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炭疽病测报调查与防治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
9页ICS65.020B 16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 34/ XXXXX—XXXX 茶炭疽病测报调查与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orecast and control of Gloeosporiem theaesinensis Miyake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本稿完成日期:20200522)XXXX - XX - XX发布XXXX - XX - XX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 XXXXX—XXXX前 言本标准按照 GB/T 1.1-2020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孙钦玉、张家侠、葛超美、叶涛、潘月敏7茶炭疽病测报调查与防治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茶炭疽病的术语和定义、田间调查方法、测报资料的统计、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茶区茶炭疽病测报调查和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6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 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茶炭疽病Gloeosporium theae- sinensis Miyake茶炭疽病是发生在成叶部位的病害之一由茶炭疽病菌[Discula theae-sinensis (Miyake) Moriwaki & Sato=Gloeosporium theae- sinensis Miyake] 侵染茶树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老叶、成叶、嫩叶和枝干,发病后茶树出现大量枯焦病叶,严重发生时可引起大量落叶,影响茶树生长长势和茶叶产量该病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山茶、油茶等植物茶炭疽病的症状、危害、病原和生物学特性详见附录A3.2 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病情指数是将普遍率和严重度结合起来,用一个数值全面反映植物发病程度 DI=(ni×Si)N×Smax×100式中:DI ——病情指数,单位为%;ni ——各级发病级别叶数; Si ——各级发病级数;N ——调查总叶数;Smax ——最高受害级别。
3.3 安全间隔期 safety interval茶树上最后一次施用农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则单独计)至采收并加工成安全食用茶叶所需要间隔的最少天数3.4 最大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MRL)在食品或农产品内部或表面法定允许的农药最大浓度,以每千克食品或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毫克数表示(mg/kg)4 为害程度和成灾标准4.1 发病程度茶炭疽病发病程度分为0、1、2、3、4共五个等级,详见附录B4.2 成灾标准受害植株达到以下指标之一,即为成灾:——嫩叶发病达45%;——成老叶发病率达10%~15%5 测报调查与预测5.1 越冬基数调查在春季芽叶萌动时调查1次按5点取样,每点取5个茶丛,每丛相距10步每丛中根据不同方向取4枝,统计各枝条上总叶数和被害叶数,计算发病率,记录于表1表1 茶炭疽病越冬菌源基数调查记录表地点: 年度: 调查人: 调查日期月/日茶园类型茶树年龄管理情况取样枝数总叶数有病叶数发病叶率%备注I= DT×100式中: I ——发病叶率,单位为%; D ——发病的茶树叶片; T ——调查样本总数。
5.2 病情系统调查春季萌芽开始至采摘期结束止,每7d调查一次调查取样的茶园除边行5行及行头、行尾各5m,每5行取1行,定距10步,从左右各行随机各取1枝茶枝,统计总叶片数和病叶数,病叶以病斑占叶面积比例分为5级,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记录于表2表2 茶炭疽病病情系统调查记录表地点: 年度: 调查人: 调查日期月/日茶园类型茶树年龄管理情况取样枝数调查叶数病情指数发病率%病情指数%0级1级2级3级4级5.3 气候因素观察观察记录当地温度、湿度、雨日、日照时数、雾、露等,特别注意极端气候异常情况如春季寒潮出现及持续的时间等,记入表3表3 气候因素记录表地点: 年度: 调查人: 月份气温℃雨量mm雨日d日照h相对湿度%连续3-5d阴雨时每日雨量雾天露天备注上旬中旬下旬平均上旬中旬下旬上旬中旬下旬上旬中旬下旬上旬中旬下旬123455.4 发生趋势预测根据当年茶园秋季病害的发生情况来预测来年病害的发生程度调查越冬病叶基数、参考当地气象资料、茶树生长情况,预报其发生发展趋势。
上年发病重的茶园,越冬基数高,分布面广,若遇春季气候多雨,翌年病害发生也相对较重,可预报偏重发生5.5 防治适期预测根据病情系统调查结果,当新叶发病率达到5%时应发出预报;当新叶发病率达到10%时应立即组织防治6 防控技术6.1 防控宗旨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选用抗病品种和农业防治技术为主,辅以无毒或低毒的化学防治,使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的范围6.2 防治方法6.2.1 农业防治 6.2.1.1 加强茶园管理和排水,选用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提高茶树抗病能力6.2.1.2 茶炭疽病以成叶和老叶发病为主,每年应结合茶园修剪,清除枯枝落叶,剪除荫枝、弱枝、病枝,以降低发病几率病害严重的茶园,冬季或早春进行轻修剪,并集中烧毁剪下的枝叶6.2.1.3 在茶园秋季管理结束后,喷施矿物油或45%石硫合剂结晶100倍液封园,可有效地抑制病害的蔓延和侵染6.2.2 化学防治6.2.2.1 防治指标 在采取农业防治措施控制后,嫩叶发病达45%、成老叶发病率达10%~15%,可用农药控制6.2.2.2 防治适期 在每年的5~6月份(梅雨季节)或8~9月份病害盛发前进行药剂防治。
6.2.2.3 施药技术严格按照制订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有限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推荐使用药剂为: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或悬浮剂1000~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99%矿物油乳油100倍液等;幼龄茶园或非采摘期用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治严格按照GB/T 8321 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见附录C低容量蓬面喷雾,不同农药合理轮换使用附 录 A(资料性)茶炭疽病发生规律、症状、病原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症状特征:病斑常常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发生,初期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圆形;随后逐渐扩大呈不规则形,颜色变为焦黄色;后呈黄褐至红褐色,最后变为灰白色,病健部分界明显病斑上无轮纹,大小不一,成形的病斑常以叶脉中脉为界,后期病斑正面散生许多细小的黑色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病原菌形态:病原菌为茶炭疽病菌[Discula theae-sinensis (Miyake) Moriwaki & Sato=Gloeosporium theae- sinensis Miyake],属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黑盘孢目(Melanconiales),黑盘孢科(Melanconiaceae),盘长孢属(Gloeosporium)。
分生孢子盘黑色,圆形,直径71µm ~143 µm,初埋生于表皮下,后期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盘内有许多分生孢子梗,丝状,无色,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两端稍尖,纺锤形,大小为(4~5) µm×(1~2) µm,内有1~2个油球侵染循环:茶炭疽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茶树病叶上越冬(土壤表面或土壤中病叶中的病菌随叶片腐烂而死亡)翌年春季温度上升到20℃左右,相对湿度达80%~90%时,病菌便产生分生孢子,随雨滴传播到叶片背面茸毛的基部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形成菌丝在组织间蔓延,经15d~20d产生新的病斑随后病菌经生长发育,产生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病害发生规律:茶炭疽病属高湿型病害,对温度要求也偏高当温度在20℃~30℃范围内,以25℃为最适宜,相对湿度90%以上时,最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据安徽茶区调查,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正值茶芽萌发和旺盛生长季节,分生孢子大量萌发侵入,到5月底或6月上中旬病叶上大量出现中级病斑,此时即为第1个发病高峰随着分生孢子盘的成熟,分生孢子陆续释放到健康叶片上,进行再侵染如果当年9月多雨,可形成第2个发病高峰。
茶炭疽病的发生程度与初侵染源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头一年发病重的茶园,翌年春季病害发生程度相对较重据调查,一般秋季茶园病叶率在50%~80%时,经冬季落叶,越冬后仍有20%~50%的病叶残留在树上,并形成子实体,成为初侵染源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原菌在P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高温度为32℃,病菌发育的最适 pH为5.3左右附 录 B(资料性)茶炭疽菌发病程度分级标准表B.1 茶炭疽菌发病程度分级标准病级发病程度0级无病斑1级病斑占叶面积≤1/42级1/4﹤病斑占叶面积≤1/23级1/2﹤病斑占叶面积≤3/44级病斑占叶面积>3/4附 录 C(规范性)茶园防治茶炭疽病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农药品种稀释倍数安全间隔期d施药方法、每季最多使用次数最大残留限量(MRL)mg/kg中国欧盟日本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或悬浮剂1000~150014喷雾2次---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150014喷雾3次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