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笔墨技法精选.docx
15页书法笔墨技法 书法笔墨技法 教学内容:楷书、隶书的笔墨技法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笔墨技法 教学重点: 笔法墨法 授课内容: 笔法 第一节、起笔行笔收笔 起笔、行笔收笔是指书写一种点画笔锋运动的全过程,写任何一种点画都要经过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所谓逆入、涩行、紧收?,便是这三种用笔方法的要诀 起笔要逆入,即逆锋起笔,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即使写露锋起笔的点画,也应该凌空取逆势落笔像跳远欲进先退,像拳击欲伸先缩,这样用笔格外有力书法最忌顺笔平拖,直来直去 行笔要?涩行?,?所谓涩行?,即是书写者人为地制造一种阻碍笔锋运行的力量,同时又克服这种力量而前行古人把这种笔法形象地比喻为?屋漏浪?如果锋浮纸面,信笔而过,则墨不入纸,点画流滑无力 收笔要?紧收?,即回锋紧裹收笔,也就是指?无垂不缩t无往不收?的收笔方法:写竖画时,笔到尽处,将笔锋向上回缩收笔;写横画时,往右行笔,写到尽处,应将笔锋向左回收这样笔画含蓄、浑厚有力 第二节、提笔按笔 提笔与?按笔?相对而言,指在垂直方向由下向上用笔的动作。
提笔写出来的点画线条比较细匀 按笔与?提笔?相对而言,指在垂直方向由上向下用笔的动作按笔写出来的点画线条比较粗浓 提,按是笔锋在垂直方向作上下运动书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按变化的过程,笔锋在纸上运行时,一直是提与按快速度的交递进行着,用笔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才提便按,才按便提再加上轻重?缓急的丰富变化,这样写出来的点画才具有了生命的活力,而产生出活生生的形象,神采与韵味 在具体的书写实践中,提与按这两种技巧相较,其按较易于掌握,难在提上,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又说:?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倌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这里说的正是?提,,的要领,即必须运通身之力于腕部,以强腕运其笔,方能随心所欲,产生其干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所谓?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正是指未能做到提得笔起,以至于为笔所累,这正是不能达到挥洒自如、为所欲为的原因 第三节、转笔折笔 转笔,不是转动笔管,而是指笔锋作旋转运动在起笔、行笔、收笔的转折处,笔不停驻,用力均匀,顺势转锋,写出没有方折棱角的点画。
折笔,同转锋的运动形式差不多,只是在起、行、收的转折处,要顿笔折锋,写出方整刚劲,锋芒棱角的点画 转笔、折笔是改变笔锋运行方向的两种旋转运动形式转以成圆?,?折以成方?;转锋成圆笔,折锋成方笔圆笔点画不露棱角;方笔点画方正,棱角分明方笔属于?外拓?,其基本要领是?竖画横下?,?横画竖下?,起笔欲陡峻,行笔欲充实,驻笔欲峭拔且一定要做到逆人平出,回锋应力足、气满,才能使线条浑厚、沉着;圆笔关键在于起笔时,亦即绞锋人纸着力,行笔中含,收笔宜急不宜缓 方笔与圆笔的主要区别在于:方笔宜顿而善翻,圆笔宜提而必绞在实际操作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因果,互为补充,或起笔方而行笔圆,或外方而内圆,或笔方而字圆,或字方而笔圆,或体方而局圆,其实远不止这些,姜夔《续书谱》说得好:?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应之以方,斯为妙矣用笔?须有转折之妙?点画当以方圆兼备为佳 第四节、中锋侧锋 中锋,从来论书者,皆主张笔笔中锋,究其根本,所谓中锋,就是在行笔过程中,正如,蔡邕《九势》所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从篆、隶、楷、行、草各体书法,以及历史上各个书家的表现技巧来看,确以运用中锋为主,特别是篆书,全用中锋。
因此,中锋运笔,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笔法 中锋运笔所产生的效果是:点画或浑凝圆劲,具有立体感,或秀逸含蓄,耐人寻味古人所谓?似锥画沙?,即是对些形象的比喻 侧锋,亦称?偏锋?,指行笔时,笔锋斜出的笔势,即笔锋偏在点画一侧,或由侧而归中,或由中而转侧,或一侧到底,写出来的点画跌宕多姿,富有变化行草作品中常见这种笔法若掌握不好则会出现力薄、气弱,缺乏含蓄的病态 中锋、侧锋是互相依赖而并存的两种基本笔法,没有侧锋,也就无所谓中锋但历来多强调中锋,力避侧锋,甚至要求?笔笔中锋?,并把侧锋看成可是在实际用笔过程中,往往摩于达到这样的要求,特别是行笔遣度较快的行草书更不屠傲剩这一点,再从书写效果来看,0《观历代书法各家墨迹,其耐人寻味者往住正是于中锋、侧锋的对比运用.因而我们觉得过份强调中锋面完全排斥侧锋,未免失于镐颇.商承柞教授也认为:?强调中锋这禁区,应予打破? 第五节、藏锋露锋 藏锋,就是写出的点酉,藏头护尾,不霹锋芒,笔锋包藏在点画之中,即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乾.?笔正则锋藏’,藏蜂用堆须注意笔管要正.?蘸锋以包其气〃,蛤人以含蓄、潭劲,精神内含的感觉. 露锋.是描写出的点画笔锋外露,如擞、撩、钩、提婷乾酉的收笔处均屑露锋.行草中点晒之间的,f应或行敦间的起承往往客运用露蜂来垦示.书法创作,尤其在?忘情’状态下的Ql横驰骋,无拘无束的任意挥洒中,为使作品气韵气动、自然连贯,作为一个有肇养的书家,他的注意力自然地、更多地集中在整个作晶的情调和童境的表现上,不斤斤计较技巧上的中、侧、藏、露、虐,实,因此才在作品中呈理出宇里行间,承上启下,左呼右应,顾盼有情的自然超逸,优雅动人的情采和神韵.姜羹《续书谱,说:?不欲多露锋芒,露则童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玉器的楞角).藏则体不精神.说明〃霞锋、霹锋要用得得法,该藏粥藏,诙露则露,藏得巧妙.露得恰当,这样写出来的字就圆转刚劲,饱满生神. 第五节、疾笔迟笔 ?疾?与’迟?的直接窟义耽矗?急’与?援?运乾的急与埂,是形虞不同风格和产生节奏、韵律变化的主要因索。
在实际运用中,二者不可偏废落笔迟重取其妍美,急速方能流畅、遵劲,所以运笔的迟与速,须作有机配合,方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若一味迟重,则失却神气,一味急速,则失却形势,王羲之《书论,说;?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惰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又说;?每书欲十迟五急清宋曹《书法约官》说;?迟则生妍而姿态毋媚.逮则生骨而筋络勿牵.能建而遵,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 疾涩,诚运笔之重要法则,非运通身之力于亳墙者不可达此.运笔之难,难在遭劲,而遭劲正是?疾?与?涩?的产儿.疾涩的表现大旨在遭,在重,逆则紧,逆则劲,尤在精稳、沉着.包世臣《艺舟双揖》云;?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此中尚可参得消廖.握疾涩之法,施于点画,则棱侧紧峭,如摧锋罐石,斩钉截铁.施之于宇书之间,则风格峻整,道媚.行草书尤重此法,其断续顾盼,转折分明 从上述各种用笔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用笔实际上是写字时使笔锋锥体在纸上作各种运动.如果从运动原理来分析,这种运动同自然界任何物体自由运动一样,不外乎旋转、平行运动、上下运动等基本形式。
然而在实际书写中.同 任何物体的复杂运动一样,这种孤立的基本运动很少出现,一般都是由两种或三种基本运动组合成的复合运动.正如沈尹默先生说的:?线条要有粗细、浓技、强弱种种不同雨以一笔出之.?这就给用笔训练带来一定的困难,因为初学者在进行练习时,各个用笔动作是孤立的,往往一按笔又忘了转折,一转折又忘了提笔.就像初学游泳,动手便忘了动凰,手足协调了,却又忘记了抬头换气.因此, 初学用笔,可先孤立地单一的摹本动作练习,然后将这些笔法运动结合起 来.使笔法逐渐丰富. 正是由于笔法运动的这种复杂性,才使点画线条娄态千变万化.王辕之《书沦》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蘸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襄,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这里所说迟急、曲直、藏出、起伏,虽则两两相对,却又相辅相成,交相为用.如果?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顾用、逆用、重用、轻用,虐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道得紧,拓得开? 用墨技巧的最高表现.是呈现在书法及国画作品中的墨的味趣及微妙奇幻的色彩变化近代画坛上,黄宾虹是精干墨法的大师,其点画浑厚华滋,韵味独佳.黄宾虹说;?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画谭)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古人水墨并称,实有至理.?《书筏,也说:?窘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黄宾虹是善用渴笔的圣手,渴笔,关健在于渴而能润,把?渴?与?润?这一对矛盾统一于笔下,才能产生?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艺术效果.李可染先生说:?笔内含水分不要太多,这样运笔则苍;行笔涩重有力,就能把水分挤出来,这样运笔则润.?一语遭破了?渴而能润?的奥秘,这恰是古人?惜墨如金?之说. 第一节、浓墨 古人作书多用浓墨,墨浓如漆,写在白纸上黑白分明,极其醒目。
字迹清晰秀丽,神采外耀浓墨易见其厚重、凝练、神韵尤佳,但非功力至深者不能达此妙用清代刘墉有?浓墨宰相?之美誉,他博通经史,擅长丹青,墨迹临帖功力极深,他正是在丰腴、厚重的方面见其真力祢漫 第二节、淡墨 淡墨介于黑与白之间的一种间色,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淡墨与用水的技巧密切相关近代有不少书家喜用淡墨,用得好自然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清代王文治善用淡墨以表现萧疏秀逸之神韵,有?淡墨探花??淡墨输株?之美誉 第三节、涨墨 涨墨指的是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然而涨墨之妙,在于保持线条基本形态的同时又有朦胧的墨趣,使线面交融若以宿墨书写,水分从点画中分离,渗化出来,笔画清晰,有骨有肉,则另有一番情趣,明未清初神笔王铎在涨墨的运用上别有滋味 第四节、干笔(渴笔和枯笔) 渴笔指笔中淡墨所含水分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枯笔则指笔中浓墨所含墨水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前者由于水的作用苍中见润泽,后者由于浓墨的作用苍中见老辣二者皆易出现飞白效果古人的?飞白书?是汉灵帝时书家蔡邕见一工匠以帚蘸垩(白色石灰浆)在墙上平刷时所形成的笔触而有启悟,遂创?飞白书?,此书现已失传。
后人很自然地将这种笔法运用到行草书中,虚处见实,痛快酣畅,苍劲古雅,朴拙老辣之威,这种笔法是笔毫平铺或翻绞于纸上,运用笔力和速度所产生的一种自然效果 第五节、湿墨 湿墨是指笔中含水多,书写出的点画的丰腴倘笔力不足,运用湿墨会出现见墨不见笔,成为有肉无骨的?墨猪? 墨法技巧颇多,笪重光说?磨墨越热,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欲润,蹙毫用之则浊康有为也总结道:?干研墨则湿点笔,湿研墨则干点笔除了水墨变化的技巧外,蘸墨次数及蘸一次墨写的字数的多寡所形成的由浓到枯的节奏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墨法技巧之一如果‘副作品之中同时出现枯湿浓重的变化,可增强作品的韵律美如《祭侄文稿》,这是技法纯熟,功力深厚的表现不能为变化,更不能硬性追求某种墨色效果,否则反而会显得做作俗气 书法教学教案 1、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分类和形式的总体情况,培养学生书法修养 2、欣赏代表作品,获得如何对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3、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2、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