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语言的审美功能)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范文.docx
6页论艺术语言的审美功能)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 摘 要:艺术语言是与常规语言相对应的一种语言现实,是具有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表达现象艺术语言具有审美功能,能让受话人在面对审美对象的时候感受到艺术语言的独特魅力和发话人通过艺术语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关键词:艺术语言 审美 空灵美 语境义变 艺术语言是变异的语言,是对语法的变异和偏移,它用情感逻辑取代理性逻辑,它因情而生,表现的是发话主体的主观感受,是发话主体审美心理的外化和情感体验,它作用在发话主体的强烈的情感下创造艺术语言的过程是一种有生命性的活动,反映了发话主体的审美直觉和深层意识 艺术语言不似普通语言描摹现实,恪遵语法,它是空灵的、抽象的、超然的,这种区别造就了艺术语言的美艺术语言的美在于它的空灵美和意之美,空灵美实际就是一种距离美,反映的是辞面与辞内的距离美意”则是艺术语言在语流和情境中产生的变异之美 一、空灵美 空灵美在艺术语言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深层结构我们只有首先充分理解语言表达的具体含义和内容,才能进一步感受和体会这种表达之美就其实质而言,这种美是艺术语言运用的一种智慧和灵感,一种语言艺术技巧借助这种智慧和技巧,使得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效果更富于形象性和创造性,让人感到灵动、奇妙,进而产生特定的美感和审美体验,与形式美、音韵美这些表层的美相比,这种深层的、复杂的智慧技巧之美,才是艺术语言表达的诗意之所在。
同时这种空灵美是一种表达艺术,它让发话人的感情、审美体验在语言表面得到了绽放 例: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也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 不忧 也不惧/现在 正是/我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已深锁/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道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 就是/太迟 ――席慕容《莲的心事》 这首小诗表面上看,莲最美的时候是已过了青涩却还未曾受秋雨侵袭成为残荷之前,而这最美的时刻却无人来赏,因此莲的心事是赏荷之人“不是太早,就是太迟”其实,往深层看,“莲”是女子,等待的是在正确的时间能够欣赏自己有缘的爱人,此诗以莲喻女子,含蓄地表现出了女子希望被人赏识被人爱慕的期盼,青涩含蓄而而又略带忧伤这种表层与深层的不同成就了诗的美好意境,语言清新淡然自有一番神韵且不失灵动 二、语境义变 艺术语言又一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借助特定语境使语辞产生语境义变,即语流义变和情境义变语流义变指词语在连续的语流中,因受到临近词语意义的影响,或者由于在语流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产生的意义上的不同情境义变是指辞语由于受到一定的情境的影响而产生的意义上的变化其中的情境包括发话人本身的情感、意图、动机,社会文化环境、语体环境等。
一般说来,内部语境产生语流义变而外部语境会产生情境义变 例: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朱自清《荷塘月色》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看,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 ③方舟和船票在哪里?――《新周刊》2022年12月15日版社论标题 ④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 ――7.23温州动车事故铁道部发言人讲话 例和例都属于语流义变,受上下文的影响,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相互转化,例是将具象事物“叶子和花”抽象为“笼着轻纱的梦”,叶子和花本是可看得清楚明白的事物,只因此时荷塘里的雾让叶子和花变得朦胧了,作者用梦来形容本已是足见飘渺,而再笼着轻纱更添朦胧之感,此刻作者所见之美景所感之心情就很容易体会了例是将抽象事物具体化,把“恼人”的春雨具体成“花针”“细丝”织在“人家屋顶”上,引起受话人的想象和联想,亦可体会发话人此刻的欢快心情 例③和例④都属于情境义变,电影《2022》中,“方舟”和“船票”意味着逃离险境的工具和资格,“方舟”和“船票”已被人们被社会赋予了新的含义在这篇文章中,方舟意味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成果,而船票则指为取得这些成果所需的态度和政策。
例④中的那句话出现的情况是:当天,官方宣布车厢内已无生命迹象,要求结束救援,并对车体进行拆解随后,一名女童被救出对此,发言人称“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在民众看来,“奇迹”此时已经由褒义变为贬义,这种义变的产生是由主体的主观心情导致的 语流义变和情境义变的过程是词义由语言义向言语义转化的过程,这也是表达情感的过程,而受话人在面对审美对象的时候也往往能结合文本环境社会环境主观心情等各方面的因素来感受发话人的情感,从而完成审美体验 读者欣赏艺术语言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语言先是给了审美主体一个美的形象刺激,接着艺术语言能调动受话人的精神、情感、经历、知识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受话人体会到艺术语言的深层含义,也进而体会发话人通过艺术语言这种表达方式体现出来的情感和意味,感受到发话人思维和智慧凝结而成的灿烂此外,艺术语言作为审美对象,往往能激起审美主体的想象和联想,进而加深其感受和理解,达到共鸣的一种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骆小所.语言艺术――普通语言的超越 [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22. [2]骆小所.艺术语言:发话主体审美心理的外化 [J]. 语言文字应用,2022(5). [3]骆小所,匡锦.艺术语言:活的形象 [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7). [4]李银霞.论艺术语言中的审美情感 [J]. 文学教育,2022(7). [5]郭明元.论艺术语言的审美特性 [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2). [6]李万杰.试论艺术语言的心物感应 [J]. 楚雄师专学报,2022(10). [7]刘自匪:艺术语言论纲 [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12). 作者简介:陈璐,江西瑞昌人,现就读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系2022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