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饮食大学风.docx
19页英伦饮食大学风 周松芳谈英国的中餐馆以及留学生的饮食生活,除了伦敦可不以留学生为主角来谈,在别处,则不仅要以留学生为中心,更应以大学为中心来谈,因为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大学饮食制度,乃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又英国乃由英格兰、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所谓英伦三岛组成,北爱尔兰向少华人更少留学生,可以略而不述;而聚焦苏格兰首府爱丁堡,那真是别有足述因此,本篇谈英伦饮食的大学风范,即不妨先从爱丁堡说起一、爱丁堡的中国味道爱丁堡有着成立于一五八三年的古老的爱丁堡大学,乃全球顶尖名校,被誉为苏格兰之王,先后培养出二十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三位英国首相,留学生中也产生了四位总统和两位总理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盛赞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和爱丁堡大学相提并论因此,很早就有中国留学生慕名而来,其中最早的非广东人黄宽莫属;黄宽乃是与容闳同时留学美国的中国最早的三位留学生之一,一八五○年夏他俩(其兄黄胜因病早早归国)中学毕业后,容闳入耶鲁深造,黄宽则径赴爱丁堡大学,经过五年艰苦学医,“卒以第三人毕业,为中国学生界增一荣誉,于一八五七年归国悬壶,营业颇发达以黄宽之才学,遂成为好望角以东最负盛名之良外科。
继复寓粤,事业益盛,声誉益隆”(容闳《西学东渐记》,岳麓书社1985年)当然此时绝无可能有中餐吃;黄宽少年留学,饮食习惯上早已西化,也无须中餐清末民初,爱丁堡成为除伦敦以外吸引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城市,虽然总数并不是很多林汝耀等在一九○八年编撰的《苏格兰游学指南》里说:“比数年来,邦人笃学之士,考察苏境学界,不亚于英伦于是声气相求,公费私费诸生,来者赓续爱丁堡前年中国学生不过三四人,今则增而为十有一人矣格兰斯哥前年中国学生仅一人,今则骤增而为十六人矣格兰斯哥(Glasgow,又译作格拉斯哥)为苏格兰最大城市,也是英国第三大城市,关于当地的中国留学生及华人华侨饮食生活的文献鲜见,姑置不论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爱丁堡的中国留学生增至四十余人,其中华裔学生占三分之二,这些华裔学生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经济条件都相对较好,能够刺激中餐馆的产生(明石《爱丁堡大学中国学生生活情况》,《留英学报》1929年第1期)庄泽宣《游欧通讯》就说:“伦敦的饭店大半是广东开的,照顾的多是南洋一带跨国籍的华侨生活书店1934年)这些中餐馆,自然也就成了留学生聚会的不二之选海外的中国饭店,向来是留学生的聚会之所,英国更是如此:“留英中国学生会,未有一所正式的会所,因此留英的同学除在各中国饭店内,很少有见面洽谈的机会。
谦谦《留英杂感》,《留英学报》1929年第4期)为此,后来伦敦特地成立了学生招待所以应需求:“(伦敦1933年1月16日路透电)伦敦中国学生新招待所设于弋威街,定明日开幕,此招待所,系拨用大学应得之拳乱赔款息金而造成,今日该所职员告路透访员,中国学生执行所之成立,乃在英华人各团体多年努力之结果《英伦成立中国学生招待所》,《中国出版》1933年第5期)爱丁堡雖然没有留学生会所,但留学生组织却早已有之前引林汝耀等一九○八年编撰的《苏格兰游学指南》这本小册子,即是他们留苏学生会所编,并在其中留下了联系地址一九二一年五月十二日,蔡元培到访爱丁堡大学,先后作了两场演讲,其中一场就是中国学生会组织的—《在爱丁堡中国学生会及学术研究会欢迎会演说词》,并言:“从前吾在德国时,就知道此地有学生会,似名苏学会,曾见过两次的会报,是用胶版印的大约在清季,或民国初年间另一场是《在爱丁堡学术研究会晚餐会上的答词》高叔平编《蔡元培全集》第四卷,中华书局1984年)因为没有会所,爱丁堡大学旁边的一所中餐馆便成为留学生们的聚会之处:“每天总有中国学生去吃午饭,尤其是华侨学生有钱,去的次数比较多,使得饭店生意极好其实爱丁堡大学周边也就这么一家中餐馆,因此为来访或前来留学者所必知。
著名学者钟作猷当年就深有体会:“我去年八月十八日,只身由伦敦乘火车到爱丁堡时,已是黄昏时候了……幸而在伦敦时就听说此地有家中国饭馆,又问路走去,适逢馆主人请吃满月酒,遇见了好些未识面的中国同学钟作猷《爱丁堡的公寓生活》,《人间世》1935年第32期)这么重要的饭店,叫什么名字?大家都没有点明,仿佛独此一家,不用点明,最后还是储安平写明白了他一九三六年六月启程随中国体育代表团赴柏林采访八月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随后入爱丁堡大学留学,次年春转伦敦大学学院自修,转年春上即归国他在一九三六年九月二十二日的行程记录中写道:“这儿(爱丁堡)有一家中国饭店,叫广东饭店这儿中国学生有三十余人,一大半是华侨这广东饭店的主客,就是这些华侨以及一部分印度学生和非洲人,英国人也不少伦敦的中国饭店也是这样,外国人去吃的很多,他们都爱吃中国饭可是,需求端因为人数少缺乏推动力,供给端因为饭店少缺乏竞争力,导致这家广东饭店“烧的味儿就远不及伦敦和柏林的中国饭食了,简直差得很远今天晚饭就在中国饭店吃,有一只我从未吃过的菜,是鸡丁炒波罗蜜,不甜不咸,殊难下口”储安平《欧行杂记·英居漫记》,海豚出版社2013年)需求方的不足,还在于苏格兰人早晚在家吃,午饭才出去吃的饮食习惯,使得广东饭店只有午饭的生意。
学生午饭总是在外面吃”,但供应学生的客饭是“一个先令六个便士与两个先令两种,菜单上的菜差不多都是杂烩之类”,学生又往往点一先令六便士的便宜的那一种,因此,味道自然比储安平所尝的更次留学生胡韵华说:“说到菜,我真不知如何批评,无论如何总不是真正的中国菜,也许有点广东味儿,可是我尝不出来,因为在中国时我常吃广东菜,而味道又显然不同不管怎样,总归菜里有酱油,这就是中国菜的证明胡韵华《爱丁堡大学与学生》,《青年月刊》1937年4月第4卷第5期)一九二四年赵元任、杨步伟初游欧洲,在巴黎探访张奚若,张说:“前天到爱丁堡去结了婚才回来,你们若是早两点钟来,我们还没有回来呢《杂记赵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不知他的结婚酒,是不是摆在广东饭店呢?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含容闳《西学东渐记》、林汝耀等《苏格兰游学指南》等)岳麓书社1985年版二、爱丁堡留学生的寓舍饮食爱丁堡的中餐馆乏善可陈,但相对厚道纯朴的苏格兰人提供给留学生们的公寓饮食,尤其是大名鼎鼎的爱丁堡大学的食堂伙食,都甚可观欧美的大学,一般都不设学生宿舍,得自觅公寓,安排膳食时人谓生活程度和伦敦大相仿佛,大约每礼拜膳宿费约需两镑至三镑之谱(明石《爱丁堡大学中国学生生活情况》,《留英学报》1929年第1期)。
两三镑的花费能吃到什么东西呢?当时留学爱丁堡的钟作猷提供了一个样本:早餐照例一杯红茶,一杯牛奶,一碟白糖,一片面包,还有一盘咸肉和鸡蛋—咸肉只是二指宽、中指长的咸肉一片,鸡蛋只有鸽蛋大小的一个鸡子咸肉在下,鸡子在上,铺张起来,似有半盘,再凑上那片薄得不能再薄的面包,看起来实在难以填饱肚子所以,这个钟学生幽了一默:“多喝杯茶,而且千万要多坐少走,就可以勉强维持到中餐时候但是,中餐也不见得好,不过清水一杯,正菜一盘,外加面包牛油而正菜,不是白薯,便是青豆,不是红萝卜,便是大白菜,间或也来点菠菜、葱、蒜之类,旁边附上三指宽带骨的猪排一片,骨多肉少,绝无例外英国人重晚餐,晚餐总应该吃好点,然而才不是这样你想吃好点是一回事,房东肯不肯给好点又是一回事:“除了一盘类似中餐正菜之外,还有一道菜汤可喝,汤里哪样没有?没有专门烹调技术的我,连汤里的菜名还说不清呢!至于适不适口,那是中西口味不同,决不能归咎于房东;而且晚上还有一片面包,半杯牛奶送我上床不过钟先生也承认,价廉不能苛求物美:“这样一日四晚仅取三十五先令一礼拜,除非是叫房东当衣服首饰来款待,房客是不应该罗嗦的当然还有中国人的嘴刁,因为“同桌的两个美国人和两个英国人却吃得津津有味,仿佛是出席宴会似的。
钟作猷《爱丁堡的公寓生活》,《人间世》1935年第32期)储安平《欧行杂记》(含《英居漫记》)海豚出版社2013年版不过女生就没有这么艰苦,因为爱丁堡大学还特设了女生宿舍,在一九二九年前后,有一个叫吉林韩的中国女留学生,就住在那儿,其实也只有她一人(明石《爱丁堡大学中国学生生活情况》,《留英学报》1929年第1期)只可惜小吉没有留下文字,无由窥测女生宿舍生活好在八年之后,有一个叫胡韵华的姑娘,记得颇为详细早餐她没怎么记,因为早点时间不长,大家忙着去上课,有时起不来,根本就没吃午饭为了便利起见分两次,一次十二点三刻,一次一点二十分不回来吃午饭,每次有九便士可得如此人性的安排,足见出苏格兰人的朴厚不仅午饭如此,“下午茶也分两次,四点半,五点半吃的东西只是面包,牛油,果酱,茶”晚饭最具英国人严谨郑重的特色:“晚饭叫大餐,差不多的人都洗脸换衣服,整整齐齐吃的东西也比较丰富明石说女生宿舍日子过得舒服,从胡韵华的记录看,那可真是,“到晚上十一点钟,谈得倦了,肚子也有了要吃东西的需要,于是就到伙食房去烧咖啡或茶,别的东西房间内都有,像茶杯,匙,糖,牛奶,饼干,蛋糕,总之,什么也不缺乏,自然吃得极痛快”。
不仅如此,“星期六与礼拜天特别有好的食物,连茶都讲究,像普通只有面包、牛油,而这两天吃茶时还加了糕饼之类因了这个,所以每个人房间内都很自然的备有饼干之类的食品,水果也是常有的”胡韵华《爱丁堡大学女生宿舍生活》,《青年月刊》1937年4月第4卷第6期)这真是贵族享受!前引明石一九二九年的文章说前此爱丁堡大学只曾有一个中国女学生,显非早在一九一六年,后来成为武汉大学名教授的袁昌英就从上海自费留学英国,短暂读了一阵中学后,旋进爱丁堡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并于一九二一年毕业获硕士学位,成为第一位在英国获硕士学位的中国女生可惜没有留下多少记录值得提起的是,在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九年间,还有一个著名的人物美学大师朱光潜,也在爱丁堡大留学一九二九年毕业后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又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听讲而早在一九二七年,他在暑假游览巴黎时,结识梁宗岱,同上万花楼,开启中餐馆生活的记载(黄建华、赵守仁《梁宗岱》,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三、牛津剑桥的饮食风范如果爱丁堡大学住校女生的生活令人艳羡,那牛津、剑桥两所顶级名校则无论男女生的住校生活,均令人起敬从民国时期的报道看,英国绝大多数高校不提供住宿,只有牛津、剑桥不仅提供住宿,而且“凡为学生(除研究生外),必须住校。
校舍虽不敷,轮流居住,至少留居所属之书院一年”,这是因为“寄宿校内,经老师熏陶,与同学切磋,于应对进退之间,学业品性,同受裨益,训练教化之功,为非住宿校外者所能得”如果条件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又想入住,还得反复央告,才有可能呢郭子雄(笔名华五)当年就是如此郭氏生于一九○六年,卒于一九四七年一九二九年上海光华大学毕业后,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未果,遂游历欧陆,至一九三一年秋始入牛津大学他在牛津先学了一年政治經济学,然后回国,一九三二年再重返牛津,正式进入新学院(New College),成为该学院第一个中国留学生,一九三五年毕业并获文学学位郭子雄在《我与牛津》一文中先谈到了牛津的吃,那真是感觉“很威风很享受”:“每晚去学院的饭厅里吃饭,披着一件黑衫,我感到一种殊荣作为读者,今日读来,都有一种诗书礼乐之感吃的席位尚容易获得,住可没那么容易,郭子雄是第二年学年才入住,还是经过了特别的请求,因为“如果一个学生的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下,又是读的大学本科,学院方面一定要他在院里住宿两年,到第三年才能住到外面去反之,一个学生的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上,又是做的研究生,便不能住进学院里总算当局对我看得起,特别通融,让我住进去”。
但是住的条件可好可好啦:“十月初旬我从瑞士回来,在学院里分得了一份住居的权利,一间小的卧室,一间大的读书室竟然是套间!住尚如此,食且更佳:“英国早餐本来是很丰富,学院里的早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