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苏教版高二).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des****85
  • 文档编号:275519543
  • 上传时间:2022-04-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58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把栏杆拍遍》 导学案(苏教版高二) 一、【走进作者】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二、【背景资料】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做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三、【积累整合】 1.字音识记 肘腋(zhǒuyè)押解(jiè)纸笺(jiān)炽热(chì)挑灯(tiǎo) 的卢(dí)媲美(pì)遥岑(cén)整饬(chì)金瓯(ōu) 鹧鸪(zhègū)忧心忡忡(chōng)奁(lián) 2.字形辨识 寇敌寇髻发髻凛凛冽 蔻豆蔻鬓鬓角懔懔厉 冠冠军髯美髯檩檩子 3.词语释义 行伍:泛指军队。

      古时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 光复:恢复原有的领土、统治或事业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 凛然:恐惧、畏惧②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 媲美: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比美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沙场 浪子:不受习俗惯例和道德规范约束的放荡不羁的人,尤指不务正业过着放荡生活的人 赋闲: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后来就把没有职业在家闲住叫赋闲 掉书袋:比喻说话、写文章爱引用古书词句,以显示有学问 五内俱焚:五脏即内心全都被烧坏、烧毁了 浅斟低唱:微微地喝酒,小声地吟唱 浅尝辄止:微微品味一下就停止比喻只有表面的兴趣或喜好而不往深处研究 振聋发聩: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遒劲:强劲有力;刚健有力多指书画的运笔 四、【文本探究】 1、结构脉络: 人生际遇词作八首作者感评 把栏杆拍遍(注:把中间圈住,六个箭头分散指开) 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心路历程 2、解析重点: (1)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泪酒宣纸,为历史流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什么心病? 【提示】因为南归之后,他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辛弃疾的心病只有一个: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2)本文是一篇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散文,作者以酣畅的笔墨为词人辛弃疾传形写神,将其豪迈绝伦的个性抒写得淋漓尽致但是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通过生平事件与时间顺序一一写来仔细阅读全文,思考作者这样构思有什么特点作品从哪几个方面来突出人物最光彩的特点 【提示】本文中,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的先后将词人一一道来而是抓住词人最为动人心魄的闪光点进行勾勒并始终将词人的诗词创作的特色,形成过程与其生平交融起来叙写作品分别从爱国、忧民、郁郁不得志以及在历史激荡、个体遭遇间所形成的词风等诸方面来突出词人的个性风采 (3)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熏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提示】他本来是以身许过,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象屈原那样仰问苍天,象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腐烂远眺,望眼欲穷的形象 3、突破难点: (1)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作者说“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提示】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尝有诗日:“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本文以“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为题,传神地描述了词人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并传达了他如今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而无处可使的悲愤之心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用“把栏杆拍遍”作为题目可以十分形象地表现出辛弃疾的一腔爱国热情 4、写作借鉴: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充分表现了辛弃疾"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的抱负和这种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忧愁的心情 五、【类文阅读】 倾听那涛声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江水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水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起来,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风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⑤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⑥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注],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⑦2007年5月20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 ⑧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 (摘自2008年第6期《散文百家》,有删改) [注]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

      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章的标题“倾听那涛声”有哪些含义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 (2)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3.作者为什么称听涛山为“归根山”,沱江水为“忘情水”,五色巨石为“三生石”? 4.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①幼年的沈从文在沱江的涛声中成第,习读自然与人事两本大书②离开凤凰的沈从文思念故乡,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他的梦里③沈从文归葬听涛山后,终于可以日夜静静倾听沱江的涛声④瞻仰沈从文的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