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概述(下).doc
6页中国人社会取向的特征(或内涵) 接上页关系取向v 很多学者将中国人的这种凡事以关系为依归的文化特征叫做“关系取向”v 关系取向是中国人在人际网络中的一种主要动作方式,它具有以下五项重要特征: 1.关系形式化(角色化) 2.关系互依性(回报性) 3.关系和谐性 4.关系宿命观 5.关系决定论v 关系类别:家人—熟人—生人关系类别对待原则对待方式互依状态家人关系讲责任(低回报性)全力保护(高特殊主义)无条件互相依赖熟人关系讲人情(中回报性)设法通融(低特殊主义)有条件互相依赖生人关系讲利害(高回报性)便宜行事(非特殊主义)无任何互相依赖v 不同关系类别的互动效果关系类别互动效果正向情绪负向情绪因应或防卫办法家人关系无条件信任亲爱之意罪感沮丧其他敌意愤怒或敌意压抑否认怨尤体征化反向行为熟人关系有条件信任喜好之情耻感其他焦虑愤怒或敌意合理化自卫性投射生人关系有缘之感投好之情愤怒或敌意耻感自卫性投射合理化直接发泄权威取向v 在家族内外,自幼长期生活在(父权或君权)这样的专制环境之中,自然会形成一种过分重视、崇拜及依赖权威的心理与行为倾向中国人的这种明显倾向,可以称为“权威取向”。
v 权威取向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v 1.权威敏感v 2.权威崇拜v 3.权威依赖他人取向v 他人取向是指中国人在心理与行为上甚易受到他人影响的一种强烈趋向—对他人的意见、标准、褒贬、批评特别敏感而重视,在心理上希望在他人心目中留下良好印象,在行为上则努力与别人相一致v 中国人的他人取向的主要特征有:1.顾虑人意2.顺从他人3.关注规范4.重视名誉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v 试图回答的问题交往双方由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同,他们在进行互动时可能采取的“联合行动”也就会有所不同然而,在人类社会里, 存在哪几种基本的“关系”? 这些“关系”可能诱发什么样的“联合行动”的类型? 它们又以什么样的“完善与重复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都是“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试图回答的问题v 模式的假设 “人情与面子模式”旨在说明中国社会两个个人之间的社会交易行为,并利用人情、面子、关系、及报的概念来加以解释 该模式把交往互动的双方界定为“请托者”和“资源支配者”(这两个角色可以互换); 该模式假设:当“请托者”请求“资源支配者”将他掌握的资源作有利于“请托者”的分配时,后者所作的第一步是关系判断,他首先会考虑对方与自己之间具有何种关系?关系强度如何?等问题,以作为交往的基础与原则。
v 三种关系在作关系判断时,可以将“资源支配者”与“请托者”的关系依照“情感性成分”与“工具性成分”比例的多少可区分为三大类: 情感性关系 所谓情感性关系是指较长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像家人、密友等人际关系属之在这种关系之下,社会交易与资源分配的法则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需求法则由此引起的人际关系冲突,被称为亲情困境 混合性关系 是指交往双方彼此认识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但不亲密,像亲戚、邻居、师生、同事、同学、同乡等角色关系都属于这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际交往具有特殊且个人化的本质由于预期以后会有持续交往,故会采用人情法则,给予对方特殊的帮助 工具性关系 所谓工具性关系是指交往双方都想通过这种关系来获得或达成个人的物质目标这种关系在本质上是短暂而不稳定的,像销售员与顾客、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都属于这种关系由于工具性关系中情感成份很小,因此,个人会采用公平法则与对方交往,并由此获得最大利益v 交换法则 该模式假设,个人会以“需求法则”、“人情法则”和“公平法则”和上述三种人交往 当个人以这三种不同关系的他人交往时,他都会考虑自己必须付出的“代价”,对方可能作的“回报”,并计算交易的后果。
由于他预期:将来他会和属于“情感性关系”或“混合性关系”的其他人进行长时期的交往,因此,在面临对方交易的要求时,他必须将彼此之间的感情成份考虑在内,这样就会陷入“亲情困境”或“人情困境”之中; 相反,当他和属于“工具性关系”的其他人互动时,他比较可能从事“精打细算”的理性行动,从而作出客观的决策v 模式图解6.3 人际关系的测量v 社会测量法的含义是由莫雷诺(J. C. Moreno)首创的、用于定量地提示整个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近;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远这里的心理距离,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学意义上的人际关系 因此,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与人之间在反映不同评价意义的各个方面的肯定性或否定性的选择,实际上反映着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的状况 通过考察人与人之间在不同方面进行选择的情况,定量地测量每一个人在某个特定团体内的人际关系状况,也可以测量整个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v 社会测量法的特点1. 涉及的变项是纯“社会性的”;2. 特别适合于填补科际研究中的空隙;3. 能够指出个人在小团体内互动中之地位;4. 既易于实施又无需太多时间与经费;5. 符合行动研究精神,研究结果可作具体的应用6. 可唤起受试者的强烈的兴趣与动机;7. 对于偏见、士气、社会地位、吸引与拒斥等实证性的概念,能以颇可接受的指数加以说明。
v 社会测量法的步骤 明确测量目的 测量的目的是根据测量的需要提出来的通过对某一群体进行社交测量,我们 可以知道该群体内是否有人具备领导该群体的条件,这个人是谁也可以了解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是否良好,群体是否保持着良好的凝聚性或对团体成员的吸引力,是否保持良好的整体结构 确定测量变量1. 被测量者对具体个人品质特征方面的评价:Ø 如工作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道德水平等2、被测量者对一个人的笼统判断:Ø 如:假如改选,你认为谁当主任更为合适?3、被测量者自己现实的人际关系状况:Ø 你目前同哪些人关系最好?4、被测量者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期望:Ø 你最希望成为你最亲密朋友的有哪些人? 设计最主要的是确定受试者作选择的依据(criterion)确定依据时需考虑:Ø 1、使用何种依据Ø 2、使用多少依据Ø 3、准许多少选择两种类型的依据:Ø 一是休闲依据,涉及心理团体,强调的是人际亲疏的需要,如“你宁愿谁坐在你旁边”等;Ø 二是工作依据,涉及社会团体,强调的是达成团体目标所扮演的角色,如“你宁愿与谁一起做实验”等 选择方法 社会测量的五种方法Ø 参数顺序选择法 这种方法要求被测量者在肯定或否定选择上都选择一个固定数目的被选人,并且必须明确标明选择的顺序。
Ø 非参数顺序选择法 如:“请按顺序写出目前与你关系好的人的姓名Ø 非参数简单选择法 如:“请写出目前与你关系最要好的人的姓名Ø 参数简单选择法 如:“列出与你关系好的三个人Ø 接纳水平等级分类法 如:“请分别写出与你关系最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最差的人的姓名选择方法、特点及适用范围方法名称特 点 适用范围参数顺序选择法顺序选择,人数确定 较大团体非参数顺序选择法顺序选择,人数不确定 较小团体非参数简单选择法简单选择,人数不确定 大小团体均可参数简单选择法简单选择,人数确定 大小团体均可接纳水平等级分类法等级选择,人数不确定 大小团体均可Ø 注:参数是指多少个;顺序是指第一、第二等 编制测量问卷 测量的实施 结果处理对于两种顺序选择法,测量结果主要用n x n(n为被测量者的总人数)行列表格法处理简单选择法除用行列表格法外,还可用图形法,常用的是下面两种: 靶形图(例2) 阶梯图 群体凝聚力的计算公式公式中,C表示群体凝聚力; CS表示各选择者的选择总分; n表示被测量群体总人数; cs表示最大选择总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