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第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9页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第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某同学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据此判断,该研究论文的题目应该是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政治文明B.古希腊城邦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C.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D.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C本题考查了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与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之间的关系根据教材所学可知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古希腊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参考文献所选文章(书籍)较容易判断选D项2.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福利制度下列有关其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劫富济贫”,激化了社会矛盾 B.“削峰填谷”,缩小了贫富差距C.“惩勤助懒”,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D.“扶危济困”,扩大了社会消费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的福利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制度3.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参考答案:D4.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参考答案:B《南京条约》是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
当时清政府轻易放弃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等主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B项正确;清政府关注通商口岸的开放,是因其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而非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A项错误;“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为《南京条约》附件“片面最惠国待遇”内容,排除C项;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沉迷于天朝上国迷梦中,外交政策基本可以用“四夷来朝”概括,《南京条约》的签订是英国武力侵略的结果,而非简单的执行传统的抚夷政策,故D项错误5. 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对该变化趋势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时间(明代)弘治(1488~1505年)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20年)吴江县3市4镇7市4镇10市7镇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多 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江南城市发展 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参考答案:D6. 布热津斯基说:“美国成不了全球警察,也当不成全球银行家,甚至连全球道德家也做不成因为第一类需要名正言顺的合法性;第二类的根基是拥有偿债能力;而第三类则需自身清白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美国失去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B.美国霸权行径被世界人民所唾弃C.是对美国霸权政策的理性反思D.美国没有经济实力做全球银行家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A错在“失去”,与史实不符;B项中的“被世界人民所唾弃”材料没有体现;材料从美国自身经济、合法性、道德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霸权政策的缺陷,属于对美国霸权政策理性的、合理的反思,因此选C;D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对美国霸权政策的认识7. 某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中,他们提到“欧共体的成立”“不结盟运动兴起”“日本经济实力增强”等关键信息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应该是A.美国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动摇B.世界两极格局的结束C.世界“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D.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在20世纪60-70年代,在两极格局之下出现了新的变化“欧共体的成立”“不结盟运动兴起”“日本经济实力增强”等这些新的因素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标志着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出现故此题应选D项考点:多极化的出现点评: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形势转向“冷战”,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世界局势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①战后两大阵营对峙局面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②第三世界崛起并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3)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苏争霸激烈。
4)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8. 在全国革命即将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这次会议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所做出的最突出贡献是 ( )A.正确处理了党内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B.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C.提出了“两个务必” D.清算了党内左、右倾错误参考答案:C9. 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请你判断下列中央机构示意简图属于唐朝的是? ABCD参考答案:B10. 20世纪80年代束,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处理国家关系时“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苏联渐趋解体 B.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C.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D.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参考答案:D11. 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二者的最大差别是A.对犯罪的惩处力度 B.惩处犯罪的效果性C.对犯罪证据的采信 D.制定法律的出发点参考答案:罗马法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目的是避免出现冤案、错案,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它体现罗马法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理精神中国秦朝的法律没有这种法理精神,秦朝的法律立足点是维护君权、强化专制故两者最大差别在于立法的出发点、立足点不同正确答案为DA、B、C三项其实根据材料内容并不能进行比较,中国古代的法律倾向于刑法,而罗马法则是以民法为主12. 198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对有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按55%的比例税率征收所得税,对有盈利的小型企业,实行彻底的利改税,剩余利润归企业自行支配,由企业自负盈亏这一政策表明A.计划经济体制的继续维护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酝酿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参考答案:C从材料反映的国家与企业不再分配利润,而是征收所得税,以及“剩余利润归企业自行支配,由企业自负盈亏”来看,说明当时已经在探索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在酝酿之中。
故答案为C项材料表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已经有所改变,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以后,排除B项;当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尚未确立,排除D项13. 图6是一张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与该图对应的朝代是( )A.西汉 B.唐朝 C.清朝 D.清朝参考答案:B14. 下表是1890~1933年中国GDP结构即部分经济部门占GDP的百分比(按照1933年价格计算) 1890年1913年1933年种植业、渔业、林业68. 567. 064. 0手工业7. 77. 77. 4现代制造业0. 10. 62. 5采矿业0. 20. 30. 8电力0. 00. 00. 5现代运输和商业5. 14. 64. 0上表反映出当时中国:①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②现代产业有所发展 ③重工业整体发展缓慢 ④官僚资本始终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参考答案:A经济结构的变动该题考查从图表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1890-1933年,种植业、渔业、林业和手工业占据国民经济约百分之七十的比重,反映了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现代制造业、采矿业、 电力所占比重很小,说明重工业发展缓慢;现代运输和商业占据一定的比重反映了现代产业有所发展,①②③正确;④项材料没有体现。
15. 下图反映的是辩论中的苏格拉底和战国时的稷下学宫这种思想活跃的局面,其共同原因是 A.地理环境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民主制度的保障 D.社会变革的推动参考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地理环境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民主制度的保障”都是苏格拉底思想产生的原因,排除A、B、C,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生活在伯里克利改革确立的雅典民主制的鼎盛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故D正确16. 1934年,中共中央召开会议,会议报告估计“将实现一省或数省的苏维埃革命的首先胜利,并奠定苏维埃革命在全中国胜利的强固基础据此确定的战略方针A.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B.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参考答案: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的“将实现一省或数省的苏维埃革命的首先胜利,并奠定苏维埃革命在全中国胜利的强固基础”方针是“左”倾错误,直接导致了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故B项正确;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以后,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故A项错误;1935年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故C项错误;1945年中共七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故D项错误。
17. 五四运动爆发时,孙中山马上作出反应,对运动给予极大声援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