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普救寺导游词.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441899601
  • 上传时间:2023-09-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33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普救寺导游词   普救寺,在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  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围,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  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宽广,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这是一座千年古刹,中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小说就发生在这里  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层升高,给人以雄浑庄重,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厢记》小说亲密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借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以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成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但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显著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据方志中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

        因为《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著名遐迩而漂亮感人的爱情小说,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大家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普救寺是《西厢记》小说的发祥地唐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皆以普救寺为背景,进行艺术发明的因为《西厢记》小说的广泛流传,普救寺也随之名扬天下所以,剧以寺而生,寺以剧而名  普救寺之因此名扬天下,关键是元代戏剧大师王甫实的杂剧《西厢记》写得生动深刻,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西厢记》共五本二十折,其小说梗概是: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生赴长安赶考,途经河中府探望同学挚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和莺莺相遇,产生了喜爱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就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和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花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怎样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刻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经过诗歌唱和,相互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许愿说:“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愿把女儿嫁给张生,要二人兄妹相当张生所以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她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往抚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因为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今后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和张生订了终生这件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使她只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她又强迫张生立刻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她  张生和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作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她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和莺莺结为连理。

        《西厢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浦东普救寺内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小说表示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和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使她们为其所赞叹,所感动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专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依然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西厢记》的问世,尤其是自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问世以来,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崔张小说,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德宗贞元末年,和白居易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会真记》据北宋末年的学者王性之的考证,《莺莺传》写得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应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今后,小说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到了宋代,部分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这些诗词,对莺莺的命运给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小说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当《莺莺传》小说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正是金代章宗时期,董解元的《弦索西厢》、《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以后称之为“北曲之祖”的“董西厢”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一个第三人叙事的说唱文学不论是思想性或艺术性,全部远远超出前人,对《莺莺传》中的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全部做出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小说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小说开了新生面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大家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伴随城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愈加发达起来大戏剧家王实甫 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小说改为杂剧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之一的《西厢记》,亦称“王西厢”  《西厢记》约完成于元成宗大德三年至十一年间,其生命力不但在于它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而且从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全部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作为中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能够说是前无古人,超出了元代的其它剧作家,称得上是“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流传广泛,刻本最多仅明代刊本就有60余种,有徐文长、徐士范、王伯良、凌蒙初、闵遇  五、金圣叹、毛西河诸家为它校注过,又有李日华,陆天池的“南西厢记”,和其它文人歌颂西厢小说的作品明清时期还出现过很多《西厢记》的“翻”“续”之作的,但其社会意义不大,艺术成就不高新中国成立后,《西厢记》的研究更是展现蓬勃的新气象,新的校注本和多种研究论著不停涌现,并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研究教授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之中,《西厢记》已成为独立的一门学问  《西厢记》不但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标明珠, 也是世界文艺中的瑰宝,在中国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主要位置它的问世,比世界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不朽名著《罗密欧和朱丽叶》早三个世纪所以,即使把《西厢记》置于世界文学发展史来考察,它的出现也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奇迹”18世纪末,《西厢记》和《水浒》、《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伟大作品一起,被提到和封建正统文学尖锐对立的地位上而得到新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后,它不但在我国广泛流传,在当代各关键剧种中,几乎全部有相关《西厢记》的剧目,而且在国外出版和上演,赢得了国际友人的热烈欢迎和赞誉  一千多年来,〈西厢记〉所选取崔莺莺和张生恋爱的小说题材,曾以小说、诗歌、说唱、戏剧等多个文学形式在各个历史时期一再出现,几乎是不间断地流传着,直到今天仍然为大家所熟知,影响到今天多种地方戏曲、小说、说唱等,甚至影响到外国文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