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学案(鲁科版必修2).docx
19页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学案(鲁科版必修2) 第1课时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一、同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比较 .钠、镁、铝失电子能力强弱 实验①中,钠熔成小球,浮于水面,四处游动,有“嘶嘶”的响声,反应后溶液加酚酞变红色该实验说明钠与冷水反应剧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实验②中,加热前,镁条表面附着了少量无色气泡,加热至沸腾后,有较多的无色气泡冒出,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粉红色该实验说明镁与冷水几乎不反应,能与热水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g+2H2o=====△g2↓+H2↑ 实验③和④中的两支试管内都有无色气泡产生,但实验③中试管放出气体的速率较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g+2Hcl===gcl2+H2↑; Al+6Hcl===2Alcl3+3H2↑ 结论:钠、镁、铝置换出水中的氢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Na>g>Al 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oH>g2>Al3 钠、镁、铝的失电子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g>Al .同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 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但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大,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
例1 研究表明,26Al可以衰变为26g,下列比较这两种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正确的是 A.比较这两种元素单质的硬度和熔点 B.在Alcl3和gcl2溶液中分别滴加少量的NaoH溶液 c.将打磨过的镁条和铝片分别与热水作用,并向其中滴入酚酞溶液 D.将空气中放置已久的26Al、26g的单质分别与热水作用 答案 c 解析 通过比较两单质分别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或比较Al3和g2碱性强弱,进而判断g、Al的金属性强弱A项,单质的硬度和熔点与元素金属性强弱无关;B项,Alcl3和gcl2分别与少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Al3和g2沉淀,无法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强弱;D项,在空气中久置,二者表面均附着氧化物,与热水均不反应,无法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强弱 思维启迪——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的判断依据 比较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置换反应越容易发生,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 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一般来说,碱性越强,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 比较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的强弱对主族元素而言,最高价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则对应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弱 比较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一般在水溶液里若Xn++y―→X+y+,则y比X失电子能力强 例2 下列事实不能用于判断金属性强弱的是 A.金属单质间发生的置换反应 B.1ol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多少 c.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D.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 考点 碱金属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题点 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答案 B 解析 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多少,不能作为判断金属性强弱的依据,如1olAl反应失去的电子比1olNa多,但Al的金属性比Na弱 思维启迪 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实质是原子失电子的难易,凡是能直接或间接地比较化学变化中原子失电子的难易,即可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强弱 金属性强弱与失去电子的多少无关,取决于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 单质的物理性质不能作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因素 例3 对Na、g、Al的有关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碱性:NaoHg2+>Al3+ c.单质的还原性:Nag2+>Al3+ 答案 D 解析 Na、g、Al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由于离子半径:Na+>g2+>Al3+,故氧化性:Na+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离子半径:X>y>Z B.单质的氧化性:X>y>Z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y>Z 答案 B 解析 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判断出同周期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从左到右的顺序为Z、y、X,也可以根据最高化合价进行判断,进而再运用元素周期律判断元素及其单质的各项性质。
规律总结 解此类题目须明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再利用元素性质变化规律判断 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单质氧化性增强,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减弱 例5 下列不能说明氯的得电子能力比硫强的事实是 ①Hcl比H2S稳定 ②Hclo氧化性比H2So4强 ③Hclo4酸性比H2So4强 ④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⑤cl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S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⑥cl2与Fe反应生成Fecl3,S与Fe反应生成FeS A.②⑤B.①②c.①②④D.①③⑤ 答案 A 解析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越高,元素非金属性越强,①可以说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越强,②不能说明,③可以说明;cl2能置换出H2S中的S,④可以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不能说明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⑤不可以说明;Fe与cl2、S分别反应生成Fecl3、FeS,说明非金属性cl>S,⑥可以说明只有②⑤不能说明氯的得电子能力比硫强的事实 思维启迪 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实质是元素原子得电子的难易,凡是能直接或间接地比较化学反应中原子得电子的难易,即可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单质或化合物物理性质方面的规律与元素非金属性强弱无关。
②含氧酸的氧化性强弱与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无关 ③根据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时,必须是最高价含氧酸 ④原子在反应中获得电子数目的多少与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无关 ⑤无氧酸的酸性强弱与元素非金属性强弱无必然联系 同周期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递变规律 项目同周期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主要化合价+1→+7,-4→-1 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单质氧化性逐渐增强 还原性逐渐减弱 离子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还原性逐渐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 碱性逐渐减弱 .判断正误 同周期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离子半径依次减小 第3周期非金属元素含氧酸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同周期中,第ⅠA族元素金属性最强,第ⅦA族元素非金属性最强 从Li→F,Na→cl,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呈现从+1→+7价的变化 Na、g、A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碱 已知酸性:盐酸>碳酸>硫酸,则证明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cl>c>Si 根据cl2+2I===I2+2cl,证明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cl>I 答案 × × √ × × × √ .下列能说明非金属性S强于P的是 A.S的颜色比P4的颜色深 B.P4能在常温下自燃,而S不能 c.酸性:H2SH3Po4 答案 D 解析 物理性质不能作为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依据;P4的自燃是其着火点低的缘故,与非金属性无关;H2S不是S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不能作为比较的依据。
.下列叙述中能判断A金属比B金属失电子能力强的是 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 B.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c.1olA从酸中置换出的H2比1olB从酸中置换出的H2多 D.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H2,而B不能 答案 D 解析 A项,只指出A、B两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不能确定两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及其原子半径的大小,不能确定A、B失电子能力的强弱;B项,电子层数少的原子不一定比电子层数多的原子失电子能力弱;c项,原子失电子的多少不能说明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如1olAl比1olNa与足量稀Hcl反应时生成的H2多,但Al不如Na活泼;D项,说明A比B失电子能力强 .下列关于第3周期元素的相关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A.Na、g、Al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其单核离子的氧化性依次增强 B.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对应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c.第3周期Ⅶ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 D.Na、g、Al的氢氧化物的碱性依次减弱 答案 c 解析 Na、g、Al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为1、2、3,其原子的还原性依次减弱,但离子的氧化性依次增强;P、S、cl的最高正价分别为+5、+6、+7,依次升高,由于P、S、cl的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强,其所对应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也依次增强;除稀有气体外,第3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因此这一周期Ⅶ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小;因Na、g、Al的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则它们的氢氧化物的碱性应依次减弱。
.X、y为同一周期的元素,如果X原子半径大于y的原子半径,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X、y均为金属元素,则X的金属性强于 B.若X、y均为金属元素,则X的阳离子的氧化性比y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强 c.若X、y均为非金属元素,则y的气态氢化物比X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D.若X、y均为非金属元素,则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y强于X 答案 B 解析 X、y为同一周期元素,X的原子半径大于y的原子半径,则X的原子序数小于y的原子序数,即y在X的右边依据同周期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知,若X、y均为金属元素,从X到y,金属性逐渐减弱,元素原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其形成的阳离子氧化性增强,A项正确,B项错误;若X、y均为非金属元素,从左到右同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也逐渐增强,c、D项均正确 .下列所述变化规律正确的是 A.Na、g、Al还原性依次增强 B.Hcl、PH3、H2S稳定性依次减弱 c.Al3、g2、NaoH碱性依次减弱 D.S2-、cl-、+、ca2+的离子半径依次减小 答案 D 解析 Na、g、Al还原性依次减弱,A项错误;Hcl、H2S、PH3稳定性依次减弱,B项错误;Al3、g2、NaoH碱性依次增强,c项错误;S2-、cl-、+、ca2+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随原子序数递增离子半径逐渐减小,D项正确。
.A、B、c、D为同一短周期的4种元素,A为该周期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B的氧化物既可溶于强酸溶液又可溶于强碱溶液c、D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与氩原子相同,c点燃时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物可与c的气态氢化物反应得到c的单质,D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气态 A、B、c、D的元素符号分别为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c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___周期________族 A、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大小________,c、D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__________ 答案 Na Al S cl 3 ⅥA NaoH>Al3 H2SAl,取决于其失电子难易程度,不取决于其失电子数目多少 .下列叙述中,通常不能作为判断两种元素得电子能力强弱依据的是 A.其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强弱 B.单质氧化性的强弱 c.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 D.单质熔点的高低 答案 D 解析 熔点属于物理性质,与元素得电子能力无关 .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