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骆宾王《易水送别》诗词鉴赏.doc
2页骆宾王《易水送别》诗词鉴赏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那年冬天,他即奔赴 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 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 岸边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 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 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 爱国之志无从施展, 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 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 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 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 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 “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 “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 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 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 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 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 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 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 (《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 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 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 一种激励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 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 “象者,出意者也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 这种主观的情和意, 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 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 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 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 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 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 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 壮别场景如在目前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 是相同的。
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 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 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这首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 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这首诗又名《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别》,内容完全相同,是骆宾王的佳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