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初探.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11013276
  • 上传时间:2022-06-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初探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初探预读: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幸福、关乎民族长远发展、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也是这样.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战略,在文化层面上具备深厚的基础,这就是广西各民族传统文化中保有优秀而丰富的生态文化.广西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指的是广西各个少数民族在以往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相关的风俗习惯,以及相应的规约或观念.一、广西各民族长期以来重视各种环境资源的保护自古而今,广西一直都是森林密布、芳草鲜美的地区.八桂各族人民在与自然环境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身边的一草一木都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不仅对身边这些自然事物待之以情感化的态度,更懂得在生产和生活中去保护它们.比如,对于被称为“生命之源”的水资源,不仅是高山民族——瑶族惜水如金,就是住平地的其他民族,同样也对水的重要性认识深刻,在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逐渐形成并积淀下各种风俗习惯.我们知道,植被覆盖率的大小是自然环境生态性高低的标志之一.在传统时代,建房烧柴等免不了要砍伐树木,但广西各民族对砍伐都很慎重,把砍树看成一件大事.有些民族会进行一些仪式,或信守某些规矩.比如瑶族,砍树之前,通常是先烧纸焚香,祭拜山神.要是上山前没有煮熟饭,或者忘带工具就出门了,那么这一天就不能再去山里砍树.进了山,谁都不许讲不吉祥的话,亦不得大声喊叫,不给吹口哨,也不给数数.瑶族、侗族以及其他民族都禁砍“风水树”,还包括生漆树和水桐木等.而如果为冬天取暖而砍树,则往往是每一棵树砍一些下方的树枝,并非整棵树砍倒.砍伐整棵树的时候,也主要选比较老的,或者选长得比较密的地方砍伐.世居平地的各民族群众也注意爱护树木.大多数的村寨,通常都是村前有河流,村后有山岭.村前的河流,既是种田种地必需的天然“水利工程”,也为洗衣洗菜等日常生活提供方便.村后的山,按以前的风俗,被看作是村寨的“龙脉”.因此,人们当初为居住选址时就要看这个山,是不是树木长得茂盛,长得茂就是龙脉好.既然是龙脉所在,所以后山不仅严禁砍伐,即便是捡拾枯枝干柴,也是破坏风水的行为,肯定要被村里长辈严厉批评.有时候情况严重的,还可能经村民大会决定,给予一定的处罚.广西各民族群众注意保护森林树木,还表现在他们都有植树造林的传统风俗.以壮族为例,某人家生了小孩,父母就到村外山岭种树,无论是杉、松、桐、油茶,都可以.树要管种管活,因为家人希望新生儿能像树木一样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不断成长.壮族这种“添丁种树”习俗,至今有些地方还保存着.不过横县壮族添丁种树时,还特别不许小孩在场.因为树木成材了总是要砍伐,那么小孩子在现场,似乎他的命运就和树木连在一起了,这是不吉利的.至于来宾客家人,据说每年春季,村里威望高的老人,都会带着全村男女老少到村外种树.哪一家不参加或不积极,都会让家长感到丢脸.据考证,广西是人类最早繁殖培育和栽种水稻的地区之一.种水稻必须有水源.因而,长期以来,广西汉壮及其他民族都很看重这一点.如前所述,他们选择建村寨的地方前面通常要有河流,而且村前村后和田垌上很多地方都有大大小小的水塘.这些水塘有些可以养鱼,是鱼塘;但更多的则只是用来蓄水,浇灌四周的水稻田.这些水塘是公共的,谁家也不得私占,也不允许改变.比如填上土变成菜地,这样不道德的行为肯定是要惹起众怒的.至于洗衣洗菜洗澡,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大家都去固定的河段;清洗用脏了的东西比如粪桶,必须在下游.“每年冬季农闲时节,很多村寨都会组织青壮年对池塘进行清淤,进行河道疏浚,也包括修整村里寨外的路面.这种劳动每家都必须派人参加,否则就受谴责.”[1]传统时代,乡间最看重的或者说最与他们相关的“法律”,恐怕就是各种形式的村规民约.在广西各地的村规民约中,大多有保护河流耕地和林木的条款(包括针对各种违禁行为的具体处罚方式).柳州的罗城是仫佬族的集居地.1934年一个仫佬村庄的村规民约有这样一些文字:不拘公有私有的山林,概行禁止防火;各村山场多是田水发源地点,不论何人,不准入山乱行砍伐,偷取林木,如有违犯,罚金三十元以下.[1]另外一个叫武阳区的村规民约则规定:凡水源山内所有树木森林,只许取伐干柴,生柴则不准,更不准遍山砍倒留干;只准肩挑,不准放大帮柴火由河放下发卖.如有违背公议,私自砍伐者,处以十元以下之罚金,并谢证人花红三元六角.[1]这些例子说明,广西各民族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视各种环境资源的保护的.二、广西各民族注重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广西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知道维护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他们懂得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同时尽量避免浪费,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1]前文浅论过壮族侗族砍伐树木方面的事情,其实,生活在大藤峡的瑶族民众,砍伐树木也很有讲究.瑶族直到近代都还保存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所谓刀耕火种,就是直接将山上的树木柴草烧掉(烧山),然后就在上面种粟米、苞谷等粮食作物.烧山留下的柴草灰就用来做肥料.但烧山并不是随便点一把火,瑶族民众将山林分片,能种多少,就烧开多少.建房或者是烧柴而砍伐树木,也是这样.一年砍一片,然后按户头平分柴薪.时间上也有规定,只有正月到清明这段时间可以进山砍树.砍树留下的树兜,瑶族人是不让挖的.这种为搭房烧柴砍过树的地方也不能种东西,因为不利于植被复原.瑶族群众懂得,山林树木是他们的生命依托,一定不能毁坏.如果让树木再也长不起来,草地没了,山也秃了,那么他们的家园也就毁了!这里可以看到,瑶族群众虽然不懂得“生态平衡”“自然再生性”这样的道理,但其实他们却用实际行动守护这些东西.说到充分有效利用资源,不妨再到生活在平地种水稻的农家来看.稻子收割了,剩下的稻草是不是就没有用了呢?农家不是这样奢侈的,在他们眼里,干稻草也是一宝.他们把干稻草铺在床板上,那就成了农家自制的“席梦思”;铺在牛圈里,过一段时间放到田地里,就是最好的农家肥.此外,还可以用干稻草编草墩,当板凳或椅子用(说到类似于草墩这样的东西,要是没有草墩的地方,农村人也就地取材制作小木凳、竹椅;山里面的瑶族则直接把树木锯成一段段圆木,就是圆凳);也可以用来当绳子,包粽子用;甚至烧成灰,放到清水里过滤后,和糯米包成粽子,就是所谓的“灰粽”,非常好吃.有一种情况估计很多人都有体会,就是以前大多农村都很脏,鸡鸭牛羊的粪便散落在村子里的每条街道,整个村子时常都弥漫着一股来自厕所的气味.之所以这样也是传统时代没有工业化肥,种田种地全靠农家肥.农家肥就来自鸡鸭牛羊以及人的粪便.所以,农村人家每家每户都建一个简易厕所,自家的鸡鸭猪牛的粪便也拾起来放到厕所里.这个情况倒也见出农村人很懂得废物变宝,利用各种资源为生产、生活服务.仫佬古歌里有一首“苦歌”是这样唱的:垌里用水贵如油,一家洗脸共盆头,一盆清水三样用,洗脸洗脚又喂牛.[2]一盆水,“洗脸洗脚又喂牛”,利用了再利用,实在可谓物尽其用了.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山里不像平地有河流,用水往往只能到泉眼里挑.不过这种事情在平地的农家也是有的,说明农村的群众都有节约的好习惯.三、广西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注意防范自然灾害农村人不善于讲大道理,但传统时代广西的各族群众在顺应自然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妥善地安排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注意不让自然变化对人产生危害.传说早在远古时代,南方有一种叫蛟龙的动物生活在水里——其实所谓蛟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鳄鱼.鳄鱼的凶残是出了名的.鳄鱼多,免不了有时会伤害到人.为了防范鳄鱼的伤害,南越大地的先民在自己身上纹上鱼鳞一样的花纹,意思是让鳄鱼知道,他们是同类,由此鳄鱼就不会攻击自己.这个事情现代人看起来觉得不可思议,但原始时代的人们并没有别的武器或工具来防范鳄鱼,就只能靠这样带有宗教或巫术色彩的方式来保佑自己和部落的生存.而这种仪式流传的年代久了,人们甚至以为自己真的是蛟龙的后代,于是把蛟龙当作部落的图腾.纹身,也具有了向图腾祈求庇护的意思.嚼槟榔,也是一种广西人利用自然物防范病害的习俗.这种习俗现在虽然不普遍了,但以前广西很多地方都有.之所以嚼槟榔,乃由于南方地区炎热多雨,易生瘴疠,而嚼槟榔有“脏气疏泄,下瘴消积”的功效,于是两广地区渐渐形成嚼槟榔的习俗.据《岭外代答》所述,南方人吃槟榔“其法斫而瓜分之,水调蚬灰一铢许于蒌叶上,裹槟榔咀嚼.先吐赤水一口,而后噉其余汁.少焉,面脸潮红,故诗人有‘醉槟榔’之句.无蚬灰处只用石灰,无蒌叶处只用蒌藤”.清人屈大均也说:“凡食槟榔,必以蒌叶为佐……否则槟榔味涩不滑甘,难发津液,即发亦不红.”(屈大均:《广东新语》)简单说,就是用青蒌的叶子涂上熟石灰,和槟榔一起咀嚼.干栏,是八桂各民族传统民居的统称.壮、侗、苗、瑶等民族的房子互相都有所区别,但相似点更突出,就是通常都有栏杆或围栏;整个建筑,下部是几根柱子,房子是搭建在柱子上面的.所谓干栏,壮话里就是“在上面的房子”的意思,也可以说是“高脚屋”的意思,干栏建筑就是一种高脚屋.为什么要住这种高脚屋呢?还是与居住的环境有关.广西是热带亚热带,山多林茂,地湿虫多.如果家里的地面和外面的地面一样高,各种毒虫就很容易对人造成危害.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指出,“深广之民,结栅以居,上施茅屋,下豢牛豕.栅上编竹为栈,不施椅桌床榻,唯有一牛皮为裀席,寝食于斯.牛豕之秽,升闻于栈罅之间,不可向迩.彼皆习惯,莫之闻也.考其所以然,盖地多虎狼,不如是则人畜皆不得安”.干栏建筑,下面圈养家禽家畜,上面住人、储物.下面家禽家畜及其粪便的气味往上升腾,这真是很糟糕的事情.住在平地上的人也建干栏,或许还有其他考虑.一般情况下,选择住地,就必须有水供饮用和灌溉,还有要和田地离得近,又要考虑建房用材和烧柴的问题,所以还要靠近树林山坡.由此,在有水有山有树的地方建的房子,平时可能是蚊虫猖獗,春夏汛期则可能洪水泛滥,可能会浸泡或冲毁房屋.在类似这样的各种考虑之后,我们发现,干栏建筑其实就是广西各民族人民为了防范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危害而发明出来的居住形式.干栏建筑很典型地表明,广西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热爱自然并顺应自然,充分发挥自然之物性,为人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他们懂得如何去保护生态环境,保障自然生态环境的再生性,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