榕湖、 丽泽湖毗邻, 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历史见证,于1963 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蒋翊武先生就义处纪念碑向西移20米至丽泽桥头, 并围绕纪念碑, 在桥头空地建蒋翊武先生纪念园,使之成为“两江四湖”景区中的一处园林小品蒋翊武作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积极发展革命组织,从事革命宣传, 为辛亥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13 年被杀害于桂林城丽泽门外,年仅 28 岁1921年孙中山先生北伐驻跸桂林时,为了追念蒋翊武先生的革命功勋,下令在其就义处建纪念碑,并亲题了“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碑名。
蒋翊武先生生平:蒋翊武( 1885 年- 1913 年) ,字伯夔,湖南省澧县城关镇人中国民主革命家1884 年 12 月,蒋翊武生于湖南澧县一城市平民家庭,20 岁时加入革命团体华兴会,参加华兴会起义,由此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1911 年 1 月,他在湖北新军中组织革命团体文学社并担任社长文学社迅速发展成为武汉地区最有影响的革命组织,1911年 9月,与另一革命团体共进会联合,组建武装起义总指挥部,蒋翊武被推举为总指挥,经浴血奋战,首义成功,推翻了数千年封建帝制随后,蒋翊武先任湖北军政府军事顾问,嗣继黄兴任总司令,直到南北停战议和1913 年回湘策动反袁,失败后在广西全州被捕,10月就义于桂林丽泽门外,享年不到29 岁蒋牺牲后,孙中山高度评价说:“辛亥武昌发难,以公功为冠 ”今天,我们还可以在桂林看到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那就是“蒋翊武先生就义处” 1921 年 12 月,孙中山出师北伐,在桂林时专程到蒋翊武殉难处凭吊,下令修建纪念碑,并亲笔题写了“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刻在该碑正面据查,孙中山在蒋翊武就义处新址蒋翊武就义处旧址对众多革命烈士的封号中,唯有蒋翊武享受“开国元勋”的殊荣。
1916 年 7 月,蒋翊武灵柩迎归湖南,葬于岳麓山上对于辛亥革命来说,蒋翊武的地位举足轻重没有他作为总指挥的一声令下,武昌起义的枪声也许并不会在那个特殊的时刻响起;没有他继黄兴出任总司令,武昌起义的胜利果实也许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早就得而复失蒋牺牲后,孙中山高度评价说:“辛亥武昌发难,以公功为冠 ”策划起义的实干家:对于辛亥革命来说,蒋翊武的地位举足轻重没有他作为总指挥的一声令下,武昌起义的枪声也许并不会在那个特殊的时刻响起;没有他继黄兴出任总司令,武昌起义的胜利果实也许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早就得而复失蒋翊武对完成武昌起义的组织准备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 武昌起义主要是新军中革命力量的起义,文学社完全是以士兵为主体的军中革命组织,是在其前身振武学社、群治学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新军中力量最大蒋是文学社的创始人和领袖1911 年 1 月 30 日,正是农历春节, 蒋翊武、 詹大悲等在黄鹤楼举行会议,宣告文学社成立,蒋被推为社长 文学社的宗旨是 “推翻清朝专制,反对康、 梁的保皇政策,拥护孙文的革命主张” ,因此得到广大新军士兵的拥护,入社人数与日俱增文学社人员在新军中长期忍耐,扎根在士兵中间,埋头苦干,一个人一个人地争取,不断积蓄力量,使文学社成了一支组织严密、机构健全、 运转灵活而又能独立作战的队伍,为推翻清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蒋制定了一系列组织建设和革命运动的方略,把工作重点放在革命力量比较薄弱的第八镇, 利用一切机会和关系,亲自深入各标营士兵中,反复进行革命宣传,发展社员,壮大力量同时还分派社员到湘、川、皖、苏各省新军中为联络员,又于军队之外,建立机关部、 通讯部等秘密组织随着社员的迅速增多和起义时机的日见临近,一些小的革命团体陆续并入文学社, 也促使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的联合文学社和共进会是武昌起义的两个主要革命团体,为统一革命组织,壮大起义力量,5 月 10 日,蒋翊武在文学社会议上,主动提出与孙武领导的共进会合作,随后立即派刘复基前往洽谈,从而使两大团体成功实现联合,由此奠定了起义成功的组织基础蒋翊武落实了武昌起义的军事准备文学社吸收和发展社员主要以新军士兵为对象,因此,文学社组织发展的过程与在军事上准备武昌起义的过程是一致的文学社成立后的半年中,它的细胞组织几乎已布满湖北新军各部队,社员人数几乎达到湖北新军的三分之一,到武昌起义前夕已经成为湖北新军中人数最多的革命团体与此相比,共进会深入新军内部,要晚得多 为密切与新军关系,促进新军反正,蒋翊武与刘复基等亲自入黎元洪部当兵,在士兵中进行活动,吸收了不少社员。
另一方面,黄花岗起义、成都保路运动风潮,使蒋翊武认为革命时机日趋成熟,便加紧策划武昌起义,在8 月亲自制定了起义计划因此, 尽管在武昌起义的前一天晚上,蒋翊武发布了第一号武装起义命令之后,出现了总指挥部遭到破坏,他被迫转移, 刘复基也惨遭杀害的意外情况,起义军还是执行了蒋原来下达的命令,一夜之间使起义如期成功这是蒋脚踏实地为起义作了充分军事准备的结果蒋翊武为武昌起义的舆论准备作出了独到贡献蒋以文学社经费资助《大江报》,使之成为文学社机关报,为武汉地区革命运动大造舆论他确定了报纸面向新军,扎根基层,以广大新军下级官兵和劳动群众为主要宣传对象的原则,给各标营 “送义务报一份,以供同志阅览” ;在各标营设立特约通讯员和分销处,建立通讯网;为照顾不同水平的读者,规定了文章尽量使用浅近白话;报纸新闻大多直指克扣军饷,官僚内幕以及不合舆论之处,使新军士兵与文学社心声相应,思想迅速革命化,“军中官长畏报如虎,恨报刺骨;而士兵同志乃信仰益深,志向益坚 《大江报》之声誉因之与日俱增,销路大畅”8 月 1 日,军警查封了《大江报》,但《大江报》的宣传功效已深入武汉人民心中,为武昌起义的爆发起到了极大的舆论推动作用。
所以,武昌起义能在新军士兵中首先发动,是与蒋大造革命舆论分不开的蒋翊武推动完成了武昌起义的领导准备黄花岗起义失败之后,文学社便与共进会订立正式联盟, 共谋起义 9 月 14 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雄楚楼10 号,正式举行联合会议,决定成立统一指挥、统一计划、 统一行动的最高机关———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还集中讨论了起义方案: 一致推举文学社的蒋翊武为起义总指挥,共进会的孙武为参谋长;革命军总指挥部设于武昌小朝街85 号文学社总机关部内;总指挥部下设军事筹备处于武昌,设政治筹备处于汉口;制造炸弹的秘密据点设于俄租界汉口宝善里14 号,由孙武主持派居正、杨玉如二人赴沪,邀请宋教仁诸人来鄂主持大计揭竿而起的总指挥:1911 年 10 月 9日凌晨,蒋翊武由岳州驻防地赶回武昌,立即与刘复基在小朝街机关部召集各标营代表商议起义事宜临近中午, 突然传来孙武在汉口带人制造炸弹失事,机关遭到俄租界巡捕破坏,起义名单、旗帜、文告落入俄巡捕之手的消息于是,蒋立即以总司令名义下达“十条十款”起义令,命令在当晚12 时整,以南湖炮队鸣炮为号,城内外各军一齐行动 命令由龚霞初等人用复写纸誊写二三十份,下午 4 点由专人分送到各标营,蒋还特别嘱咐给炮队送命令的同志:“事关全局, 最为紧要。
同时, 蒋发函岳州, 准备响应 当晚,小朝街总指挥部遭到破坏,蒋翊武与刘复基、彭楚藩、杨宏胜等人被捕蒋因蓄有长辫,身穿白布长衫,貌似乡野学究,警官对其未加注意,随意将他押在花园里,他在同志的帮助下越墙逃走,刘、彭、杨三人于10 日凌晨惨遭杀害然而,给炮队送命令的同志因故贻误了时间,起义炮声未响蒋脱险后,于10 日天亮时即派胡培才等人去各标营传令:改在当天夜间,依照九日原令起义,以争死生于须臾接着又于午前9 时半,连续下达“攻击之合同命令”、 “给水攻队之命令”、 “给火攻队之命令”等五道命令晚上8 时,工程营在营代表熊秉坤带领下打响了首义第一枪,各路勇士纷纷响应,迅速占领敌署,清吏望风而逃自此,武昌首义成功驻武昌城内外新军合计约4000 人,除少数营队外,都参加了起义参加起义的第31 标第二营右队严荣华说,武昌起义之所以能在一夜之间取得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蒋在10 月 9 日果敢地发布第一道起义命令是非常重要的革命党人在接到命令后,早就有了起义的思想准备,各标、营代表,即文学社和共进会的中、下级干部们,既明白了起义的全盘计划,又了解到本单位的作战任务文学社在武昌起义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据考,在总指挥部与军事筹备处关键性的43 个职务,总共由33 人分担这33 人中,文学社成员占20 人,共进会仅8 人,拥有双重会籍者 5 人共进会成员,主要承担草拟文告、制定旗帜、配制炸弹等事务起义成功后,蒋翊武积极推动各省反正,由此引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他在刘公、孙武等领导人不在的情况下,独自承担起指挥的责任,按照起义前约定,立即派人赴湘,敦促湖南革命党人即刻举义响应湖南都督府首任军务部部长阎鸿飞回忆道:“武昌起义的第三天,湖北派蓝综、庞光志到长沙,携有蒋翊武的介绍信他们先到体育社找焦达峰、阎鸿飞两人10 月 28 日,黄兴抵达武昌出任战时总司令,蒋翊武为总司令部经理部长兼顾问,协同指挥阳夏战争,调度全军后勤 当时汉阳民军约在13000 人以上, 后增到 2 万余人,另有民夫数千人修筑工事,全部给养由蒋负责蒋还协助黄兴将汉阳民军整编为第一军,在汉阳四面设防,亟谋反攻黄对蒋十分倚重,称赞他“智勇双全”11 月 27 日,汉阳失守,黄兴辞职赴沪,武昌危在旦夕当黎元洪准备放弃武昌时,蒋翊武与张振武坚持“与武昌首义名城共存亡”,蒋在众人推举下,以监军继任总司令接着,他命张廷辅等沿江布防,又派董必武等率兵重创清兵,使武昌转危为安。
高风亮节的革命家:蒋翊武不争权 作为武昌首义的总指挥,蒋翊武理所当然应该在军政府中担任重要的职务,但是, 在共进会的操纵和蒋翊武缺席会议的情况下,军政府给蒋预留的位置却只是军务部副部长,担任起义军参谋长的孙武地位反在他之上,成了军务部部长不少共进会的人,甚至非革命党人也担任了政府其他部的部长蒋翊武却认为无关紧要,因为革命的目的不是争权夺利,而是推翻清廷,建立共和于是,他把精力投入到了汉口军政分府的建设、汉口保卫战和汉阳保卫战中当军政府对武昌防御忧心忡忡之时,蒋翊武受命于危难之际,继任总司令,对武昌防御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南北议和,枪声刚停,某些政客不甘心他出人头地, 马上策划以老同盟会员谭人凤取代了蒋的总司令的职务,使蒋大权再次旁落蒋又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出任“北军招抚使”,积极策反北军,且卓有成效如果不是他不争权,文学社和共进会就难以融合,武昌起义的历史也许要重新改写蒋翊武不拉山头首义领导者中,以“三武”最有名,其中孙武是同盟会员,在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期, 他到南京向孙中山跑官不成,怒从心起, 到上海拉拢一些失意政客和军人,创立“民社” (口号是“反孙倒黄,捧黎拥袁”) ,完全与同盟会撕破脸。
张振武曾是孙中山的追随者, 在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建立过程中,曾是一位坚定的革命党人,但他的思想认识水平却停留在比较狭隘的层面上,后来也是 “民社”的发起人之一,许多言行明显倾向于以黎元洪为首的“武昌集团”当孙中山被迫下野,同盟会处于困难之际,唯独蒋翊武立场坚定,不改初衷,继续追随孙中山,将文学社整体加入同盟会,这是他有别于另外“二武”的一个根本方面一向压抑文学社的共进会成员李作栋说:“三武比较起来,孙武不如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