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舆论学复习提纲.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3635596
  • 上传时间:2018-09-03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4.94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舆论学》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梁启超《舆论之子与舆论之母》 ,中国第一篇专门探讨舆论的文章2、约翰 -洛克,英国自由主义思想代表人物他将舆论与民主联系起来3、卢梭《社会契约论》受到洛克启发,西方近代系统研究舆论的第一人认为舆论分为“公意”和“众意” 公意是人们最初结成共同体时候的协议、约定和意愿;公意永远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以公共利益作为基础4、1899 年法国塔尔德的《舆论与公众》 ,人类历史上研究舆论学的首本专著5、1922 年美国李普曼的《公众舆论》 ,标志着舆论学在西方开始成为独立学科门类6、舆论的八大要素:判断某种意见成为舆论的标志A 主体:公众B 客体:人物事物 现象 问题 观念等等C 自身:信念态度 意见和情绪的总和D 必要条件:舆论的数量(一致性程度);强烈程度;持续性影响E 舆论的功能:影响舆论客体F 质量:理智 / 非理智7、舆论的存在形态按照表露的方式和程度划分:显舆论、潜舆论和行为舆论8、舆论的表现形态: 讯息形态的舆论、 观念形态的舆论、 艺术形态的舆论、畸变形态的舆论——谣言(流言,rumor) 9、影响舆论形成的宏观因素:公众总体、舆论环境、舆论场、舆论波。

      10、舆论波主要有四种方式: 中心辐射律; 遍地涌动律; 两点呼应律; 多渠道互补律11、舆论形成的标志: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时间对客体产生影响(关键)12、舆论生成的模式社会舆论的形成具有种种模式, 归结起来可分为爆米花模式、 风吹浪起模式、飘雪模式、瀑布模式和沉默的螺旋模式13、舆论的正功能主要体现为:诤言;社会褒扬;舆论监督14、舆论的负功能主要表现为:浮言、假话、谬理和谣言15、测量水平实际上是根据事物属性区分的数量化程度以及使用的相应尺度来加以区分的有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以及定比测量16、舆论测量的功能社会评价功能、决策参考功能、社会示范与社会沟通功能以及学术促进功能17、 人类三种历时的引导类型:传统引导型、内部引导型、他人引导型18、 网络舆论的表现形式:网络评论专栏;网络即时评论或跟帖;网络论坛言论;博客;贴吧;调查二、判断题1、按照感知事物比例思维习惯,四分之一比数通常被认为是“较多”的比数2、行为舆论强于其他舆论;言语舆论强于情绪舆论3、舆论的强烈程度与公众对客体的知晓状况有关了解越多, 确定性越强,舆论反应越强4、事件和公众持有的普遍的价值反差太大会导致舆论韧性强;另外,事件和公众持有的普遍的价值高度一致也会如此。

      5、舆论对客体产生影响(关键)A 对事件不产生影响是一般性的讨论B 舆论与其他意见相区别的最重要的特征6、舆论容易受传统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不一定是正确的7、大众传播媒介或媒介言论不全是舆论但际舆论、世界舆论:国际传媒的一致性看法,约定俗成指媒介范围;意识形态不是舆论;个人感觉不是舆论8、有时潜舆论比显舆论更能确切地说明舆论的真正倾向,因为显舆论的发表会受到各种其他因素的规范,而各种社会规范很难直接干预情绪型潜舆论的表达9、网络论坛言论是民意生长的新空间三、名词解释1、舆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2、舆论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通过对舆论这种社会现象的研究来揭示舆论领域内部的整个知识范畴,基本理论概念,以及各自间的逻辑联系,揭示舆论与其外界社会的复杂关联以探寻舆论的本质特性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3、谣言: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4、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在舆论的传播、扩散过程中,意见领袖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人们往往会追随意见领袖的态度而对待舆论意见领袖的支持将使得舆论的发展加速5、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发表批评与揭露性的意见,对社会中的丑恶和不良现象进行挞伐,特别是对公共权力进行监察督促,包括工作监督、道德监督、法纪监督等广义而言,舆论监督指对社会一切不良现象的监督狭义的舆论监督,指通过舆论的力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6、沉默螺旋理论7、议程设置理论8、 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问题所发表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简单地说就是网上民意的表达四、论述题1、试析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形成的一般过程(1)问题的出现;(2)舆论领袖的发现、(3)意见的发生、(4)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5)意见的互动与整合、(6)整合形成大致相近相似的意见:舆论形成2、舆论的特性:(1)社会表层意识的发散意识发散是舆论的基本特性,取决于舆论主体分布的发散性舆论的发散是指意见产生和传播的多向性和多方位的布局性2)舆论的波动性作为浮动意识的舆论,第二个突出特性是经久不息的波动性舆论层出不穷地迭起,周而复始地消减,总是或缓或急的在社会中传播。

      3)舆论的弹性舆论意识有很强的伸缩力,时而在社会中浮动,时而转为地下活动,或突然汇成激流,呈现出时隐时现的弹性4)舆论的惯性舆论惯性,是指旧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能量延续旧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顽强地表现出否定现实的力量,把过去的印象、经验绝对化,以陈旧的观点评判现实失误,呈现出舆论的惯性3、试析我国当下的舆论特征及媒介引导的策略我国当代舆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由于急速的社会变迁,舆论呈现一时的迷茫状态;由于公众心态的浮躁,舆论呈现情绪化;由于社会群体的重新组合,舆论呈现分散化面对当下舆论特征的引导策略:(1) 、扩大正面舆论,展示积极、实在的生活目标A、提供的正面价值观念是社会中确实存在的舆论B、从社会角色定位入手使价值取向有序、合理C 、通过连续的评价性社会“热点”,唤起公众的参与热情,从而逐步确立新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的生活态度和理性观念2) 、适度社会动员,强调风险、责任(3) 、提供更多的社会沟通机会,适当聚合舆论4、为调查某个选题设计一份包含至少6 个指标问题的调查问卷5、网络舆论的特点(1) 、互动性,个人成为信息和意见发布的主体,用户而非受众2) 、开放性,传播内容和主体,解放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限。

      3) 、突发性,打破时空界限以最快的速度传播4) 、匿名性,表达的安全感和自由性,真实的民意与不负责任的言论混杂5) 、把关的隐性和弱化,形成“观点的自由市场”6) 、广泛性,舆论主体的广泛性及监督载体的多样性7) 、整合性,迅速整合各方观点掀起舆论高潮网络舆情传播容易出现群体极化倾向,网络舆论能够形成更大的群体压力6、网络舆论的作用和影响网络舆论的作用 : 舆论监督;信息传播;交流思想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A促进社会管理,成为有效的“排气阀”、 “舆论镜子”,实现民意表达B引发社会舆论:提出议题,引起关注,将社会话题引入网络舆论,激起讨论,引起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注意,形成压力,达到影响或改造现实的目的C 影响社会文化:多元化观念对一元化价值观的挑战,思想开始“去中心化”,网络主体“年轻部落”的生活、思维方式被普及化、放大化,引起社会观念的变革D 网络舆论极大冲击了传统舆论,解构了传统媒体的权威解释地位,不受制于某种利益团体,更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E 负面作用:欺骗信息便于流传,极易造成社会骚动;个人隐私、组织机密、国家机密易被泄露五、案例分析题1、案例之一抢盐风波: 2011年 3 月 11 日,小岛日本发生里氏8.9 级大地震,地震威力巨大,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泄露,于是,海那头的人民忧郁了。

      一时间祸起谣“盐”,人人恐慌 ,3 月 17 日起,中国沿海城市浙江、江苏、山东发生大规模的购盐潮,盐价一路飙升至20元每袋盐架扫空,各大超市相继挂出免战牌,大家又将视线转至酱油. 后来食盐污染说法被官方否定,盐恢复供应,价格也回归正常,各地又来了一出退盐记,引发网友争议结合这个舆论事件分析什么原因导致谣言的产生及抵御谣言的措施相关知识点:谣言产生: (1)客体因素 : 指事件或问题本身的素质中对谣言产生有影响的因素,谣言中心事件的特征,主要包括关注性、反常性和未知性A、关注性对关注性的内涵可以划分为两种:a、接近程度 b、重要程度B、未知性未知性的两重含义:a、权威部门没有公布事件的确切真相b、权威部门公布的事件真相不能让公众相信C、反常性反常性事件根据其内容可以分为两类:a、与个人一贯表现违背的言行b、与社会发展或自然规律违背的事件(2)主体因素:判断力, (谣言止于智者)需要(出于某些人的主观意图和需要 3)环境因素:重大社会变革时期;公众利益重新调整时;社会信念动摇、价值取向倾斜时辟谣策略:美国学者奥尔波特等人在《谣言心理学》中提出了著名的决定谣言产生的公式: R=i ×a,其中,R代表谣言(rumor) ,i 代表重要性(important ) ,a 代表模糊度( ambiguity ) 。

      该个公式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事件越重要,相关信息越模糊,谣言也就越容易产生并蔓延从奥尔波特的观点出发,可以知道,在一个事件中,当重要性与模糊性至少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所以,可以采取:A、尽量将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降低谣言的重要性积累;B、媒体联动,官方渠道和民间渠道互动,降低事件的模糊性2、2007年十七大报告明确地提出,“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公民权利与媒介权利: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媒体的采访权、报道权和评论权试分析舆论监督的社会制衡作用3、运用议程设置理论为“肖志军拒签事件”设置议程属性及显著性,以引导舆论进行理性思考4、案例分析:分析“华南虎照事件”中的反沉默螺旋模式?并分析原因。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