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时间意识与古代文学研究.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470386473
  • 上传时间:2024-01-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04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时间意识与古代文学研究 摘要: 时间是与人类共生的哲学存在,时间意识也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重要观念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由于主体与时间意识之间构建的紧张对立,从而表现出动人的情感力量这种抒情模式,在怀才不遇、送别、思念及追忆等几种文学母题中已经形成传统这些母题下的很多古代文学经典,其艺术魅力皆得力于其对时间意识的运用和强调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的深层意蕴 关键词: 时间意识;文学经典;母题 时间意识和古代文学经典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颇有意味的课题时间,是人类在漫长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意识它的存在帮助人们界定了一切具有不停止的持续性和不可逆性的物质状态的各种变化过程对于时间的感受和意识是人类共有的行动内驱力它督促人们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去创造人生价值,所以,时间又是悬在每个人头上的一把利剑文学是人类艺术加工过的、并用于审美欣赏的精神产品那什么样的作品能成为经典呢?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并在人们的记忆中历久长存的作品,往往是最能给人以深刻印象并形成情感共鸣的东西,这样的作品也很容易在流传的过程中成为经典童庆炳先生曾在论说文学经典的问题时谈到,构建文学经典的文本内部要素是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作品艺术价值上面,还必须考虑到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

      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属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1]纵观中国文学史,古代大量经典作品意义的生成,都与时间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时间意识正是上述童先生所说的一种"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2]693陆机在《文赋》中也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3]1两位大文艺思想家的理论总结都谈到了时间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具体到文学作品艺术效果的达成,更是在人与时间的矛盾模式构建中实现的总体来看,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至少有怀才不遇、送别、思念及追忆等几种母题都与时间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我们分别加以分析 一、怀才不遇 人作为主体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之中,只有在对世界的作用中才能体认自身的存在价值就像谢林所说:"时间原本是内在智能的直观形式";,"它只是存在于我们之内";[4]173,而不是像实体的同时并存性(即空间)那样能在我们之外加以直观是的,时间的有限性带来的压力是人自身给予的同时,人又希望超越这种有限性从而以外在的事功实现自身价值的无限。

      由此,千百年来的有志之士皆为能够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而努力奋斗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许多文人在现实的世界中只能遭遇残酷的冰冷,而怀才不遇自然成了他们热衷的主题这类母题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数经典先来看一下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短短22字的古诗之所以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名篇,其艺术魅力正来自时空与人形成的紧张关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所凸显的不仅仅是作者被权贵排挤后的失落感,更重要的是身处盛唐,满怀雄心壮志的知识分子在时间催促之下的内心恐慌中国古代自《左传》就有"立德、立功、立言";的所谓三不朽的理念,而这种意识在陈子昂内心激起了情感波澜时光易逝的忧虑,让置身于无限辽远的时间概念中的作者变得无比渺小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老实说,人是什么?试将地球置于无限黑暗的太空中,相形之下,它只不过是空中的一颗小沙,在它与另一小沙之间存在着一英里以上的空无在这万万年的时间之中,人的生命、其时间的延伸又算什么呢?只不过是秒针的一个小小的移动";[5]3-4可见,人类是渺小的,而这种渺小感反过来又刺激作者,他必须努力在当世的短暂时间内建功立业以实现自己的不朽如此,主观的有限性与客观无限性之间的对立造就了这首诗歌的主题。

      然而,这首诗歌表达的不是置身历史时空某一具体方位的个体的困境,而是千代、百代之下,一直到无限的未来的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难题由此,这首诗歌就必然会变成经典因为每当人们在仔细体味它时,虽然看到的是作品中的陈子昂,但联系到的是现实中的"我";,"我";的情感体验不自觉地已经参与了对作品的理解,这就产生了共鸣陈子昂的这种由时间意识激发的对个体存在的思考,变成了整个中国古代文人志向的集中表达我们可以就此话题在中国文学史上追溯一番,早在《庄子•盗跖》就曰: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6]1000这里只不过是庄子借盗跖之口对儒家立德以求不朽的思想进行嘲讽,表现出深沉的悲观诚然,人类在将自身生命的有限性与外在时间引发的宇宙无限性的对比中,内心产生了深深的自卑,这足以将自身的灵魂抛向绝望的深渊然而,人的伟大之处在于,面对绝望时,不是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是努力实现精神上的超越。

      而这,正是中国古代立德立言以成名后世的传统之由来面对这种与生俱来的"悲惨";命运,中国的文人一次次用文学发出了感天动地的呼号这种情感,我们至少从屈原的《离骚》就能看到: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7]24屈原含冤被贬,他所焦虑的,正是因为自己远离朝政,功业难就楚国君王受到奸邪蒙蔽,人民身陷重重危局他敏锐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之速,抒发了自己的满腔忠愤,产生了感人的艺术魅力屈原这种由时间意识而产生的宇宙无穷感,使得个体的存在过于渺小正是在这种大与小的对比中,人类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和失落之中其后,在《古诗十九首》等大量作品中都有这种时序意识的表达而到建安文学时期,这种时间意识在诗歌中的体现基本定型和成熟建安文学以其慷慨悲凉的风格表现了一批身处历史风云际会中的文人所共有的英雄情怀他们希望在历史的汪洋中乘风破浪,建立不世之功这样,时间自然就成为了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曹操在其《短歌行》中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8]20这样一种情绪不仅在曹操周围的曹丕、曹植诗歌中,即使在当时的建安七子诗歌中都成为一个永恒的母题。

      降及魏晋南北朝,诗人们在经历中国最动荡也是最混乱的一段历史的同时,皆在不断传唱这一主题,而时间意识也成为文人在慨叹自己功业难就时势必会提到的一个最大的敌人在唐诗中,更有大量的诗歌经典是借助于时间意识的描写从而达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慨叹,便是对人类在时间问题上所面临的普遍困惑的又一次重申类似母题的的文学经典不胜枚举萧驰先生曾言:"时间忧患本身正是社会现实忧患富于哲理意味的表达,是现实忧患向人生和宇宙意识的升华";[9]241诚然,怀才不遇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普遍苦闷,而加剧和凸显这种苦闷的,正是光阴有限的时间意识对时间的敏感和思考,不仅玉成了这类文学作品的情感表现力,而且增强了其思维的深刻性 二、送别 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深层根源,由此决定的是中国人普遍的安土重迁观念正如古人所言,"多情自古伤离别";,自然地,送别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重要母题每当亲朋由于种种原因要与我们分别的时候,总会有强烈的情感被激发,因此就产生了大量的抒情性作品这些作品中,时间意识对抒情效果的达成,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江淹在《别赋》中言:"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

      ";[10]238这两句看似写景的话,其实正好提示了时间临近离别,无论是送人者还是远行者都会在主观的情绪上产生一种紧张而日月这种极具时间意义的意象的出现,凸显了时间的存在,送者和行者的情感正因时间意识的驱使而被逼迫出来说到送别,柳永的《雨霖铃》不可不提,它也典型地反映了时间意识对送别情感表达的巨大影响其词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1]88柳永这首描写离别的词作,历来为人称赏作家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真挚的情感抒发都让人为之动容整个作品意境的达成,皆有赖于对时间意识的强调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突出了离别时主人公的恋恋不舍正因心怀留恋,所以送别的酒实难下咽,因此才有下文的"都门帐饮无绪";但是"帐饮";本身所体现的也是一种时间意识这种中国人离别时经常会有的宴饮活动,本是用来表达对远行者的深情,但在这首词作中却成了提示时间的重要表征"帐饮";提醒了离别的临近,加剧了时间在主人公内心所造成的紧张情绪。

      然而,这一切还远没有结束,接下来的"兰舟催发";无疑是在这种人与时间的紧张对立之上加上的又一重魔咒就是说,如果"帐饮";还只是抒情主人公对时间的一种敏感意识的话,那"兰舟催发";就变成了外在因素对这种紧张感的确认和追加由此,整个作品的紧张情绪达到了极致这时,作者再写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诗句就非常自然而且易于打动人心柳永的《雨霖铃》对时间意识的强调成就了送别文学的经典,它的写作模式和技法也被此后深受其影响的《西厢记》故事所继承在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里,同样最精彩也是最感人的是张生与莺莺离别的一段描写在这一说唱文学经典中,对崔、张长亭送别的表现,几乎就是对《雨霖铃》送别意境的再次演绎作者在描写崔张依依不舍、难解难分的同时,不断强调"仆人";的存在而这位仆人每一次出现,皆是为了打破两人缠绵的意境,提示时间的存在很明显,董解元在故意制造时间与主人公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整个作品中,外在环境(太阳的西落等)对时间进行了足够的暗示,仆人的出现又一次次加剧了这种紧张的情绪,最后又专门安排老夫人来促成了离别所有这些,都是在努力建构主人公与时间之间的紧张关系而在这种紧张关系的一步步强调中,人物的情感也随之一步步加深,即离别在即,由离别的宴席到莺莺的嘱咐,再到最后狠心的红娘将莺莺扶上车。

      可以说,不如此,不足以体现崔张的情感之深,不足以也不能够真正地打动读者其后王实甫的《西厢记》,同样沿用了这一经典的抒情模式郑传寅先生在论及古代戏曲的时空观时,曾认为中国传统时间意识存在明显的对未来指向的忽略他说:"以我为中心来把握时空的我国古人对未来似乎缺乏兴趣,这与西方人的时间意识是不太一样的";[12]然而我们认为,在离人的眼中,时间的存在是最大的威胁这一客观存在不会因为人的愁怨而有些许停留所以,中国古代文学在处理送别母题时,经常就要凸显时间存在的紧张感而这种紧张感,正是由时间的未来指向所引发的忧虑所以在作品中或者会以太阳的西落作为提示,在戏剧或小说中则会安排旁观的第三者强调时间的存在,这样又构成了旁观者的漠然与主人公的深情之间的一重对比,从而达到了非常强烈的情绪感染力相似的抒情模式,我们尚可在《古诗十九首》等文学经典中找到大量例证这一经典抒情方式也成为了中国古代送别文学的一大传统 三、相思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由于种种原因,相爱的人却要相隔异地由此,相思之情就必然成为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重要母题相思之作所以能打动读者,从而构筑整个作品流传千百年而不衰的感召力,时间意识的存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看,相思母题集中体现在中国古代描写游子思妇的一类作品中或者说,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的闺怨诗抒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时间意识来完成的先来看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闺怨》,诗曰: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3]1。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