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合政府政务特点的政务流程再造方法.doc
7页适合政府政务特点的政务流程再造方法.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务流程再造的方法框架 为了提出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再造方法,威廉姆• J •凯丁格等人通过调查33家咨询公司的实际运用情 况,分析了 25种常见方法中“阶段与任务”的共性和差异 找出每一阶段的核心任务,经过综合后得出了 6个阶段21 个任务的流程创新方法即阶段一任务(S — A)框架,这一 框架在BPR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尽管BPR是一个复杂的 过程,但通过S-A框架可以较为有效的从始至终的指导 BPR的各种活动鉴于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和政务流程再造发展的形势, 我们有必要提出一套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务流程再造的S — A方法框架由于BPR和GPR的相似性,我们根据BPR中的S 一A框架方法,提出了政务流程再造的方法框架,如图1用S iAj代表具体的某个活动在这里,S代表阶段,i代 表数列的顺序,Si就代表某i个阶段;同理,A代表活动, Aj就代表某个阶段的第j个活动阶段 任务 阶段1 构思设想(S1)S1A1得到上级管理者的承诺和管理愿景 S1A2认识电子政务系统潜力 S1A3发现流程再造的机会S 1A4结合电子政务的要求选择流程阶段2项目启动 (S2)S2A 1建立再造小组S2A5制定再造目标评估标准 S2A2通知各部门S2A3制定计划预算S2A4分析流程外部需求 阶段3诊断分析(53)S3A1描述现有流程 S3A2分析现有流程 阶段4流程设计(54)S4A1分析对流程的要求 S4A2定义分析新流程的方向 S4A3设计人事及组织结构 S4A4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阶段5 流程再造(55)S5A1重新组织结构S5A2培训员工S5A3实施电子政务S5A4新旧流程切换阶段6监测评估 (S6)S6A1评估新流程的绩效 S6A2转向连续改善活动 图1政务流程再造的S_A框架二、政务流程再造的步骤1、第一阶段:构思设想。
这个阶段是项目策划阶段, 是为政府流程再造建立“宏观模型”阶段1)得到管理者的承诺和管理愿景政务流程再造是一种对政府部门影响深远的变革,因此,高层管理人员必 须达成统一认识并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认可2)认识电子政务系统的潜力电子政务是实施政务 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因此对识别政府部门应有的电子政 务环境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拟定电子政务的规划, 从当前可能提供的最新技术出发,重点考虑有那些可能提 高部门内部运作效率,增加公众满意度以及打破部门间界 限、增进协调的信息技术其次,确认部门的战略目标与 电子政务之间的关系目前电子政务中的面向对象的系统、 密钥管理机制、工作组技术等技术都对政务流程再造提供 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员工知识和技能必须符合重新设计的要求,因此 对员工的培训是十分重要的除了专门的职务培训和系统 培训外,一般培训也必须根据新的组织结构改变3)实 施电子政务系统再造小组必须注意检验新流程与电子政 务系统的贴合程度,并指导员工应用电子政务系统来运行 新的流程4)新旧流程切换这项工作着重于向新的组 织结构过渡,工作包括组织重建、人员裁减、组建团队、 工作交替等根据新的流程设计,向有关员工清楚部署他 们日后的工作任务和评价标准。
6、第六阶段:监测评估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战略构想阶段设置目标的评价以及新流程的动态监控,并发现 新流程的问题并持续改善1)评估新流程的绩效在广 义上,对流程的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流 程的表现,即周期、效率、公众满意度、资源消耗等;另 一方面是电子政务系统的表现,即故障时间、系统利用 率、文件减少率等这些监控的指标不仅有硬指标,还有 职务、活动以及子流程之间的通信深度和广度等软指标的 度量;效率与设计参数的一致性的度量等等2 )转向连 续改善活动必须建立评价阶段和诊断阶段之间的有效反 馈环节,构成这样的一个反馈环一方面可以提供对重新 设计的流程行为的审查;另一方面也为新流程的进一步调 整提供依据三、面向政务流程再造的建模技术一般而言,要想实现政务流程的再造(G PR),政务流程的建模必须是动态的建模技术动态的建模技术能为流 程再造提供一个业务流程模型,是具体的流程描述技术目前常用于流程描述的一些模型方法分别是从不同的领域 出发,为了研究不同的问题而提出的,各有优劣,参见表1 表1可用于流程描述的各种模型加以比较流程图角色行为图IDE F系列事件流程链Pe tri网过 程特点职能型职能型职能型跨职能型跨职能型建模方向混 和混合面向功能面向客户混合有否抽象机制无无有无有计算机化能力可以可以可以较弱可以对过程改造支持能力弱 弱弱有有是否含组织因素否是否是否是否动态是否否是否 可理解性较好需严密支持一般一般一般Petri网模型作为 工作管理技术中一项常用的建模、分析、仿真和模拟技术 Pe tri网模型可以扩充,比如高级Petri网模型与工作技 术的结合产物——WFPN,可以将业务流程映射为WFPN模型 并为业务流程自动化和GPR铺平了道路。
通过对表1中各种 模型工具综合分析和评价,可以发现,Petri网是较为适合 用来支持GPR的一种模型方法从实用角度分析,Petri网 既有成熟的理论作为其系统分析的基础,有较好的计算机 化能力;从有效性的角度分析,Petri网对复杂动态行为的 描述能力满足GPR的流程特点要求参考文献】[1]乔非、吴启迪、沈荣芳:面向企业过程重建的事务流程模型研究与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 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