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年基于原型范畴理论转喻认知解读.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135****zxb
  • 文档编号:276732576
  • 上传时间:2022-04-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1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转喻认知解读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转喻认知解读 : 范畴是认知的根本概念.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有经典范畴和原型范畴两大派别本文就是通过对原型范畴理论的开展和主要内容谈起,主要阐述了把转喻看作是以空间上“局部一整体〞邻近性的原型范畴转喻观 关键词:原型范畴 转喻 局部-整体  一、论文结构 二、原型范畴理论 2.1原型范畴理论的形成  正如著名语言学家Jaekendoff[1]所说的, 认知最根本的一个方面就是划分范畴的能力,即判断某一特定事物是或不是某一特定范畴的具体实例因此,我们可以通俗的说,给万事万物划分类别范畴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最根本的认知能力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力,范畴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真是因为如此,不乏先贤对其论述著说,但是就其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 经典范畴是柏拉图之后的二千多年时间内的范畴理论,其主要内容为[2]:范畴必须有由一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或特征来定义;特征是二分的;范畴间的分界是明确的;范畴内所有成员的地位相等 随着人们更加深入的认识世界,我们发现很多事物按照经典的范畴理论是无法将其归类的,针对这种情况,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Rosch首先提出了“原型及根本层次范畴理论〞。

      在此根底上,语言学界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亦称典型理论)原型范畴理论与经典范畴理论主要不同在于:范畴不是什么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所建立起来的概念,而是一种典型特征;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彼此之间有隶属程度差异;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可以构成一个连续体;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1951年,维特根斯坦指出范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的地位具有一定的隶属度,这就是著名的“家族相似性 (FamilyResemblances)理论〞[3]此后很多著名人士对此进行了研究,并作出了很多奉献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Eleanor Rosch,她在维氏家族相似性理论根底上,进一步具体明确的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 2.2原型范畴理论的主要内容   原从语用角度上来看,一些语用预设由于也同样具有相似的特征或属性,它们也能构成各种各样的语用预设范畴,并表现出原型结构,它们和概念、句法原型结构的不同是前者属于言语中的语用范畴,后者属于语言中的语义和语形范畴语用预设的原型结构的各成员作为一种隐前提参与缺省推理和非缺省推理,缺省推理的隐前提是原型结构中的典型成员,非缺省推理的隐前提是原型结构中的非典型成员。

      从语用预设的原型结构出发,可以比较好地解释语用预设的不同选择以及一些语用预设的“看似不合理性〞等问题 现代原型理论的范畴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其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而有所变化;(2)特征也有中心的、重要的区别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的属性之分,其中心属性有更大的区别性,其边缘属性与邻近范畴属性相交叉;(3)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局部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4)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具有更多的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 2.3原型范畴理论的缺陷 纵然原型范畴理论克服了一些经典范畴理论的缺陷,但是它也同样存在对语言事实把握缺乏的缺陷,从而经不起事实语言的检验具体的缺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3.1研究方法偏颇  首先,因为在创作最初定义式对于语义的研究不是很全面,所以对于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值得我们疑心其次,对于原型范畴如今缺乏一套典型的、影响力足够的、被大家认可的原那么和标准再者,对于范畴的典型性缺乏科学的论证,有先入为主之嫌 2.3.2跨语言研究缺乏  国外学者主要研究物体(object)、生物体(organism)、行为(action)、事件(event)这些范畴[4],虽然都是很普遍,但难免狭窄。

       2.3.3范畴典型的非共有同一性 研究者最初将所有的范畴都看作典型范畴范畴的核心局部是范畴中所有成员共有的典型属性,这很明确例如,paper,该词在字典中有4个释义:①纸;②报纸;③文件;④学术论文这4个意义共有一个意义核心“纸〞,并引申为写上字的东西[5] 2.3.4家族相似性不切底 范畴中的无论哪一个成员总会与某一原型的表征相似,而那些与范畴联系在一起的原型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各次范畴可以通过隐喻或转喻为次原型再进行范畴化,以此类推,从而构成整个范畴的层级结构或同一层面的辐射因此,次原型既是主范畴的成员又是次范畴的原型,成员角色的双重性构成了十分复杂的原型范畴  反训词“落〞的“终〞和“始〞是由本义“木叶落〞为中介把它们连接起来的两个不相邻的意义,却无家族相似性它们的意义关系是用表示某含义、某概念的词语,来表示与其原含义、概念相反的另一个含义、另一个概念;这两种含义、概念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并共存于一个词中这显然与原型理论所认为的一个范畴是通过范畴成员之间的“家族相似性〞建立起来的主张相悖 2.3.5范畴边界的清晰和模糊的并存性 三、原型范畴下的转喻理论 3.1转喻的本质  基于从认知域角度研究转喻的缺乏,Peirsman和Geeraerts(2006)呼吁构建非单一的转喻定义,即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转喻进行定义[6]。

      通过分析,他们发现以Jacobson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转喻观研究仍然是目前转喻研究最重要的理论来源[7] 3.1.2转喻是人类根本的认知方式 Gibbs曾经说过,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人类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7]Lakoff和Johnson也持有同样的观点[8]他们指出,与隐喻一样,转喻也是人类日常思维方式的组成局部,其以经验为根底,可运用系统的认知原那么对其进行阐释;转喻认知过程广泛存在并影响人们的思维、语言交流和行为所以,转喻不再仅仅被认为是传统修辞中的名称替换,而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根本方式[9] 3.1.2转喻是一个可以进行双向识鳃的认知过程 转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被定义为一种替代(stand—for)关系,“X STANDS FORY〞是其公式表示例如:在“Lily’s just pretty face〞中,“face〞是来指代“person〞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Lily is just a pretty person〞但是反,“Lily is apretty person〞并不意味着“Lily is pretty all over〞,其只是说明了“Lily has a pretty face〞。

      这也就是说“Lily is apretty person but does not have a pretty face〞,显然这是很矛盾的[10] 3.1.3转喻这一认知过程是发生在同一ICM中 在一个具备特定背景知识的ICM中,其两个组成局部之间可能会存在关系,即ICM的组成局部B可代指局部A[9] “目标体〞和“转喻体〞之间概念层面上的转喻关系就可能存在于:ICM和它的组成局部之间、ICM的组成局部之间 3.2转喻的分类 传统修辞学对转喻的分类较为具体,如创造者转指创造物,地点转指机构等[11]这种分类较为繁琐,缺乏概括性另一方法是根据转喻所出现的领域将转喻分为空间、时间和抽象转喻根据同一认知域或理想化认知模型中转体与目标的关系,将转喻分为两大类:整体与局部、及整体的局部之间互换而产生的转喻现分述如下 3.2.1 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转喻 事物与局部之间的转喻例如,在“The coach is going to put some fresh Iegs in the game〞中“legs〞指得就是运发动 标量转喻,一方面标量作为整体可以代表标量上限例如,“Henry is speeding again〞“speed〞代表标量上限,这句话的意思是“ Henry is driving at a speed hat exceeds the speed Iimit〞。

      另一方面标量上限又可代表整个标量,例如在非常简单的“How oId are you?〞中 “oId〞代表年龄标量[12] 事件转喻,发生在一段时间内的事件一般由同时发生或连续发生的子事件组成两种情况下,子事件都可代表整个事件 范畴与范畴成员之间的转喻,范畴可作为整体代表范畴成员,如 bottIe转指奶瓶另一方面,突显的范畴成员也可代表整个范畴,如 aspirin转指止痛片 范畴与其特征之间的转喻,范畴可以代表其主要特征如在“Boys wiII be boys〞中,第二个“boys〞代表男孩不易管教、淘气等特征另一方面,范畴的主要特征也可代表整个范畴,如 beauty 转指美人 3.2.2 整体的局部与局部之间的转喻 工具转喻,说话人也许不知道或觉得没有必要说出工具使用者,但工具是突显的,所以可用工具转指工具使用者The scaIpeI was sued for maIpractice〞中“ the scaIpeI 〞[13]代表操手术刀的那名外科医生 因果转喻,在因果关系中,人们常用原因代表结果,同样结果也可代表产生结果的人或物 “She is my pride and joy〞中的 pride、joy 代表令人骄傲和快乐的人。

      另外还有 生产转喻、控制转喻、领属转喻、容纳转喻、地点转喻等[14] 四、结语  长期以来,概念邻近性在转喻的认知研究中处于主导地位,很少有人注意到空间邻近性仍然对认知框架下的转喻研究具有一定的阐释力本文对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转喻认知研究进行了分析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转喻认知研究是对传统空间邻近性转喻观的拓展,并对当前的转喻认知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德春.论范畴化—指导语言学博士生纪实[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5). [3] Peirsman Y,D Geeraerts.Metonymy as aprototypical category[J].Cognitive Linguistics,2006,,  (17). [4] Seel Gerhard.什么是范畴为什么需要范畴[J].黄裕生(译).浙江学刊,2004,(5). [5]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Dasher Richard B Regularity in Semantic Change[M], 2005. [6]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4,(15). [7] Kovecses,Z. 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Oxford:OUP,2002. [8] Langacker,R. Concept,Image and Symbol.the CognitiueBasis of Grammar(2nd Edition)[M] New York:Mouiton de Gruyter,2002. [9]王晓莹.转喻在英语习语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22,(2). [10]刘晓璇,宫金玲.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英语多义词词汇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12). [11]张雅琳.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 [12]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13] Cro。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