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成才因素分析.docx
18页2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成才因素分析 摘要: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成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获奖者成才的外部因素主要涉及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名师影响和人生机遇等获奖者成才的内部因素主要为志存高远的理想信念、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和科技强国的爱国热情研究还发现,个人成才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自身努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家庭背景并非成才的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父母对孩子受教育的态度;接受优质教育,获得名师指导,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善抓机遇可改变人的命运,但机遇与成功总是偏爱有充分准备的人;将个人主攻方向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一致起来,更容易取得重大突破 关键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才因素,拔尖创新人才 2014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张存浩院士和程开甲院士共同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到现在共有24位获奖者这一奖项的设立和颁布,既是国家对长期乐于奉献、甘于清贫、始终坚守科研岗位、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科技工作者的充分肯定和最高奖励,也是国家为了鼓励更多的有识之士立志为繁荣科学技术事业多做贡献的重大举措。
仔细分析研究这些获奖者的成才成功因素,不仅可以弘扬他们的崇高精神,激励更多的有志青年努力奋斗;而且可以发现优秀人才的成长规律,找到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成才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着手,分析他们成才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成才的外部因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可以促进或者延缓事物的发展笔者经过对2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传记、回忆录、报告和新闻报道等各种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促使这些获奖者成才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名师影响和人生机遇等几个方面 (一)家庭背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一个人成长和教育的影响毋庸置疑根据相关资料,笔者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家庭背景情况进行了大致整理见表1) 由统计可见,在24位获奖者中,父母至少有一方为教师、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或企业主等的有19人,占79.2%这部分人大多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受到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熏陶,喜欢读书;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如叶笃正的父亲专门把先生请到家中为孩子授课,虽然生意很忙,但每天都会亲自督查孩子们的功课[1];徐光宪的父亲尤其注重培养他的逻辑思维能力等[2]这部分人主要出身于富裕家庭和中产阶级家庭,优越的家庭条件使部分获奖者在幼年时期拥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保障,为他们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也有4位获奖者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或普通工人家庭,占总数的16.7%这几位获奖者虽然父母都是贫苦农民或普通工人,家境的贫寒使得他们的求学之路异常坎坷但他们的父母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想方设法让孩子接受尽可能多的教育,他们自己也努力争取上学机会,且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良机,在学习过程中勤奋刻苦,自觉认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受到老师的喜爱和重视如李振声幼时家境贫寒,经常挨饿,父亲又早逝,在哥哥的资助下上到高二后辍学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山东农学院招免费生,激动不已,倍加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学习格外努力[3]王忠诚高中时因家里困难被迫辍学,多亏校长亲自写信给他,才得以返校继续念书,后来在半工半读情景下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4] 由此可见,优越的家庭背景可以为获奖者的成长提供稳定的经济支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无疑有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
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优越的家庭环境也并非成才的必备条件一般而言,当一个人生存和学习条件得到基本保障之后,家庭富裕程度的差异对个人成才的影响就不那么明显了因此,当获奖者最基本的生存和学习条件满足之后,家庭背景便不再是制约他们成才的关键因素,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勤奋刻苦往往能起更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经历 人的成长和发展主要受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中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和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成长成才经历考察发现,他们早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为日后的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考察笔者发现,所有获奖者都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可见,高等教育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经过对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笔者整理出24位获奖者接受高等教育的大致情况见表2) 首先,24位获奖者全部接受过高等教育,其中,12人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占50%;3人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占12.5%;9人为本科学历,占37.5%而且,这些获奖者当时上大学的年代为精英教育的时代,当年能考上本科者凤毛麟角,可谓百里挑一,不少获奖者本科时就师从名师接受优质教育,大部分获奖者后来又攻读了研究生。
其次,获奖者大都具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并且留学国家主要集中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24位获奖者中有出国留学经历的15人,占总数的62.5%其中8人留美,占留学人数的53.3%;4人留苏,占留学人数的26.7%;此外,还有2人留英,1人留法据资料记载,当时由于国家需要以及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有出国留学经历的获奖者几乎全部为公费留学,留学国家主要为西方发达国家,他们主要选择科学技术领先的国家及高水平大学留学深造 再次,获奖者大都毕业于国内外名校据统计,仅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校(含西南联大)就培养了9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占总数的37.5%毕业于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南开大学等名校的获奖者也较多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获奖者也都无一例外都是从本专业国外著名高校毕业可见,名校作为一种外在的教育环境对于个人的成才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名校具备丰富的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名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有大师的指导和优秀同学的帮助正是在名校这样如此优越的学习环境中,使得这些原本就很优秀的学子,更是如虎添翼在这里,他们便于施展才华,坐拥更多成才的机会 在这些获奖者中,并非每一位都是名校毕业。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年考入的是重庆的湘辉学院,在中国并不算名校,该校1950年全国院校调整时并入西南农学院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李振声当年考取的山东农学院,也只是一般农业院校这告诉我们,求学者只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奋发努力,日后同样可以获得巨大成功,为社会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和远大理想 受篇幅所限,本文未能考察获奖者的基础教育背景,但是这绝不是说基础教育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并不重要;恰恰相反,笔者认为,基础教育对于人才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袁隆平、王选等都回忆曾经接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而且谈到一些对自己成长影响很大的中小学教师正如王选所说,中小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会为大学学习和日后取得成绩打下扎实的基础[5] (三)名师影响 中国有句古话叫“名师出高徒”数学大师陈省身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四个正确: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去到了正确的地方,找到了正确的老师[6]通过对24位获奖者的传记等资料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这24位获奖者除袁隆平一人相关资料不详之外,其余23人无一例外都在回忆时谈到在他们的求学生涯中有过师从名师的经历。
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对获奖者影响最大的名师大多是他们早年读大学时候的老师,或者是读硕士、博士时的导师,或者是一起共事过的合作导师当然也有部分获奖者的影响最大的老师中有中小学阶段的老师总的来说,这些对获奖者影响最大的老师大多是本学科领域的带头人、知名学者或者专家院士获奖者大多因为这些名师的指导帮助和熏陶影响从而进入了他们日后取得重大突破的研究领域如爆炸力学专家郑哲敏本来是学机械的,在“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先生的影响下,将研究方向转向力学,后来又在“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指导和帮助下创立了中国力学研究所,开创爆炸力学专业,为爆炸力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7]吴孟超正是因为有“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指点和建议,才开始进军中国薄弱的肝脏外科研究,最后成就了他“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美名[8] 名师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到底有多大影响?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曾说过:“我可以告诉你们,怎么才能获得诺贝尔奖金,诀窍之一就是要有名师指点”[9]美国社会学家哈里特朱克曼也曾在调查报告中提到,在美国92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之中,有46人曾经在前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手下当过学生或者做过晚辈合作者。
[10]我国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在接受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奖”的即席讲话中对老师们的教诲感激不尽:“我若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皆与老师教育密不可分可见,师从名师是影响人成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名师不仅具有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善于发现学术前沿问题;还慧眼识才,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总的来说,名师对一个人成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研究上的指导和帮助 一方面,名师大多是本学科领域的带头人或者知名专家学者,在学术研究上,他们视野开阔、判断力和鉴赏力极强马建光教授认为:“敏锐而深远的科学眼光是大科学家成就事业的特质它可以清晰地洞察前沿,准确地预见未来,科技名师往往重视培养学生的这种眼光”[11]另一方面,名师在学术或者科学研究中都有自己成功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在学术研究上可以指导和帮助学生探索正确有效的研究方法,从而避免走弯路,甚至可以指导学生走“绿色通道”,顺利搭上“直通车”当吴孟超向老师请教时,裘法祖以其远见卓识建议他进军中国非常薄弱的肝脏外科研究吴孟超始终坚持走老师所指的道路,最后成了“中国肝胆外科之父”郑哲敏曾回忆老师钱伟长对他的三大重要影响:一是使他从此确定了研究力学的道路;二是钱伟长重视数学和物理等基础学科,对他影响很大;三是钱伟长是当时有名的“进步教授”,积极参与爱国学生运动,经常跟学生讲对美国社会的认识,认为美国“虽有很多科学创造,但都不能为人民所用”。
[12] 2.人格品质的影响和熏陶 爱因斯坦曾指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13]确实如此在对24位获奖者的传记等资料进行分析时笔者发现,名师在教给学生前沿知识和培养其能力的同时,还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人格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人格的影响在学生的成才成功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居环境科学”创始人吴良镛谈到老师梁思成时曾深有感触地说:“梁先生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他对事业和国家的热爱,对专业的执着,对学生的诚恳?[14]正是在老师的影响和熏陶下,吴良镛慢慢确定了自己毕生的理想和追求:创造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意般、画意般栖息在大地上[15] (四)人生机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的是社会机遇对成功的重要性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讲的也是机遇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作用古代如此,当今亦然物换星移,时代变迁,人生机遇依然是个人成才的重要的外部条件 吴文俊当年本不是陈省身的学生,由于一个非常巧合的机会,他在同班同学赵梦养的安排下认识了对他数学事业影响最大的陈省身先生。
他说:“陈先生把我吸收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的实习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