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法.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33242287
  • 上传时间:2022-12-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法探述【摘 要】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积极采用激励式阶梯教学法,有利于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进步基本做法是:定好起跑线,备课设阶梯,讲课设阶梯,分梯级评估,激励跨梯关键词】 激励式 阶梯教学法 定好起点 分阶梯授课 学习评价新教材在适应学生差异性方面很有特色:教材正文理论要求有所降低,删去了繁琐的计算题及多步推理的论证题,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拓广了知识面,选入了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紧密现代生产、生活的足够数量的习题,并分a、b层次编排,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完美统一呢?经过探索,初步形成了“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1 定好起跑线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各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2 备课设阶梯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3 讲课设阶梯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本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段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4 分梯级评估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①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②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5 激励跨梯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度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参考文献1 左功.数学教学改革模式综述[m].海口教育出版社,20082 余晓春.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思考[j].数学课堂,2009(4)。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