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养气法初探.docx
5页儒家养气法初探 仓道来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哲学家、政治家和伟大的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我国春秋末年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动荡时期的孔子,在政治上,一生都不得志,但他却能活过古稀之年,享年72岁,可谓长寿矣!孔子之所以能高寿,这与他非常重视养生,特别是注重精神养生密切相联系的在孔子及其弟子言谈举止记录的《论语》中,鲜有儒家养气法的记载,但在《庄子》和其他人的著作中,却道出了儒家养气法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儒家养气法有如下两大类型孔子的坐忘法孔子主张练卧功和静坐功,他在同弟子周游列国到了陈蔡之际,被楚军团团围住,“七日不烩”,其弟子饿得爬不起来,而孔子却安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乐在其中矣”孔子还主张练静坐功,即儒家的坐忘法庄子在《大宗师》中叙述了孔子的坐忘法,有人问什么是孔子的坐忘法?庄子说:“仲尼蹶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忘坐其意是说,在坐忘时,放松肢体,闭目返听,外忘其身,内忘其心,与大道融为一体这种坐忘法是中华气功史上较早的静坐法孔子的坐忘法还兼有调息、调心的内容,庄子在《人世间》篇中记载道:“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至于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未尝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其意是说,练静坐功要守一,一心不贰,要凝神于气,不能用感官感觉外物,以免扰乱心神,心无所执着,便是心斋古之气功家说:“德为功之母,功从德上来孔子不仅坚持修炼坐忘法,而且十分强调精神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我最担忧的孔子主张要寡欲、坦荡、内省和静养他说:仁者爱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而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其意是说,爱人是仁人的最高道德知者爱水,仁者爱山知者爱动,仁者爱静知者快乐,仁者长寿为要达到长寿,孔子认为必须做到四绝,即“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其中最重要的是“毋我”,要做到“毋我”,就必须“以礼制心”,用维系人类社会生活秩序的行为规范约束自身的私欲,陶冶人的情操孔子还说“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仁者不忧”,其意是说:君子、仁者心胸坦荡,不忧不惧,就能长寿孔子本人,在政治上一生都处在不得志的“逆境”之中,面对人们的指责、讽刺,什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孔子却“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面对有人骂他“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不但不生气,反而笑嘻嘻的说:“形状好坏算得了什么,不过他说我像丧家之犬,倒是真的,倒是真的这种胸怀,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为了更好的养气养血,孔子提出了有名的养气养血的三戒律,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其意是说,青少年时,正在长身体,血气未定,莫迷恋女色,莫纵情恣欲,以防损气血;壮年时期,血气方刚,容易感情用事,莫好斗不羁,以防伤气血;老年时,气血既衰,莫贪得无厌,以防害气血孔子的这种养生法,把静功修炼和道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孟子的养气法生活在我国动荡的战国时期的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他提出了存心养气的内养法的基本思想生活在动荡时代的孟子,能活到83岁,可谓长寿矣!这与他善于存心养气密切相联孟子的存心养气的内养法,是一种主观精神的自我修养法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他又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其意是说,尽心养性、养气不要对客观环境抱怨,陶醉于自身的精神世界,即是最大的快乐。
孟子的存心养气法是我国较早的内养功孟子的内养法要求“存心见性”,以养浩然之气,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所谓直养,就是放松静养,恬淡无为,直养无害,反之,则有害怎样养浩然之气?孟子提出有二:一是要“勿忘勿助”,他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长之者,揠苗之者,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用这个生动例子说明“直养无害”、“勿忘勿助”的养生哲理和练功必须循序渐进的按规律办事的思想二要“寡欲”、“正心诚意”,孟子说:要“不失赤子之心”,“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多欲,难有存焉者寡欲这样,就能达到“至诚如神,天人合一,求放心”(养心)和“存夜气”(养气)的境界孟子认为,人的生命是心、气、体的统一,“心之官则思”,此三者关系如何?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勿暴其气孟子把志看成根本的,起帅的作用,而气则次之,这就颠倒了气与志的真实关系,因而是不正确的,但是,他猜测到了练功中意志对气的作用,则是合理的、有价值的。
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志对气的能动作用,他说:“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势,是气也,而反动其心其意是说,在养气中,意志专注一点时,则可调动气,而气聚一起时,亦可引动人的意念;在养气中,跌倒的,奔跑的,皆由于气引动了意念的缘故孟子提出了内养法要直养配义与道孟子认为,直养要与道德密切结合起来,他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其意是说,直养浩然之气,要配以正义和道德,多做正义之事,并保持愉快的心情孟子批评告子不懂直养要配义与道,他说:“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其意是说,告子不懂直养要行正义之事,告子把正义之事看成心外的东西而孟子把直养和配义与道,都看成内在的东西这样,孟子就把存心养气和道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了,为内养功和精神养生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孟子善于直养浩然之气,因此他的功夫是很高的当公孙丑问孟子:“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乎?”孟子对曰:“否,我四十不动心这就是说,孟子在高官厚禄、名利面前都不动心,可见,他的功夫之高深孟子的存心见性的养气法对中华传统的内养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和生命活动的动力,是人的生命的根本。
练气和练志,对于练功者来说,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