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圣贤——课外专题阅读之一.doc
6页1再读圣贤再读圣贤————课外专题阅读之一课外专题阅读之一 1 1、孔子在雨中歌唱(林语堂)、孔子在雨中歌唱(林语堂)尽管孔子缺点难免,言行不一,经常疏忽大意,但他不失为一位富有魅力的人物其魅力在于他具有强烈的人情味和幽默感 《论语》中记载的许多格言,只有当作孔子与其亲近弟子之间轻松幽默的谈话来读,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在郑失散有人看见孔子站在东门,便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陶皋,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他们重逢后,子贡把那人说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形状未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我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孔子,他强挣扎,时而得意,时而沮丧,但总是保持自身的魅力和良好的幽默感,也不惜自我嘲弄这是真实的孔子,他并不是儒家学者和西方汉学家欲使我们相信的那种圣洁完美、无可指责的人物 实际上,人们只有通过孔子的幽默感才能真正鉴赏他的人格美他的幽默不是庄子式的睿智和讥讽,而是和蔼可亲、听天由命的幽默,这更具典型的中国特色孔子的人格美经常不为批评家所注意,要感知他身上的巨大吸引力和真正可爱处,惟有与他朝夕相处,形影相伴,就像他与其门徒那样的亲密无间。
在我看来,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是社会公德的光辉典范,也不在于他是中年初出茅庐便杀少正卯的激进改革家,而在于他是中年老成的孔夫子他在政治上失败后才彻底放弃政治抱负,潜心从事学问研究 《史记》记录他一生中这段时期的事迹,其动人心魄的力量,可与《新约·福音》写客西马尼园的一段相媲美,不同的是前者以幽默的情调结尾,因为孔子总是敢于嘲笑自己那时,孔子周游列国,想找到信任他的统治者,让他掌权,结果四处碰壁,饱受羞辱他两度被捕,还曾与弟子挨过七天饿,因为他要像疯狂的预言家一样游说各国,而得到的却是轻蔑、嘲笑和闭门羹他愤然离开齐国,连半小时就能够做熟的午饭也等不及吃,仅带上从锅里舀起的湿米就走了在卫国他羞辱地坐在车上跟随卫公夫人的车子招摇过市,他只得自我解嘲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他论说仁义时卫灵公仰头看着凌云展翅的大雁,于是他在陕西涉黄河往见赵简子,却又遭间阻,他呆在黄河边叹道:“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其命也乎 ”因此离开卫,又回到卫,再离卫后,接连去了陈、蔡、叶、蒲诸国,跟随的有几个忠诚的弟子,犹如一群流离失所的人,这时弟子也露出了失望的神色和些微的懊悔,但据说孔子“仍旧讲诵弦歌不衰” 《史记》里说,孔子那个时候正是“温温无所试” 。
那时孔子及其追随者发现自己困于陈蔡之间,他们当时的谈话深深感动了我这是孔子一生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孔子便回到故乡鲁国致力于编著书籍 孔子在雨中歌唱,谁能不为雨中高歌者所感动?他在那里,带着弟子飘泊荒野,无计可施,无路可走,像一群难以言状的叫化子或流浪汉,但他仍会开开玩笑他没有愤怒的情绪我不明白,中国画家为什么不绘出一幅最能表现孔子其人的荒野图 2 2、被淡忘的孟子(、被淡忘的孟子(刘武))一“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何处不销魂” ,这是我曾醉心的一种游历方式不过,如今远游的机会虽然不少,但多数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或公事,那种放浪形骸的洒脱却难以感受 在 4 月初北京被风沙弥漫的那天晚上,我眯缝着眼睛,屏住呼吸独自上路,坐上夜行列车 “哐当哐当”封闭的车厢使人终于可以躲避沙尘的侵扰我想象列车从沙砾的包裹中疾驰而出,把我带入无风无尘的夜梦中,如同进入时间隧道 我去的地方是“邹县” ,在鲁南凌晨 6 点不到,列车把我抛在一个小站这时,天已微微发亮,接站的人把我送到“择邻山庄” 我笑道:“择邻而居,好名字 ” 那是一家倚山而建的宾馆,房间果真“开门见山” 邹县有 4 座小山,这是其中一座,名叫岗山,只可惜嶙峋怪石之上只有稀疏的一些矮树,刚刚绽出绿芽。
二几年前,邹县改名邹城市,但列车时刻表和车票上的站名却依然如故我在睡梦中经过孔子的故乡曲阜,那是个游人如织的地方相比之下,毗邻曲阜的邹县却少有人知,改名之后可能知道的人更少曲阜有孔庙、孔林,邹县则有孟庙、孟府,也有孟林,因为这里是孟子的故乡 当年邹县与曲阜合称“邹鲁” ,并被誉为“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 而今“新儒学”风行海内外,孔子盛名依旧,但孟子却好像被人淡忘,少有提及 最后看孟子,大概还是 10 多年前上大学时孟子见梁惠王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格言仍清晰可忆想来这是从前妇幼皆知、童叟能诵的俗语,但如今记得的人大约不多,或许早被当成“传统道德”扔到鞋底子后面去了 孟母三迁,也是人们从前津津乐道的故事,几岁的小孩便会熟知现在人们倒是颇喜欢迁居,也讲究住所的小区环境,只是邻居是谁好像都懒得打听,当然不管他是屠夫还是吹鼓手邹县城内原有三迁祠等,不过大都只剩遗迹倒是孟庙中仍矗立着“母教一人”2碑等,其中“孟母断机处” 、 “孟母三迁祠”碑还是大清康熙皇帝的手迹,不难让人回想 2000 年后孟子曾经享受的荣耀,连他妈妈都让皇帝欣然题词 三我去孟庙、孟府时,里面颇有些冷清。
当时邹县正举办一年一度的岗山庙会,熙攘的人群几乎把山坡都填满了,庙会里卖的不过就是一些小摊小贩的零碎商品,但人们仍然兴致盎然,图这点热闹,而且一闹便是整一星期 对邹县人来说,孟庙、孟府是给外来人看的我信步其间,倒觉适得其趣无人喧闹的庭园仿佛把我带回久远的历史之中,使我能够静心体味古代建筑的韵致,想象一代圣贤的落寞与荣华 我一直认为,浏览古迹最好避开喧嚣与繁杂,这样才能使心灵真正走入历史,感受当时的那种氛围和气息古老的建筑本来都是有生命的,在宁静的审视中,它曾经的堂皇和生机便会悄然复活 孟庙、孟府始建于宋、元时期,后经历代多次修缮庭园中森森柏树大都苍劲依然,历数百年风雨,见证风华宋、元之后,孟子才被追封为“邹国亚圣公” ,地位仅次于孔子不过这盛誉晚来 1500 多年,只是便宜了孟子的后代如今八思巴的追封石碑仍然存放在孟庙启圣殿前,与庙中的 200 多块碑石混同在一起,早已失去了当年刻石铭碑时的庄重读历史可知,孟子在世时甚为寂寞他也像孔子一样怀抱“仁政”思想,游说诸侯,历经邹、任、齐、鲁、宋、滕、梁等国,但无人采纳他的想法65 岁之后,他只好退居老家,授徒讲学,编著《孟子》7 篇,流传后世。
在 1500 多年的沉默与寂寥之后,邹县这么一个小城里的孟子后人根本没想到有一天能沐其恩泽,住上官府出资修建的大院子,而且荣耀地成为圣贤之后的确,人有些东西是不死的 四如今,孟子又回复了寂寞之中这对他来说习以为常,算不上什么冷遇热或冷其实不会改变他的思想,改变的不过是时尚而已 但很少有人还记得他说过些什么,看来是社会不需要了,所以淡忘 闲来无事,我还是翻检出他的东西,看他的只言片语一个活生生的人最后剩下的往往就是这些碎屑残片,就像残冬尚未融化的冰雪 孟子曾设想一种新“井田制” ,即让老百姓有一定的私田,同时再种些公田这样,老百姓既能“以私养公” ,又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如此的经济思想现在看来很好理解,但几千年间却被冷落一旁,无足挂齿 很多人们熟悉的古语,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 “以德服人”等,其实都出于孟子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能提出民本思想、英才思想,则是诸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 如今书摊上经常会见到一些重新翻印的古书,但多数是老庄、鬼谷子、菜根谭、品花宝鉴之类,不是教人逍遥洒脱,就是宣讲待人处世,甚者借色相怪异消遣。
孔孟经书则在几十年头脑风暴之后荡涤一清,终至衰微,归于沉寂 其实以旅游来看,孟庙、孟府算不上好看,比不上曲阜,甚至难比邹县的峄山等峄山虽小,秦始皇、刘邦、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等名家却都先后登临,其历史悠久远胜孟庙、孟府当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所谓东山,便是峄山 如果连旅游的资本都不多,那么孟庙、孟府的冷清只不过是少了一些旅游收入而已,而孟子所应有的一切仍然存放在历史中,不会因冷落少了什么 五“择邻山庄”附近的岗山距孟庙、孟府大约几公里,它的出名并非由于庙会,而是它与邻近铁山、尖山、葛山的巨石上刻有北齐年间的文字,被人称为“四山摩崖” 初春的小山上,到处是春游的当地人,他们没有特别的兴趣观看这些石刻我爬上路途最近的铁山,细细观看镶嵌在南坡石屏之上的古老文字这千余字从山顶如瀑而泻,如篮球场大一片铺满山坡虽历经风雨剥蚀,许多字迹已模糊不清,但当年的遒劲笔力仍可揣摩 遥想千余年前,北齐大沙僧安道壹在山上依坡画线,然后毕恭毕敬地将佛经书写在石上石匠们则逐日逐夜,风餐露宿地刻写经文,一笔一划,无不用心那时,孟子尚未有后来的高名,孟庙、孟府也未建成站在山上的安道壹心中只有佛祖,未有圣人。
但是,他一定想将这些佛经抑或自己的书法永垂不朽,然后才想到用这种文字与青山共存的方式,让后世观瞻果然,这些大字榜书直到清代乾隆末年被人发现后,便一时名扬天下 不过,人们只是惊叹石刻书法的古朴雄逸,而早已忽略了石经的内容 在孟庙亚圣石坊的两侧,我也看到 30 多年前隐约留下的文字: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淡黄色字迹是标准的宋体,显然是用油漆什么刷上的,3如果换在别处,恐怕也早被抹尽,但附着在古迹上,却幸存至今孟庙没被五洲风雷震荡湮没,堪属幸事人们以各种方式希望自己在时间的长河里留下点滴痕迹,如刻石,如著述,如破坏,但似乎只有思想或学说的魅力最为持久即使其被冷淡、被雪藏、被封存,但其生命力不会因简单的外力而消失历史中的许多东西都是如此 我想,孟子被淡忘的只是其名,而非其想 3 3、寂寞荀子(王善鹏)、寂寞荀子(王善鹏)一 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 小时候常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的路上必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土丘上玩耍一阵年龄稍大一些时,问大人土丘是何物,被告知是大地主的坟墓直到上初中才惊讶地听说那个土丘原来是荀子墓当再去外婆家路过这个土丘时,内疚之心便油然而生。
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竟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 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 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两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位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 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或许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 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 二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兰陵的另一位名人,他是被矛盾先生称为午夜彗星的近代作家王思坫先生王思坫先生可谓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仅留的几篇作品编入《午夜彗星》 在兰陵,王思坫是名人,甚至胜过荀子如果你有机会去兰陵,站在西街口上,一定能看见西山上王思坫先生的巨型雕像,王思坫先生神采奕奕,戴一副近视镜,面对两公里外长眠的荀子,不知感想如何? 面对一代宗师,王思坫先生象是在背诵荀先生的那首著名诗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更象是背诵那首妇孺皆知的文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王思坫先生的雕像是在地方政协的倡议下,兰陵的仁人志士们自筹资金树立的,雕像下面的石座四周刻满了捐钱人密密麻麻的名字这不难看出,兰陵人还是挺慷慨的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这是李白的《客中行》 ,李白的许多著名诗篇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