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细则宣贯材料.ppt
104页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等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等宣贯材料宣贯材料1背景说明背景说明4结语结语2修订内容说明修订内容说明3关键技术讲解关键技术讲解宣贯宣贯 提提 纲纲1. 背景说明 2007年,据交通运输部交公路发〔2007〕378号文的要求,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主持《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的修订工作 2013年7月,按照“公路工程行业标准制修订管理导则”(JTG A02-2013)的要求及部公路局审查意见,原“规范”修改为《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1 背景说明原规范施行15年来,对指导我国公路路面基层施工,保证路面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1 背景说明ß本标准于2007年开始搜集国内外资料,进行有关调研ß2007年6月完成编制大纲ß2008年12月形成了征求意见稿ß2010于2月形成送审讨论稿ß2010年11月形成送审稿ß2013年1月形成总校稿ß2013年4月形成报批稿ß2015年8月1日正式实施1 背景说明2. 修订内容说明2 修订内容说明此次修订的重点 在总结十余年来公路基层施工技术发展经验和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经分析论证和广泛征求国内专家意见,以提高基层施工质量均匀性为核心,以修建耐久性路面基层为目标,吸收了近些年在基层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完成本细则的修订工作。
2 修订内容说明共分8章和4个附录1 总则2 术语3 原材料要求4 混合料组成设计5 混合料生产、摊铺及碾压6 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他7 填隙碎石施工技术要求8 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附录A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级配设计附录B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等质量控制关键环节附录C 回弹弯沉值的计算附录D 质量检验的统计分析计算此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2 修订内容说明1.提高了基层用粗集料的压碎值技术要求,增加了软石含量、针片状颗粒含量、粉尘含量等指标;增加了细集料技术要求2.增加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基层混合料生产时材料分档的数量要求和规格的要求3.提出采用间断、密实型的级配构成原理,改进无机结合料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等材料的级配设计方法此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2 修订内容说明4.增补了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的技术要求6.调整了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强度标准,增加了目标配合比和生产配合比的设计内容与要求5.补充、完善了级配碎石的材料设计和施工工艺要求7.提高了基层和底基层施工压实度标准8.提高了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拌和设备和工艺要求此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2 修订内容说明10.补充了再生材料在各级公路基层中使用的基本要求。
9.规范了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养生方式和周期,明确了层间结合处理的工艺措施及要求11.强化了基层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和指标要求3. 关键技术讲解讲解一:本细则的适用范围基层基层——包括基层、底基层,垫层参考;材料材料——沥青混合料、浇筑式碾压贫混凝土、水泥混凝土、固化剂类材料不适用于本细则3.1 总则——讲解讲解二:关于“四新”技术应用积极、稳妥积极、稳妥——振动压实——骨架嵌挤结构——再生基层3.1 总则——讲解 增加了容许延迟时间和碾压遍数的名词解释碾压遍数——前进+后退算1遍对于11m宽路面,如钢轮压路机碾压宽度2.1m,按1/3错轮碾压,压路机从路的一侧走到另一侧,需要走(11-2.1)/0.7≈13个来回,相当于大部分碾压3遍 3.2 术语——讲解3.3 原材料要求——讲解3.1 一般规定3.1.1 在原材料试验评定中,应随机选取具有足够数量的样本进行材料试验3.1.2 再生材料可用于低于原路结构层位或原路等级的公路建设,其技术指标应满足本细则的相关要求3.3 原材料要求——讲解3.6.1 粗集料 表3.6.1 粗集料技术要求指标层位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试验方法极重、特重交通重、中、轻交通Ⅰ类Ⅱ类Ⅰ类Ⅱ类Ⅰ类Ⅱ类压碎值(%)基层≤22a≤22≤26≤26≤35≤30T0316底基层≤30≤26≤30≤26≤40≤35针片状颗粒含量(%)基层≤18≤18≤22≤18—≤20T0312底基层—≤20—≤20—≤200.075mm以下粉尘含量(%)基层≤1.2≤1.2≤2≤2——T0310底基层——————软石含量(%)基层≤3≤3≤5≤5——T0320底基层——————注:a对花岗岩石料,压碎值可放宽至25%。
3.3 原材料要求——讲解3.6.2 基层、底基层的粗集料规格要求宜符合表3.6.2的规定 规格名称工程粒径(mm)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公称粒径(mm)5337.531.526.519.013.29.54.752.36G120-4010090-100——0-100-5———19-37.5G220-30—10090-100—0-100-5———19-31.5G320-25——10090-1000-100-5———19-26.5G415-25——10090-100—0-100-5——13.2-26.5G515-20———10090-1000-100-5——13.2-19G610-30—10090-100———0-100-5—9.5-31.5G710-25——10090-100——0-100-5—9.5-26.5G810-20———10090-100—0-100-5—9.5-19G910-15————10090-1000-100-5—9.5-13.2G105-15————10090-10040-700-100-54.75-13.2G115-10—————10090-1000-100-54.75-9.53.6.3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极重、特重交通荷载等级基层的4.75mm以上粗集料应采用单一粒径的规格料。
粗集料单一粒级专用筛分机粗集料单一粒级专用筛分机原材料单一粒径筛分备料原材料单一粒径筛分备料3.3 原材料要求——讲解3.7.3 细集料规格要求应符合表3.7.3的规定表3.7.3 细集料规格要求规格名称工程粒径(mm)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公称粒径(mm)9.54.752.361.180.60.30.150.075XG13~510090~1000~150~5————2.36~4.75XG20~3—10090~100————0~150~2.36XG30~510090~100—————0~200~4.753.7.4 对0~3mm和0~5mm的细集料应分别严格控制大于2.36mm和4.75mm材料含量对3~5mm的细集料应严格控制小于2.36mm的材料含量3.7.5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细集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不大于15%,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细集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不大于20%3.3 原材料要求——讲解3.8.1 材料分档应符合表3.8.1的规定表3.8.1 材料分档要求层位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极重、特重交通重、中、轻交通基层≥5≥4≥3或4a底基层≥4≥3或4a≥3注:a对一般工程可选择不少于3档备料,对极重、特重交通荷载等级且强度要求较高时,为了保证级配的稳定,宜选择不少于4档备料。
3.8.2 公称最大粒径为19mm,26.5mm和31.5mm的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石和砾石的备料规格宜符合表3.8.2的规定3.4 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1 一般规定4.1.1 混合料组成设计应按设计要求,选择技术经济合理的混合料类型和配合比4.1.2 应根据公路等级、交通荷载等级、结构形式、材料类型等因素确定材料技术要求4.1.3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组成设计应包括原材料检验、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和施工参数确定四部分确定技术标准当地材料特点确定稳定材料级配优化确定结合料剂量确定合理含水率结合料检验被稳定材料检验其他材料检验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原材料检验施工参数确定确定最大干密度3.4 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1.5 目标配合比设计应包括下列技术内容:1 选择级配范围2 确定结合料类型及掺配比例3 验证混合料相关的设计及施工技术指标4.1.6 生产配合比设计应包括下列技术内容:1 确定料仓供料比例2 确定水泥稳定材料的容许延迟时间3 确定结合料剂量的标定曲线4 确定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3.4 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1.7 施工参数确定应包括下列技术内容:1 确定施工中结合料的剂量。
2 确定施工合理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3 验证混合料强度技术指标4.1.8 确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最大干密度指标时宜采用重型击实方法,也可采用振动压实方法3.4 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2 强度要求4.2.3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验证所用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与90d或180d龄期弯拉强度的关系4.2.4 水泥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应符合表4.2.4的规定表4.2.4 水泥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结构层公路等级极重、特重交通重交通中、轻交通基层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5.0~7.04.0~6.03.0~5.0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4.0~6.03.0~5.02.0~4.0底基层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3.0~5.02.5~4.52.0~4.0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2.5~4.52.0~4.01.0~3.03.4 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2 强度要求4.2.5碾压贫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1 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应不低于7MPa,且宜不高于10MPa2 水泥剂量宜不大于13%3 需要提高材料强度时,应优化混合料级配,并验证混合料收缩性能、弯拉强度和模量等指标正确认识“强度”的概念ß强度的高低不能反映混合料的所有性能的好坏。
半刚性材料设计绝不仅仅是强度设计ßR7是施工施工质量过程化控制的一个必要环节,但也不能替代其它质量评定 新旧基层材料强度对比表(水泥稳定材料)(MPa) 交通等级特重交通重交通中交通轻交通原基层规范3~5(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现行设计规范3.5~4.53~42.5~3.5此次修订基层规范5~74~63~5强度的均值、变异系数和代表值强度的均值、变异系数和代表值p半刚性材料强度标准无上限p控制强度代表值,不仅控制强度的平均水平,更是控制施工的均匀性平均值平均值(MPa)(MPa)变异系数变异系数代表值代表值(MPa)(MPa)5.45 5.45 5%5%5.00 5.00 6.00 6.00 10%10%5.01 5.01 6.656.6515%15%5.01 5.01 7.457.4520%20%5.00 5.00 基层强度对层间结合的影响基层强度对层间结合的影响水泥剂量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g/cm3)样本量强度平均值(MPa)标准差变异系数代表值(MPa)2%4.92.44891.860.2010.5%1.544%5.052.46294.330.347.9%3.766%5.052.47597.330.395.3%6.708%5.252.485910.420.575.5%9.49抗压强度与弯拉强度的关系抗压强度与弯拉强度的关系3.4 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3 强度试验及计算4.3.1 强度试验时,应按现场压实度标准采用静压法成型试件。
4.3.2 强度试验试件的径高比应为1:1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材料的试件直径应为100mm,无机结合料稳定中、粗粒材料的试件直径应为150mm材料类型变异系数要求<10%10%~15% 15%~20%细粒材料a69—中粒材料b6913粗粒材料c—913注:a公称最大粒径小于16mm的材料;b公称最大粒径不小于16mm,且小于26.5mm的材料;c公称最大粒径不小于26.5mm的材料 3.4 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4 无机结合料的计算和比例4.4.1 水泥稳定材料的水泥剂量应以水泥质量占全部干燥被稳定材料质量的百分率表示4.4.2 石灰稳定材料的石灰剂量应以石灰质量占全部干燥被稳定材料质量的百分率表示4.4.3 石灰工业废渣混合料应采用质量配合比计算,以石灰:工业废渣:被稳定材料的质量比表示3.4 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5 混合料推荐级配及技术要求筛孔(mm)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底基层或二级公路的基层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底基层二级以下公路的基层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底基层C-A-1C-A-2C-A-3C-A-453——10010037.510010090~100—31.590~100———26.5——66~100—1967~90—54~100—9.545~68—39~100—4.7529~5050~10028~8450~1002.3618~38—20~70—1.18——14~57—0.68~2217~1008~4717~1000.0750~70~300~300~50表4.5.2 水泥稳定材料的推荐级配范围(%) 3.4 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筛孔(mm)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C-B-1C-B-2C-B-3C-C-1C-C-2C-C-337.5———100——31.5——100100~90100—26.5100——94~81100~901001986~8210068~8683~6787~73100~901679~7393~88—78~6182~6592~7913.272~6586~76—73~5475~5883~679.562~5372~5938~5864~4566~4771~524.7545~3545~3522~3250~3050~3050~302.3631~2231~2216~2836~1936~1936~191.1822~1322~13—26~1226~1226~120.615~815~88~1519~819~819~80.310~510~5—14~514~514~50.157~37~3—10~310~310~30.0755~25~20~37~27~27~2表4.5.4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的推荐级配范围(%) 矿料级配矿料级配骨架嵌挤密实骨架嵌挤密实标准结构标准结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级配分析孔径31.5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骨架密实10068~8638~5822~3216~288~150~3悬浮密实10090~10060~8029~4915~326~200~5SMA-2010090~10065~8545~6520~3215~2414~2212~1810~159~148~12原规范10090 ~10072~8947~6729~4917~358~220~7新规范推荐10089~8284~7378~6567~5345~3531~1922~1115~610~37~25~0不存在严格工程意义上的骨架密实结构碎石含量一般不宜多于65%,控制在60%~65%之间严格控制各档级配。
六种水泥稳定碎石的级配性能比较级配31.5199.54.752.360.60.075U100.0%96.6%72.6%49.6%33.7%19.5%4.7%V100.0%94.4%67.6%44.8%30.1%17.4%4.2%W100.0%92.3%62.7%40.0%26.5%15.3%3.7%X100.0%90.2%57.7%35.2%22.8%13.2%3.2%Y100.0%88.0%52.7%30.3%19.2%11.1%2.6%Z100.0%85.9%47.7%25.5%15.5%9.0%2.1%无侧限抗压强度比较无侧限抗压强度比较 龄期级配UVWXYZ7天平均值(MPa)4.184.274.834.423.793.17Cv6.70%4.34%7.61%8.51%8.41%5.96%95%保证率(MPa)3.723.974.223.83.272.8690天平均值(MPa)8.769.278.927.866.955.98Cv4.81%3.66%6.47%5.70%6.81%7.91%95%保证率(MPa)8.068.717.977.126.185.2ß当粗集料含量在60%~55%之间具有最佳的抗压强度。
ß当粗集料含量在60%~65%之间具有最佳的抗弯拉强度 级配UVWXYZ平均值0.450.480.590.570.510.45Cv5.98%6.45%8.27%7.85%8.42%10.44%代表值(95%)0.410.430.510.500.440.37抗弯拉强度(龄期抗弯拉强度(龄期7 7天)天) 抗压回弹模量(龄期抗压回弹模量(龄期9090天)天) 级配静态模量动态模量平均值(MPa)代表值(MPa)Cv平均值(MPa)代表值(MPa)CvU119010387.81%170014399.31%V11499659.73%1651135510.89%W1478116812.77%1897155410.99%X143112457.91%245721996.39%Y131711358.41%1534122412.29%Z1266102411.62%1441118410.86%ß为了达到最佳的模量水平,混合料中的粗集料含量宜为60%~65%6 6种混合料干缩试验的干缩参数汇总种混合料干缩试验的干缩参数汇总 ß针对前5种混合料,通过数据分析表明,混合料的干缩应变与混合料最佳含水量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837。
级配碎石含量干缩应变干缩系数失水率U50%5.84E-041.14E-025.11%V55%4.80E-049.71E-034.94%W60%4.93E-049.63E-035.12%X65%4.30E-041.05E-024.12%Y70%5.00E-041.07E-024.66%Z75%3.81E-048.09E-034.71%当混合料中4.75mm以上的粗集料含量为55%~65%之间时,混合料具有最佳的力学状态其最大干密度较高,最佳含水量较低,同时强度和模量较高3.4 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6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4.6.2 在目标配合比设计中,应选择不少于5个结合料剂量,分别确定各剂量条件下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4.6.3 应根据试验确定的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及压实度要求成型标准试件,验证不同结合料剂量条件下混合料的技术性能,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剂量被稳定材料条件推荐试验剂量(%)有级配的碎石或砾石基层Rd≥5.0MPa 5、6、7、8、9Rd<5.0MPa3、4、5、6、7土、砂、石屑等塑性指数<125、7、9、11、13塑性指数≥128、10、12、14、16有级配的碎石或砾石底基层—3、4、5、6、7土、砂、石屑等塑性指数<124、5、6、7、8塑性指数≥126、8、10、12、14碾压贫混凝土基层—7、8.5、10、11.5、133.4 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6.7 对无机结合料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材料,应根据当地材料特点和技术要求,优化设计混合料级配,确定目标级配曲线和合理的变化范围。
4.6.8 在目标级配曲线优化选择过程中,应选择不少于4条级配曲线,试验级配曲线可按本细则推荐的级配范围和以往工程经验或按附录A的方法构造4.6.9 在配合比设计试验中,应将各档石料筛分成单一粒径的规格逐档配料,并按相关的试验规程操作,保证每组试验的样本量3.4 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6.10 选定目标级配曲线后,应对各档材料进行筛分,确定其平均筛分曲线及相应的变异系数,并按2倍标准差,计算出各档材料筛分级配的波动范围4.6.11 应按下列步骤合成目标级配曲线并进行性能验证: 1 按确定的目标级配,根据各档材料的平均筛分曲线,确定其使用比例,得到混合料的合成级配 2 根据合成级配进行混合料重型击实试验和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验证混合料性能4.6.12 应根据已确定的各档材料使用比例和各档材料级配的波动范围,计算实际生产中混合料的级配波动范围;并应针对这个波动范围的上、下限,验证性能目标级配范围确定某工程水泥稳定碎石共有5档原材料,分别为19~26.5mm、13.2~19mm、9.5~13.2mm、4.75~9.5mm和小于4.75mm的集料通过大量的筛分试验,得到这五档矿料级配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见表4-14)。
19~26.513.2~199.5~13.24.75~9.5小于5粒径均值(%)变异系数(%)均值(%)变异系数(%)均值(%)变异系数(%)均值(%)变异系数(%)均值(%)变异系数(%)31.599.50.651000.001000.001000.001000.0026.595.21.46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914.447.2689.83.8699.80.341000.001000.0013.20.730.4623.327.5977.39.5992.13.031000.009.5——1.949.5317.814.6157.620.071000.004.75——————0.983.3098.71.372.36————————83.48.871.18————————59.08.440.6————————44.08.900.3————————33.012.550.15————————23.319.210.075————————14.730.38按照作为级配波动的上下限,由此得到各档矿料的级配范围以上表中小于4.75mm规格料为例,计算的矿料级配波动的上、下限见表4-15。
粒径(mm)平均值(%)变异系数(%)上限(%)下限(%)4.7598.71.37100(101.4)*95.92.3683.48.8798.268.61.1859.08.4468.949.00.644.08.9051.836.20.333.012.5541.224.70.1523.319.2132.214.30.07514.730.3823.65.8矿料规格(mm)19~26.513.2~199.5~13.24.75~9.5小于4.75比例数1715102038粒径(mm)31.526.519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通过率10099.283.967.851.637.731.722.416.712.58.85.6根据表4-14中的均值,合成各档料的比例,见表4-16,相应的合成级配见表4-17 表4-16 各档矿料的比例表4-17 各档矿料的合成级配(中值)(%) 粒径(mm)31.526.519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上波动线100.099.787.372.457.038.537.326.219.715.712.29.0下波动线99.898.780.563.246.236.526.118.613.79.45.42.2表4-18 级配波动的上下限(%)按照各档料实际的波动范围和按照各档料的级配均值确定的掺配比例,可以计算出合成级配的波动范围,见表4-18。
3.4 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7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生产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4.7.1 根据目标配合比确定的各档材料比例,应对拌和设备进行调试和标定,确定合理的生产参数4.7.2 拌和设备的调试和标定应包括料斗称量精度的标定、结合料剂量的标定和拌和设备加水量的控制等内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绘制不少于5个点的结合料剂量标定曲线 2 按各档材料的比例关系,设定相应的称量装置,调整拌和设备各个料仓的进料速度 3 按设定好的施工参数进行第一阶段试生产,验证生产级配不满足要求时,应进一步调整施工参数 3.4 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7.3 对水泥稳定、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应分别进行不同成型时间条件下的混合料强度试验,绘制相应的延迟时间曲线,并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容许延迟时间4.7.4 应在第一阶段试生产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试验分别按不同结合料剂量和含水率进行混合料试拌,并取样、试验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 通过混合料中实际含水率的测定,确定施工过程中水流量计的设定范围2 通过混合料中实际结合料剂量的测定,确定施工过程中结合料掺加的相关技术参数3 通过击实试验,确定结合料剂量变化、含水率变化对混合料最大干密度的影响。
3.4 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 通过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材料的实际强度水平和拌和工艺的变异水平4.7.5 混合料生产参数的确定应包括结合料剂量、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等指标,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水泥稳定材料,工地实际采用的水泥剂量宜比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多0.5~1.0个百分点采用集中厂拌法施工时宜增加0.5个百分点;采用路拌法施工时宜增加1个百分点2 以配合比设计的结果为依据,综合考虑施工过程的气候条件,对水泥稳定材料,含水率可增加0.5~1.5个百分点;对其他稳定材料,可增加1~2个百分点 3 最大干密度应以最终合成级配击实试验的结果为标准 3.5 混合料生产、摊铺及碾压——讲解材料类型公路等级结构层位拌和工艺摊铺工艺推荐可选择推荐可选择无机结合料稳定中、粗粒材料二级及二级以上基层集中厂拌—摊铺机摊铺—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材料底基层集中厂拌—摊铺机摊铺推土机摊铺,平地机整平水泥稳定材料二级以下基层和底基层集中厂拌—摊铺机摊铺—其他各种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基层和底基层集中厂拌人工路拌摊铺机摊铺推土机摊铺,平地机整平级配碎石二级及二级以上基层和底基层集中厂拌—摊铺机摊铺—二级以下基层和底基层集中厂拌人工路拌摊铺机摊铺推土机摊铺,平地机整平表5.1.1 施工工艺选择表 3.5 混合料生产、摊铺及碾压——讲解5.1.2 稳定材料层宽11~12m时,每一流水作业段长度以500m为宜;稳定材料层宽大于12m时,作业段宜相应缩短。
宜综合考虑下列因素,合理确定每日施工作业段长度:1 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生产效率和数量;2 施工人员数量及操作熟练程度; 3 施工季节和气候条件;4 水泥的初凝时间和延迟时间;5 减少施工接缝的数量5.1.11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在极重、特重交通荷载等级下,基层和底基层的压实标准可提高1~2个百分点3.5 混合料生产、摊铺及碾压——讲解5.2 混合料集中厂拌与运输5.2.7 无机结合料稳定中、粗粒材料的拌和生产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混合料拌和设备的产量宜大于500t/h 2 拌和设备的料仓数目应与规定的备料档数相匹配,宜较规定的备料档数增加1个 3 各个料仓之间的挡板高度应不小于1m 4 高速公路的基层施工时,每个料斗与料仓下面应安装称量精度达到±0.5%的电子秤3.5 混合料生产、摊铺及碾压——讲解5.2.13 高速公路基层的混合料拌和时,宜采用两次拌和的生产工艺,也可采用间歇式拌和生产工艺,拌和时间应不少于15s5.2.14 在拌和过程中,应实时监测各个料仓的生产计量,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每10min打印各档料仓的使用量。
5.2.20 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水泥稳定材料从装车到运输至现场,时间宜不大于1h,大于2h时应作为废料处置 冷料仓加装电子称冷料仓加装电子称拌合楼冷料仓的电子称计量及规范拌合楼冷料仓的电子称计量及规范第一次拌和第一次拌和第二次拌和第二次拌和水泥稳定碎石的二次拌和工艺水泥稳定碎石的二次拌和工艺3.5 混合料生产、摊铺及碾压——讲解5.4 摊铺机摊铺与碾压5.4.1 混合料摊铺应保证足够的厚度,碾压成型后每层的摊铺厚度宜不小于160mm,最大厚度宜不大于200mm5.4.2 具有足够的摊铺能力和压实功率时,可增加碾压厚度,具体的摊铺厚度应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大厚度的摊铺施工时,应增加相应的拌和能力 5.4.3 应在下承层施工质量检测合格后,开始摊铺上面结构层采用两层连续摊铺时,下层质量出现问题时,上层应同时处理大厚度碾压芯样大厚度碾压芯样3.5 混合料生产、摊铺及碾压——讲解5.4.6 采用两台摊铺机并排摊铺时,两台摊铺机的型号及磨损程度宜相同在施工期间,两台摊铺机的前后间距宜不大于10m,且两个施工段面纵向应有300~400mm的重叠5.4.7 对无法使用机械摊铺的超宽路段,应采用人工同步摊铺、修整,并同时碾压成型。
5.4.8 摊铺机前宜增设橡胶挡板,橡胶挡板底部距下承层距离宜不大于100mm 3.5 混合料生产、摊铺及碾压——讲解5.4.14 应根据施工情况配备足够的碾压设备,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的半幅摊铺时,应配备不少于4台重型压路机2 双向六车道的半幅摊铺时,应配备不少于5台重型压路机5.4.15 应安排专人负责指挥碾压,严禁漏压和产生轮迹5.4.20 碾压成型后的表面应平整、无轮迹3.5 混合料生产、摊铺及碾压——讲解5.4.21 碾压过程中,压路机严禁随意停放,应停放在已碾压完成的路段5.4.24 碾压贫混凝土等强度较高的基层材料成型后可采用预切缝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预切缝的间距宜为8~15m; 2 宜在养生的3~5d内切缝; 3 切缝深度宜为基层厚度的1/2~1/3,切缝宽度约5mm; 4 切缝后应及时清理缝隙,并用热沥青填满重胶轮初压及碾压工艺组合重胶轮初压及碾压工艺组合关于碾压收面问题关于碾压收面问题3.6 3.6 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它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它————讲解讲解6.1 一般规定6.1.1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层碾压完成并经压实度检查合格后,应及时养生。
6.1.2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养生期宜不少于7d,养生期宜延长至上层结构开始施工的前2d6.1.3 养生可采取洒水养生、薄膜覆盖养生、土工布覆盖养生、湿砂养生、草帘覆盖养生、撒铺乳化沥青养生等方式,宜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方式6.1.4 养生期间应封闭交通,除洒水车和小型通勤车辆外严禁其他车辆通行 3.6 3.6 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它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它————讲解讲解6.2.6条文说明采用洒铺乳化沥青方式养生曾在我国不少工程上使用过,但实践表明,这种方法不利于基层与沥青面层的有效结合,特别对于极重、特重交通荷载等级,或沥青面层厚度小于180mm的路面结构因此,其使用条件需要限定 碾压碾压“结束结束”后及时养生后及时养生养生方式的选择养生方式的选择ß洒水养生洒水养生 ß薄膜覆盖养生薄膜覆盖养生 ß湿砂养生湿砂养生 ß土工布覆盖养生土工布覆盖养生 ß草帘覆盖养生草帘覆盖养生 ß洒铺乳化沥青养生洒铺乳化沥青养生基层潮湿对下封层的影响基层潮湿对下封层的影响3.6 3.6 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它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它————讲解讲解6.4 交通管制6.4.1 正式施工前宜建好施工便道。
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无施工便道,不应施工6.4.3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养生7d后,施工需要通行重型货车时,应有专人指挥,按规定的车道行驶,且车速应不大于30km/h6.4.4 级配碎石、级配砾石基层未做透层沥青或铺设封层前,严禁开放交通3.6 3.6 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它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它————讲解讲解6.4 交通管制6.4.5 无法安排施工便道而需要车辆通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保障7~15d的养生期;2 宜在硬路肩或临时停车带的位置划出专门车道,专人指挥车辆通行;3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应适当提高早期强度;4 限定载重车辆的轴载,应不大于13t3.6 3.6 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它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它————讲解讲解6.5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层之间的处理要求6.5.1 在上层结构施工前,应将下层养生用材料彻底清理干净6.5.2 应采用人工、小型清扫车以及洒水冲刷的方式将下层表面的浮浆清理干净下承层局部存在松散现象时,也应彻底清理干净6.5.3 下承层清理后应封闭交通在上层施工前1~2h,宜洒铺水泥或水泥净浆。
6.5.4 可采用上下结构层连续摊铺施工的方式,每层施工应配备独立的摊铺和碾压设备,不得采用一套设备在上下结构层来回施工3.6 3.6 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它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它————讲解讲解6.6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的处理6.6.1 在沥青面层施工前1~2d内,应清理基层顶面6.6.2 应彻底清除基层顶面养生期间的覆盖物6.6.3 应采用人工清扫、小型清扫车、空压机以及洒水冲刷等方式将基层表面的浮浆清理干净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层表面达到无浮尘、无松动状态; 2 清理出小坑槽时,不得用原有基层材料找补; 3 清理出较大范围松散时,应重新评定基层质量,必要时宜返工处理3.6 3.6 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它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它————讲解讲解6.6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的处理6.6.4 在基层表面干燥的状态下,可洒铺透层油透层油宜采用稀释沥青、煤沥青或乳化沥青,沥青洒铺量宜为0.3~0.6kg/m26.6.5 透层油施工后严禁一切车辆通行,直至上层施工6.6.6 下封层或黏层应在透层油挥发、破乳完成后施工,并封闭交通。
清扫基层前后对比清扫前清扫前清扫后清扫后设置热洒铺式防水粘结层设置热洒铺式防水粘结层防水粘结层3.6 3.6 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它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它————讲解讲解6.6.7 对极重、特重交通荷载等级或较薄的沥青面层,基层顶面应采用热洒沥青的方式加强层间结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根据工程情况,热洒沥青可采用普通沥青、改性沥青或橡胶沥青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极重、特重交通荷载等级,或沥青面层厚度小于150mm时,宜选择SBS改性沥青或橡胶沥青;2 普通沥青的洒铺量宜为1.8~2.2 kg/m2,SBS改性沥青宜为2.0~2.4 kg/m2,橡胶沥青宜为2.2~2.6 kg/m2;3.6 3.6 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它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它————讲解讲解4 撒布的碎石宜选择洁净、干燥、单一粒径的石灰岩石料,超粒径含量应不大于10%,粒径范围宜为13.2~19mm;5 碎石撒布前应通过拌和设备加热、除尘、筛分,碎石撒布到路面前的温度应不低于80℃;6 碎石撒布量宜为满铺面积的60%~70%,不得重叠;7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不宜采用同步碎石施工设备,应采用分离式的施工设备。
8 沥青洒铺车的容量宜不少于10t,1台沥青洒铺车应配备2台碎石撒布车 3.7 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讲解8.1 一般规定8.1.1 基层、底基层施工的质量标准与控制应按本章要求执行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施工质量控制还应符合附录B的相关规定8.1.6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在拌和厂内或距离不超过1km的范围内设有功能完备的试验室8.1.7 在施工过程中,应配备有相关试验资质的试验操作人员,每个工地试验室的试验操作人员宜不少于8人,同时应明确每个质量控制环节上的责任人 3.7 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讲解8.3 铺筑试验段8.3.2 试验段应设置在生产路段上,长度宜为200~300m8.3.3 试验段开工前,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提交完整的目标配合比报告和生产配合比报告; 2 正常施工时所配备的施工机械完全进场,且调试完毕; 3 全部施工人员到位 3.7 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讲解8.3 铺筑试验段8.3.4 在试验段施工期间,应及时检测下列技术项目: 1 施工所用原材料的全部技术指标; 2 混合料拌和时的结合料剂量,应不少于4个样本; 3 混合料拌和时的含水率,应不少于4个样本; 4 混合料拌和时的级配,应不少于4个样本; 5 不同松铺系数条件下的实际压实厚度,宜设定2~3个松铺系数; 6 不同碾压工艺下的混合料压实度,宜设定2~3种压实工艺,每种压实工艺的压实度检测样本应不少于4个; 3.7 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讲解 7 混合料压实后的含水率,应不少于6个样本; 8 混合料击实试验,测定干密度和含水率,应不少于3个样本; 9 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成型,样本量应符合要求。
8.3.5 养生7d后,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试验段应及时检测下列技术项目: 1 标准养生试件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 2 水泥稳定材料钻芯取样,评价芯样外观,取芯样本量应不少于9个; 3 对完整芯样切割成标准试件,测定强度; 3.7 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讲解 4 按车道,每10m一点测定弯沉指标,并按附录C计算回弹弯沉值; 5 按车道,每50m一点测定承载比8.3.6 对非整体性材料结构层,试验段铺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承载板试验,按车道,每50m一点 3.7 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讲解8.3.7 试验段铺筑阶段应对下列关键工序、工艺进行评价: 1 拌和设备各档材料的进料比例、速度及精度; 2 结合料的进料比例和精度; 3 含水率的控制精度; 4 松铺系数合理值; 5 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机械的协调和配合; 6 压实机械的选择和组合,压实的顺序、速度和遍数; 7 对人工拌和工艺,应确定合适的拌和设备、方法、深度和遍数; 8 对人工摊铺碾压工艺,应确定适宜的整平和整形机具和方法 3.7 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讲解8.3.8 试验段施工后,应及时总结,总结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试验段检测报告; 2 试验段总体效果评价; 3 施工关键参数的推荐值,包括配合比、含水率、松铺系数、碾压工艺等; 4 确定每一作业段的合适长度。
3.7 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讲解8.4 施工过程检测8.4.1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应包括外形尺寸检查及内在质量检验两部分 8.4.3 施工过程中的内在质量控制应分为原材料质量控制、拌和质量控制、摊铺及碾压质量控制等四部分对集中厂拌、摊铺机摊铺的施工工艺,应按后场与前场划分 3.7 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讲解8.4.7 施工过程的压实度检测,应以每天现场取样的击实结果确定的最大干密度为标准每天取样的击实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击实试验应不少于3次平行试验,且相互之间的最大干密度差值应不大于0.02g/cm3,否则,应重新试验,并取平均值作为当天压实度的检测标准; 2 该数值与设计阶段确定的最大干密度差值大于0.02g/cm3时,应分析原因,及时处理3.7 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讲解8.4.9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应钻取芯样检验其整体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材料的芯样直径宜为100mm,无机结合料稳定中、粗粒材料的芯样直径应为150mm; 2 采用随机取样方式,不得在现场人为挑选位置,否则,评价结果无效; 3 芯样顶面、四周应均匀、致密; 4 芯样的高度应不小于实际摊铺厚度的90%; 5 取不出完整芯样时,应找出实际路段相应的范围,返工处理。
3.7 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讲解8.4.10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应在下列规定的龄期内取芯: 1 用于基层的水泥稳定中、粗粒材料,龄期7d; 2 用于基层的水泥粉煤灰稳定的中、粗粒材料,龄期10~14d; 3 用于底基层的水泥稳定材料、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龄期10~14d; 4 用于基层的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龄期14~20d; 5 用于底基层的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龄期20~28d 完整芯样的评价完整芯样的评价×××√√√√a) 芯样完整,表面致密 b) 芯样完整,表面较多孔洞c) 芯样底部松散 d) 芯样破碎8.4.11 设计强度大于3MPa的水泥稳定材料的完整芯样应切割成标准试件,检测强度,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标准试件的径高比应为1:1; 2 记录实际养生龄期; 3 根据实际施工情况确定试件强度的评价标准; 4 同一批次强度试验的变异系数应不大于15%; 5 样本量宜不少于9个3.7 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讲解8.4.12 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基层、底基层,应在养生7~10d内检测弯沉,不满足要求时,应返工处理。
8.4.13 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7~10d龄期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代表弯沉值宜为:对极重、特重交通荷载等级,应不大于0.15mm;对重交通荷载等级,应不大于0.20mm;对中等交通荷载等级,应不大于0.25mm3.7 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讲解8.4.14 施工过程的混合料质量检测,应在施工现场的摊铺机位置取样,且应分别来自不同的料车 3.8 3.8 附录附录A A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级配设计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级配设计————讲解讲解A.0.1 无机结合料稳定中、粗粒材料、级配碎石和砾石材料的级配宜采用粗集料断级配的方式构成A.0.2 粗集料断级配宜以级配的公称最大粒径及其通过率,4.75mm及其通过率和0.075mm及其通过率为3个控制点A.0.3 粗集料断级配应由从公称最大粒径到4.75mm的粗集料级配曲线和4.75~0.075mm的细集料级配曲线构成 A.0.4 宜采用下列数学模型分别构造粗、细集料级配曲线1 幂函数模型为: ;2 指数函数模型为: ;3 对数函数模型为: 。
式中: ——通过率(%); ——集料粒径(mm); 、 ——回归系数A.0.7 应按照两条级配曲线分别计算各筛孔通过率,完成级配的设计 C-B-1级配是一种25型级配,26.5mm的通过率要求为100%4.75mm的通过率上限为45%,0.075mm的通过率上限为5%则根据幂函数模型建立该级配的上限粗集料级配曲线模型和细集料级配曲线模型, 粗集料级配曲线的方程组 细集料级配曲线的方程组 可以计算出粒径分别为19、16、13.2和9.5mm等的通过率 计算出粒径分别为2.36、1.18、0.6、0.3和0.15mm等的通过率 3.9 3.9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等质量控制关键环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等质量控制关键环节————讲解讲解3.9 3.9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等质量控制关键环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等质量控制关键环节————讲解讲解3.9 3.9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等质量控制关键环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等质量控制关键环节————讲解讲解 3.9 3.9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等质量控制关键环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等质量控制关键环节————讲解讲解 公路工程技术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当前我国公路工程技术的研究日新月异,在规范修订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遗漏和不足,请各方面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批评指正。
4结语结语提问与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