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0年四坝文化彩陶研究.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郭**
  • 文档编号:102927114
  • 上传时间:2019-10-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4.75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四坝文化彩陶研究      摘要:四坝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因首次发现于甘肃省山丹县四坝滩而得名四坝文化彩陶经由马厂晚期“过渡类型”发展而来并与齐家文化以及新疆天山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有过密切的接触与交流四坝文化彩陶对研究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彩陶的发展演变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四坝文化;天山北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彩陶      一、四坝文化彩陶的发现与研究      四坝文化的遗址首先发现于1948年的甘肃山丹四坝滩1956年安志敏撰文首次提出“四坝文化”的命名现阶段经过系统发掘的遗址有民乐东灰山、酒泉干骨崖、玉门火烧沟等遗址此外经过考古调查发现有四坝文化遗物的遗址有大冬湾、沙锅梁、鹰窝树、六洋坝、西灰山、东岭岗等遗址      依据《民乐东灰山考古―四坝文化墓地的揭示与研究》发掘报告东灰山遗址分为四期第一期时仍有少量马厂晚期因素表现在Z字形纹以及八卦纹彩陶盆上第二期时彩陶数量增多并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比如手形纹这与新疆天山北路的手形纹相似应是相互交流影响的结果第三期时出现了多种彩陶母题出现在一个器物上的构图方式如(M23:2)就出现了棋盘格纹、对顶三角纹、S形纹、三角纹、变体蜥蜴纹同时出现在了一件腹耳壶上      干骨崖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依据李水城对干骨崖墓地的分期第一、二期时垂线纹开始表现得很潦草重垂线纹变得粗重下摆位置出现倒刺口沿处的菱格纹也显得不是很规整附耳壶腹部也出现潦草的菱格纹口沿处的菱格纹有的简化为直线第三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比如彩陶尊的出现此尊形器两侧绘粗细相间的竖条带纹中间用横条隔出两个长方形空间上面一空间绘上下叠置的两列六组“∞”字纹;下面一空间绘上下叠置的三列九组“∞”字纹第四期的彩陶双耳罐、单耳罐口沿处开始用倒锯齿纹的装饰手法这在其他遗址是没有的可能为地区性差异该期出现了人物舞蹈纹多绘制在单耳罐、双耳罐、附耳壶的腹部并且多是成组出现的该遗址的彩陶纹饰普遍较为浓重较其他地区显得潦草这可能与干骨崖遗址作为四坝文化晚期阶段的代表彩陶开始衰落有关      火烧沟遗址位于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遗址与东灰山遗址年代大体相当彩陶母题也大体一致表现在两者口沿处多以Z字形、菱格纹为主腹部有回形纹、网格纹腹中部有重垂线纹和菱格纹但也有地方性差异东灰山遗址有较多的彩陶盆而火烧沟遗址却较少;火烧沟遗址的双大耳罐却不见于东灰山遗址      大冬湾遗址位于甘肃省玉门市该遗址采集有数片动物纹样的彩陶片以及网格纹等几何形纹样的彩陶片该遗址的这些动物形纹饰少见于其他遗址      沙锅梁遗址位于位于甘肃省玉门市该遗址采集有三件彩陶其中一件彩陶双耳盆器口内绘竖线组成的几何纹部分脱落不清外表仅在口沿出残留少许横条带纹其中一件彩陶双大耳罐口沿处绘竖线分隔的密集网格纹器表绘三角纹另一件为筒形盖罐器表绘横条带纹其间饰以连续菱格纹此外玉门市博物馆收藏有两件沙锅梁遗址的彩陶其中一间为彩陶双耳罐腹部绘垂线纹另一件为彩陶单耳罐腹部绘四组并列的四组Z字形折线纹其双大耳罐的形制跟火烧沟遗址的同类器相似其年代也应相当为四坝文化中期      鹰窝树墓地位于甘肃省瓜州市该遗址一件彩陶双大耳罐口沿处及腹部底端饰粗横线纹腹中部饰三列竖条带纹;另一件为彩陶双耳罐口沿处饰菱格纹腹部饰垂线纹这两件彩陶与干骨崖遗址的彩陶风格相似其年代也应相当接近四坝文化晚期      六洋坝遗址位于甘肃省高台县从其采集的彩陶双耳罐口沿处以菱格纹为主要母题腹中部饰以网格纹腹中部饰折线纹来看其形制和彩陶花纹皆与东灰山等遗址同类器相似其年代也应相当应为四坝文化早中期阶段但其采集的一件彩陶双耳小罐腹部装饰连续垂弧纹则不见于其他地区同时期的四坝文化彩陶      西灰山遗址位于甘肃省民乐县该遗址临近东灰山遗址其文化面貌也与东灰山极为接近其年代也应相当从其采集的彩陶片来看西灰山四坝文化彩陶主要以网格纹、回形纹、折线纹等为主要母题      四坝滩遗址位于甘肃省山丹县其彩陶的纹饰特征来看相当于火烧沟遗址的第二期其彩陶纹饰主要绘制在双耳罐及腹耳壶上口沿处有Z字形纹以及菱格纹装饰其腹耳壶口沿处的菱格纹稍显潦草与干骨崖早期阶段相似其下限可能到四坝文化晚期      东岭岗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该遗址于1987年由北京大学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调查队发现仅采集有四坝文化的2件彩陶片其中的一件上绘有较浓稠的黑彩网格纹另一件绘有黑彩折线纹、三角纹      二、彩陶纹饰的来龙去脉以及文化联系      四坝文化口沿处装饰菱格纹的风格在“过渡类型”时期即以出现但其菱格纹中间多填充以网格纹而菱格纹在马厂类型中也有只不过不是作为口沿处的装饰在有的双耳罐的腹部也有菱格纹的装饰可见此种纹饰是“过渡类型”借鉴的马厂类型的的因素后来装饰在口沿部位而后被四坝文化简化为实心的菱格纹      腹部网格纹在马厂类型时期也已作为其彩陶纹饰的主要母题或是作为大圆圈纹的填充或是作为腹部菱格纹的填充图案但是作为大面积在腹部出现时已到“过渡类型”时期四坝文化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但到四坝文化晚期时腹部大面积的网格纹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腹部折线纹也是马厂类型典型的构图母题其更早的源头是半山类型但是马厂类型的折线纹与“过渡类型”的折线纹又有所区别马厂类型的折线纹可能是蛙纹的一种简化并且折线纹的最外一层也无实线加粗的绘画方式到“过渡类型”时期最外层的一条折线纹开始变粗到四坝文化晚期时折线纹逐渐消失      四坝文化双耳盆上Z字形纹的构图母题直接的来源是马厂类型双耳盆上的八卦纹图样“过渡类型”时期加以简化并一直延用到四坝文化早期阶段      细密交错的斜线纹在马厂类型时并未发现反倒是“过渡类型”时期新出现的母题这种纹饰在新疆的天山北路文化中也有发现这可能是两地区相互交流影响的结果      三、所涉及的早期中西文化交流问题      天山北路墓地的彩陶双大耳罐腹部装饰网格纹的特点与东灰山等遗址的同类器相似属于四坝文化早期阶段的遗存双耳罐口沿处装饰对顶三角纹腹部装饰几何形纹饰此等彩陶母题虽不是四坝文化彩陶的风格但是其却与“过渡类型”彩陶相似且细密折线纹组成的交错斜线纹最早也见于“过渡类型”可见马厂晚期后的“过渡类型”到达河西走廊东端时并未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继续东进到达新疆天山地区但是天山北路乙组的饰横向折线纹的双贯耳彩陶罐并不是四坝文化的因素此外天山北路文化的“松针纹”彩陶图案、弧背铜刀、有銎釜、连珠形铜泡、砷青铜、土坯等更早的源头在西亚、中亚、以及欧亚草原等地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大约在公元前二千纪当“过渡类型”到达河西走廊后可能发生了分化一支留在当地发展为四坝文化另一支进入哈密地区并遭遇“筒形罐文化系统”而形成哈密天山北路文化并且这两个地区在四坝文化早期一直到四坝文化晚期阶段时仍然保持了密切的交流      四、结语      四坝文化彩陶中口沿处的Z字形纹、八卦纹是继承“过渡类型”彩陶的因素而这些更早的源头是河西马厂类型口沿处的菱格纹以及变体蜥蜴纹可能是继承“过渡类型”彩陶的某些因素并加以改进的结果手形纹、人形纹等因素可能是受新疆以及更远的中亚地区的影响火烧沟遗址的双大耳罐是受齐家文化影响产生的但是其彩陶纹饰却是四坝文化的因素其网格纹、折线纹都能在四坝文化的其他器物上找到母题犬形纹等动物图案可能是四坝文化先民们根据自己的生存环境独立创造的文化因素而分段式的构图方式也已经孕育在过渡“过渡类型”彩陶文化中四坝文化早期一直到晚期阶段都与新疆哈密天山北路文化都保持了密切的联系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