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docx
16页孙子兵法全文译文一、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 孙子说 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原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译文】如果您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任用我领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用我领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离开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好并且能够接受,我将为您造成军事上的势,从外辅佐您所谓造成军事上的势,就是在战争瞬息万变的情况中抓住有利的时机采取恰当的应变行动原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译文】用兵,是以诡诈为原则的因而,“能”要使敌人看成“不能”,“用”要让敌人看作“不用”近”要让敌人看作“远”,“远”要让敌人看作“近”敌人贪利,就诱之以利而消灭它;敌人混乱,就抓紧时机立刻消灭它;敌人实力雄厚,则须时刻戒备它;敌人精锐强大,就要注意避开它的锋芒;敌人褊急易怒,就挑逗它,使它失去理智;敌人小心谨慎,稳扎稳打,就设法使它骄傲起来;敌人内部和睦,就离间其关系在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出击这些,是军事家用兵之佳妙奥秘,是不可事先规定或说明的原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译文】未开战而在庙算中就认为会胜利的,是因为具备的致胜条件多;未开战而在庙算中就认为不能胜利的,是具备的致胜条件少具备致胜条件多就胜,少就不胜,何况一个致胜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从这些对比分析来看,胜负的情形就得出来了! 二、作战篇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译文】孙子说,根据一般作战常规,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统兵十万,沿途千里转运粮草,内外的日常开支,使者往来的费用,修缮武器用的胶漆、战车所需的膏油、修甲所需的金革等等,每日须耗费千金,作好了这些准备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啊!所以,用兵打仗就要做到胜任裕如,举兵必克,否则,长久僵持,兵锋折损、锐气被挫,攻城就力竭,长期陈兵国外则国内资财不足如果兵锋折损,锐气受挫、兵力耗尽、财政枯竭,那么,其他诸侯国就会趁这个困顿局面举兵进攻,即使睿智高明的人也难以收拾好这个局面用兵打仗,只听说计谋不足但靠神速取胜的,没有听说有计谋却要拖延战争时日的战争时间长而对国家有利这种事,从来就没有过因此,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原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译文】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不再三转运各项军用从国内取得后,粮草补给在敌国就地解决,那么,军粮就可满足了原文】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译文】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长途转运军需,百姓就会贫困军队经过的地方物价高涨,物价上涨就会使百姓财物枯竭,财物枯竭就汲汲于应付赋役民力耗尽,财物枯竭,国内家家空虚,百姓的资财耗去了十分之七国家的资财,战车破损了,战马疲病了,盔甲、矢弩、矛盾、牛、车之类,耗去了十分之六原文】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译文】因而,高明的将领务求从敌方夺取粮草就地从敌方夺取粮食一钟,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钟;就地夺取敌人饲草一石,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石原文】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译文】激励士卒奋勇杀敌,是使之威怒;鼓励将士夺取敌人资财,要用财物奖励因此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奖赏那先夺得战车的士卒,并且更换敌战车上的旌旗,将其混合编入自己的车阵之中,对于俘虏,则予优待、抚慰,任用他们作战,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日益强大。
原文】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译文】 所以,用兵作战以胜任裕如,举兵必克为贵,不主张力不从心,僵持消耗深知用兵之法的将帅,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啊! 三、谋攻篇【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因此,百战百胜,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原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译文】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
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办法)为了攻城,修造望楼车、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堆积攻城的土丘,又需三个月才能完成这时,将帅们已焦躁忿怒异常了,驱赶着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城,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不能攻下,这便是攻城的灾害啊!【原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译文】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用野战交兵的办法,夺取敌城不用蚁附攻城的办法,消灭敌国而不采用长久用兵的办法一定本着不诉诸兵刃就使敌完整地屈服的原则争横天下,做到军队不受挫而胜利可全得,这便是谋攻的原则原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译文】根据用兵规律,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有多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摆脱敌人,不如敌人兵力强大就避免与敌争锋小股兵力如果顽固硬拼,就会被强大的对方俘获原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译文】将帅,是国君的辅佐。
辅佐得周密,国家就强盛;辅佐有疏漏,国家必然衰弱原文】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译文】君主对军队造成危害的情况有三个方面: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令他们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他们后退,这叫束缚、羁縻军队;不懂军中事务却干涉军中行政管理,那么,军士就会迷惑;不知军中权谋之变而参与军队指挥,那么将士就会疑虑如果三军将士既迷惑又疑虑,诸侯乘机起而攻之的灾难就到来了这就叫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 【原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译文】预测胜负有五条: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战的,胜;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胜;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胜 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胜 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胜这五条就是预知胜负的途径 【原文】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因此,可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对方而了解自己的,胜负各半;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战必败 四、形篇【原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译文】孙子说:古代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地位,然后等待敌人能被我战胜的时机做到不可战胜,关键在于自己创造充分的条件;可以战胜敌人,关键在于敌人出现可乘之隙因而,善于作战的人,能做到自己不可战胜,不能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原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竹简为: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译文】有了不可战胜的条件,就可以守;敌方出现了可胜之隙,就可以攻守,应依靠自己不可战胜,力有裕如;攻,要针对敌方弱点、不足,举兵必克善于防守的人,如同深藏于地底,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使敌措手不及因而,既能有效地保全自己,又能获取全面的胜利原文】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译文】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经过力战而胜,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