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外语教学中隐喻认知的发展及应用.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杏**
  • 文档编号:287687775
  • 上传时间:2022-05-0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74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外语教学中隐喻认知的发展及应用 外语教学中隐喻认知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运用概念隐喻、语法隐喻知识根据具体语境需要对语汇进行组合,使表达更精确、更得体、更富于变化,对于写作教学也颇有裨益关键词:隐喻认知,学习机制, 语言发展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性的( Lakoff&Johnson ,11010:4),所以隐喻性表达在语言交际中非常普遍Weekley (1912:96)说:“除了那些与最基 本的物体和行为有关的表达外,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个表达都是隐喻 Richards ( 1965:92)深有感触:“在日常流畅的话语中,我们三句话少不了一个隐喻隐喻性表达在语言的实际交际中是不可或缺的那么,作为人类思维方式的隐喻认知能否为英语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呢?本文将分析隐喻的认知机制与语言发展,以及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隐喻认知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1. 隐喻研究的发展 1.1 传统的隐喻研 究对隐喻的研究可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修辞学传统,二是哲学传统,三 是语言学传统。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后人把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概括为“替换论”,其基本观点是,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是词与词之间的替换隐喻的哲学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但哲学家只关心隐喻与思维的关系,对隐喻的定义和范围都很模糊,对隐喻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不感兴趣语言学中研究隐喻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本旺尼斯特( E.Benveniste )和英国的乌尔曼( S.Ullmann )本旺尼斯特从符号学和语义学的区别出发,把隐喻作为一种词语的组合关系放在语义学中来考察,突破了传统修辞学把隐喻作为一种词汇层次的现象的局限,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话语现象乌尔曼则从意义变化的角度来考察隐喻他把隐喻看作是语言词汇意义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从心理学角度用相似性联想的理论来解释隐喻产生的基础 1.2 隐喻的本质 及其认知观总而言之,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从Richards ( 1936)开始,隐喻被认为是思想之间的交流( intercourse ),语言中的隐喻被认为是派生的( derivative )到了Lakoff 和Johnson( 11010)的《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隐喻更是明确地被认为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

      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喻被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现在,隐喻研究者们基本上都接受了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的观点20 世纪80年代, Lakoff 和Johnson 将认知域(domai n)与映射(map pi ng)概念引入隐喻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隐喻认知机制,即用源域( sourcedomain )与目标域( targetdomain )之间的映射来阐释隐喻认知现象,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视角他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去解释和体验另一种事物,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向图式映射是指将某个认知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中去具体地说,人们使用源域的结构及相关的知识或经验去谈论或思考目标域的概念( Lakoff ,11013)我们日常的概念系统正是由成千上万个这样的隐喻或映射构成的,人们也正是通过这些隐喻或映射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新事物的( Lakoff&Johnson ,11010) 2. 隐喻认知与外语教学2.1 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机 制著名哲学家康德早在1781 年就指出,一个人在接受新信息、新概 念、新思维时,只有把它们同脑海里固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意义(卢红梅,2000:3)。

      图式理论( schemathe-ory )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 外语教学中隐喻认知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运用概念隐喻、语法隐喻知识根据具体语境需要对语汇进行组合,使表达更精确、更得体、更富于变化,对于写作教学也颇有裨益关键词:隐喻认知,学习机制, 语言发展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性的( Lakoff&Johnson ,11010:4),所以隐喻性表达在语言交际中非常普遍Weekley (1912:96)说:“除了那些与最基 本的物体和行为有关的表达外,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个表达都是隐喻 Richards ( 1965:92)深有感触:“在日常流畅的话语中,我们三句话少不了一个隐喻隐喻性表达在语言的实际交际中是不可或缺的那么,作为人类思维方式的隐喻认知能否为英语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呢?本文将分析隐喻的认知机制与语言发展,以及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隐喻认知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1. 隐喻研究的发展 1.1 传统的隐喻研 究对隐喻的研究可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修辞学传统,二是哲学传统,三 是语言学传统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

      后人把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概括为“替换论”,其基本观点是,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是词与词之间的替换隐喻的哲学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但哲学家只关心隐喻与思维的关系,对隐喻的定义和范围都很模糊,对隐喻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不感兴趣语言学中研究隐喻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本旺尼斯特( E.Benveniste )和英国的乌尔曼( S.Ullmann )本旺尼斯特从符号学和语义学的区别出发,把隐喻作为一种词语的组合关系放在语义学中来考察,突破了传统修辞学把隐喻作为一种词汇层次的现象的局限,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话语现象乌尔曼则从意义变化的角度来考察隐喻他把隐喻看作是语言词汇意义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从心理学角度用相似性联想的理论来解释隐喻产生的基础 1.2 隐喻的本质 及其认知观总而言之,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从Richards ( 1936)开始,隐喻被认为是思想之间的交流( intercourse ),语言中的隐喻被认为是派生的( derivative )到了Lakoff 和Johnson( 11010)的《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隐喻更是明确地被认为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

      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喻被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现在,隐喻研究者们基本上都接受了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的观点20 世纪80年代, Lakoff 和Johnson 将认知域(domai n)与映射(map pi ng)概念引入隐喻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隐喻认知机制,即用源域( sourcedomain )与目标域( targetdomain )之间的映射来阐释隐喻认知现象,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视角他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去解释和体验另一种事物,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向图式映射是指将某个认知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中去具体地说,人们使用源域的结构及相关的知识或经验去谈论或思考目标域的概念( Lakoff ,11013)我们日常的概念系统正是由成千上万个这样的隐喻或映射构成的,人们也正是通过这些隐喻或映射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新事物的( Lakoff&Johnson ,11010) 2. 隐喻认知与外语教学2.1 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机 制著名哲学家康德早在1781 年就指出,一个人在接受新信息、新概 念、新思维时,只有把它们同脑海里固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意义(卢红梅,2000:3)。

      图式理论( schemathe-ory )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