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弟子规简说(一)弟子规 圣人训─有余力 则学文原文及翻译.doc
4页弟子规简说(一)弟子规 圣人训─有余力 那么学文原文及翻译 ?弟子规?这本书的作者,根据重修?清史?一书,说是清朝中叶一位叫李毓秀先生编成的 本书的形式,採叁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组而成全书只有叁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很容易背诵 这本书的内容显然是根据?论语?中孔子的一段话「子曰: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内容分为五大段:一、总叙二、入那么孝出那么弟叁、谨而信四、汎爱众而亲仁五、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本书以此为纲目,从日常生活中订出实在可行的生活规範,是一本很合适儿童启蒙的书籍,所以称为?弟子规?今日之下,大家多不注重生活礼仪,时常粗言暴行相向,每个人读了这本书,想来都会深深地警觉反省吧! 我们学习?弟子规?,想要对书中内容产生兴趣,感受经典的作用,首先,要以珍重心来读诵,不可轻忽念过,因为这是从至圣先师孔子的口中说出来的「圣言量」圣言量是圣人亲自体验出来的智慧,不是作作文章,修饰一番的言语我们只要肯依着圣人的话来练习实行,就一定会有莫大的好处以下就分段来解释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汎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那么学文 开头的总叙共有八句,点出本书的大意,说明学童应从孝弟、谨信、汎爱众而亲仁,及学文中去理论圣人的教导。
这段是说?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範,它是根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导编成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言行中,要慎重,要讲信誉和群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假如做了还有余暇,更应努力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孝弟」是中国文化的根底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说明了孝是一切的根本啊!一个人可以孝顺,他就有一颗仁慈仁慈的心,有了这分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众生 「谨而信」,生活中的言语行为,需要不断地学习修养,不能顺其自然一般人很容易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对于好的言行往往要勉强学习所以我们应愈早学习正确的言行,改掉不正确的言行,长大后就比较不会感到勉强困难 「汎爱众,而亲仁」,对于群众,我们要平等对待,并能随缘随分随力保护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群众看成我们的亲人,彼此和睦共处,社会上你争我夺的暴戾之气,怎么不会消煺呢? 但是,要做好孝弟、谨信、汎爱众,就应亲近有仁德的人,从仁者的言行中得到学习的楷模虚心请仁者指正我们的过错,使孝弟、谨信、汎爱众更能实在力行,才不会孤陋寡闻,这样就能一步一步往圣贤的路子走了。
怎样的人才是仁者呢?仁者他可能出如今我们的朋友、师长当中,他们的心总是为大家着想,在日常中,他们才能行孝弟、谨信,汎爱众,并不断努力学习圣贤之道假如我们有幸遇到这样一位仁者,应该把握时机,好好亲近,向他请益学习 「有余力,那么学文」,这两句话说明了孝弟、谨信、汎爱众与亲仁是本分之事,本分一定要奉行,认真去做至于「学文」之事,是有余力的时候举个例子来说,假如在家裡,父母需要我们帮助做事,我们却推说要读书,或者和同学相约要出去,要练习各种才艺,这就不能替父母分劳,亏了孝道,失去了本分好比一棵大树,假设树根受伤了,不管枝叶如何茂盛,大树都将枯萎前四条本分之事好比树的根,读书才艺像是枝叶,假设本分有亏,不管读书、才艺如何胜过别人,也很难立足于人世间 「有余力那么学文」,这个「那么」字看得出有更积极的意义「那么」是「就是」的意思,是说一有余力,就立即去办「学文」的事孔子曾说「质胜文那么野」,一个人本质虽很好,假设缺少礼仪才艺的薰习,就不免粗野鄙陋有一次,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向孔子问道:「南山有一种竹子,天生就很直,砍下来当作箭,可以射穿犀牛皮本质好就可以了,何必再学习呢?」孔子说:「假如箭尾再加上羽毛,箭头装上箭镞,射入皮革不是更深更準吗?」这说明有好的本质,再加上羽毛箭镞的修饰,就会有更好的成绩。
所以孔子对学生的期望是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也就是「文」和「质」平衡开展的君子 现代的同学们,生活富裕,都能上学校念书,有许多时间来学习各种知识才艺,这些知识才艺只要有助于群众的,就应当认真学习但假如时间有限,就应优先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因为经典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学习纯熟之后,可以解决许多问题,更可以让我们成圣成贤所以大家应立志来研学 附:?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