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笔记.doc
17页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课堂笔记★课标: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天体系统的级别:(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原因是①具有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A.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 B.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补干扰;②地球自身的条件:A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B.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了适中的引力和大气层,大气的保温作用★课标: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映;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地球上的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太阳能量是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生物活动的根本动力,决定了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与人类日常活动息息相关●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我国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 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其活动周期为11年,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周期性。
●太阳黑子是由于光球层上温度低的区域出现的暗黑色斑点;●太阳耀斑是太阳色球层上一些区域突然增亮,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现象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太阳活动的高峰年,地球上反常气候出现的几率增多影响地球气候黑子的数量变化的年周期与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干扰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③干扰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常指示南北,造成“磁暴”现象;④在两极上空产生极光★课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比较自转公转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一个恒星日(真正周期)一个太阳日除 两极点外,都是15°/小时 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的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1/2公转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一个恒星年(真正周期)一个回归年大约1°/天大约30km/s规律: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 (2)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3)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加减) 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min 。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我国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北京时间)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o,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 ●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日界线:原则以180o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1a 2 3 b(4)地球自转形成了地转偏向力,使在南北半球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转,其规律是: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5)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面如 (选填1、2、3)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面如 黄赤交角为 ° ′ , 如 (选填a、b)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 ° ′,如 (对应点选填右图)(选填a、b)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自转或公转)运动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春分3月21日赤 道向北B夏至6月22日北回归线向南C秋分9月23日赤 道向南D冬至12月22日南回归线向北A●规律C ABD (7)各节气的特点研究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或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昼夜长短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全球昼夜等长出现极昼范围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全球昼夜等长(8)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气候划分: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反向与昼夜长短 变化 趋势关系时间太阳直射点方向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北半球南半球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向北移动昼渐长,夜渐短,6月22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昼渐短,夜渐长,6月22日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6月22日至12月22日向南移动昼渐短,夜渐长,12月22日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昼渐长,夜渐短,12月22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3月21日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ABCDA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课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1.地球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2.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与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是古登堡界面●软流层: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处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顶部 ●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上地幔顶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手段: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为:纵波(P)和横波(S)注意: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震动;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3.地球的外部圈层⑴大气圈:指环绕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其下部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上部边界约在高空2000~3000千米处。
根据大气温度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可以把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等三层●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一般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空气多做水平运动,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高层大气:密度非常小,内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⑵水圈⑶生物圈4.岩石圈★课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图2所示,各序号代表的是形成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之间相互转化的内、外力条件:①冷却凝固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③变质作用④重融再生 岩浆岩:由于岩浆活动岩浆喷出地表或停留在地壳中冷凝成岩浆岩内力作用)沉积岩:露出地表的岩石经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使其成碎屑,搬运到较低区域沉积压实,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外力作用)变质岩: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经变质作用成变质岩。
内力作用) 图2为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知识结构图 右图为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及条件示意图★课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见图3) 引起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的力量包括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和来自太阳的外力,我们统称为地质作用内力和外力是一对矛盾,内力形成高生低谷,而外力削低高山填平低谷,二者总是同时作用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岩层的变形、变位分为褶皱和断裂构造褶皱:形成的地貌是高山、谷地,绝大部分山脉是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地堑:地貌常呈狭长的凹陷地带 如: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地垒:地貌形成块状山地 如:华山、庐山、泰山风力和流水的侵蚀、沉积形成的主要地貌形态: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戈壁、裸岩荒漠风力沉积: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流水侵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科斯特地貌流水沉积: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课标: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2)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大气的反射、吸收、散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画图说明)(3)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的现象现象成因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人造烟雾的防冻效果可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晚秋或寒秋,霜冻出现在晴朗夜晚及“十雾九晴”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低,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雾等天气现象吸收作用: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练习:读大气热状况结构图,在下面的名词后面填上图中对应的字母。
削弱作用________;地面辐射(热能)_________;保温作用__________;大气逆辐射_________(热能);太阳辐射(热能)_________;射向宇宙空间___________4)大气运动 (5)热力环流: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垂直方向规律:受热的地方垂直(运动),高空(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受冷的地方水平(运动),近地面(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水平方向规律:在同一水平面上,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比如:海陆热力环流:图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6)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大气的水平运动高空大气风向是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