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分裂与整合_试论_金色笔记_的主题与结构(1).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豆浆
  • 文档编号:3723712
  • 上传时间:2017-08-1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457.43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分裂与整吕—试论心全它踌道锄的主题与结构刘雪岚(金色笔记) (T h e Go ld e n N o t e bco k )是英国当代小说家多丽丝·莱辛(Do ris L e s in g,19 19年生)的代表作它于19 62年面世,时值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兴起小说因其对女性独立意识及困境的真实描述而成为女权主义的必读书,与西蒙·德·波伏瓦的《第二性》和贝蒂·弗里丹的(女性奥秘》齐名然而莱辛却不喜欢“女权”这顶桂冠,她一再表示《金色笔记》既不是“妇女解放的号角”,也不是两性战争的有力武器’,她认为评论家们常常误读了她的作品,或忽略了她要表达的主题在19 71年再版的(金色笔记)的序言里,她说:“这个关于‘崩溃’的主题就是说当人们精神崩溃时,也是一个自我医治,一个内在自我释放矛盾,消除分裂的过程……但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中心主题的确, (金色笔记》所揭示的深刻主题远远超出了妇女解放的范畴笼统地讲,它探讨的是个人、集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在分崩离析的社会如何保持精神的健全与人格的完整,如何理解个人本质与生存意义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关于一个名叫安娜的女作家如何克服写作. 15 6 .障碍、战胜精神崩溃,从心理分裂走向心灵整合的故事。

      诚如莱辛本人所说,关于疯癫或精神分裂的论述在西方社会已不新鲜远自古希腊以来的众多哲人、艺术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德莱顿等)都曾以不同方式论及过疯癫之类的精神现象,而有些作家本人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意大利诗人塔索,法国作家卢梭等) ,像柏拉图等人则把“迷狂”与创作天才几近等同起来的叔本华也曾说:“我经常参观疯人院,曾发现个别患者具有无可置疑的特殊察赋,而且他们的天才又是经他们的疯癫清晰地透露出来的弗洛伊德也以《作家与白日梦》为题论述过精神病症与创作才能的关系二战以后,西方社会几乎是“面目全非”无论是用“荒原”(T . S .艾略特)或“动物园”(阿尔比) ,还是“空心人”(T . S .艾略特)或“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 ,都不足以概括社会所经历的巨大冲击与震荡,一切都分崩离析,一切都土崩瓦解,出现了一个荒芜而又悲凉的精神荒原精神分裂似乎成了全体西方人的时代病福柯、德鲁兹和鲍得里雅等都纷纷著书立说,或追本溯源、引经据典,或不囿旁见,发表一些惊世骇瘩的言论,因此精神尸分裂(或称癫狂)不由分说地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社会文化主题他们从哲学、宗教、历史、心理学、文学诸多层面入手,深刻剖析引发精神分裂的诸多诱因,犀利的笔锋直接指向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瘤疾。

      而对莱辛影响最大的则是罗·戴·莱恩这位英国精神病学家,因60年代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而名噪一时在其主要著作(分裂的自我) (1960 )及(经验的策略) ( 1967 )等书中,莱恩对精神分裂进行了社会学层面的重新界定,认为人自身生存的不安全感促成防御反应,使自我分裂成几个分离的部分,从而出现精神分裂症状但莱恩认为这种貌似疯狂的精神症状实则是自我力求保持统一与完整的结果,并进而推论疯狂是人的精神的自我医治,是走向人格完整的必要过程这与当时流行的以生物学或化学理论来解释精神病的观点截然相背弗洛伊德说,文明就是压制人的天性莱恩进而论述说,“我们的文明不仅压制本能,压制性冲动,它压制任何形式的超凡脱俗在这些单向度的人中,若有人坚持采取其它向度,坚持不被否定或忘却,毫不奇怪,他将或者被其他人毁掉,或者背弃自己的追求”»,而精神分裂就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难以调和的产物精神分裂患者不再感受到自己的整一性,而是化做多个分裂的自我,他与现实的关系不再是具体而实在的关系他不能区别过去与现在,缺席与在场,观念与现实,而常常将前者误作后者或将二者相揉合,创造出一种虚幻的“存在”,一种同现,实毫无关联的虚构独立的“现实”,常常外化为偏执或妄想症。

      金色笔记》中的安娜在梦中就曾将自我分裂幻化成恶毒的白须老人,貌似矮人的老妇人,甚至化做老虎和鳄鱼在莱恩理论的影响下,莱辛认为精神分裂患者是某种意义上的幻想家、预言家,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愿墨守成规,而是要打破制度的约束;而且人人都有获得精神分裂感受的潜能¼精神分裂,这种人的意志对理智的拒绝,其实是一种自救的手段叔本华就说:“如果现在有这样一种优苦,这样一种痛楚的认识或记忆是如此地折磨人,以致于根本无法忍受,而这个体就要被击垮了,那么被威胁至此的本性就会求助于疯瘫作为最后的救命器具安娜走的正是这样的一条自救的道路而尤为可贵的是,莱辛不仅深刻地表现了分裂与整合的思想主题,在小说的结构布局上也精心设计,先以四本分裂的日记出现,最后合为一本完整的《金色笔记》,使《金色笔记》在主题结构的完美中地完成了她关于“分裂与整合”的创作意图督(金色笔记)的故事发生在50年代末的伦敦女作家安娜·伍尔夫与好友莫莉均为离异后独立抚育子女的职业女性安娜在男友迈克尔离她而去后,感情大受挫伤政治理想的破灭以及对自己写作意图的质疑更使她焦虑不安,精神接近崩溃边缘于是她又求助心理医生,帮助分析梦境,但收效甚微就在她疯狂混乱,写作难以为继时,她家里住进了新房客—来自美国的流亡作家索尔·格林。

      从两人相似的经历及相仿的精神状态中,他们彼此看到了自己分裂的自我的投射于是在既相恋又憎恶,既吸引又对峙,既折磨又依存的痛苦磨合之中,他们共同经历了从分裂、崩溃到整合的心理过程,获得了精神再生,这段经历产生了安娜最后一本日记—《金色笔记》女主人公安娜热情而敏感,善良而多情,独立而有思想,是典型的知识女性的代表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妇女处在男权社会中的种种困惑与矛盾冲突,她所经历的政治信仰,文学创作及爱情生活上的种种矛盾,就是个人与社会矛盾关系的具体表现,她从心理崩溃走向人格完整的过程也是战后一代人的心灵体验就像安娜在《金色笔记》开篇就15 7 .一语道破的那样:“一切都在崩演整部(金色笔记》其实就是这句告白的全面演示小说围绕着“崩溃”这个中心在各种矛盾的冲突对峙、抗衡转化、此消彼长中向前发展小说中的安娜,也同莱辛一样,首先遇到了政治信仰危机,这对她精神状态的稳定起了釜底抽薪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曾给她的生活带来意义的“世界性道德体系”在她的思想中也崩演了她对莫莉的儿子汤米说:“社会主义不再是一种道德力量,共产主义也宛如恶梦一场,我不会再鼓动革命……因为我们都知道革命阵营发生了什么—这五年我们在内部相互厮杀。

      第263页)苏联入侵匈牙利及苏共内部的大清洗,安娜在非洲及英国共产党组织中的种种经历都为她的信仰蒙上了层层阴影其实更确切地说,安娜的恐惧来自西方共产党对于当代生活中种种邪恶力量的无能为力,而这意味着她将无所依托地独自面对疯狂与邪恶的挑战所以她对心理医生说:“从我记事起,仿佛世界上真正发生过的事就只有死亡和毁灭我觉得它比生存更强大在那最后一本蓝色笔记中,她意识到原则的最高体现就是战争:“昨晚,我明白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相就是战争,一步步逼近的战争第591页)而道德的沦丧,信仰的失落,势必导致安娜的写作困境,她的艺术创作观就是来自她的社会主义信仰她认为艺术就是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小说就是要作用于分裂的社会,分裂的意识就是要通过真实报道的形式让人们相互了解,从而寻求一种人格的完整她祟尚的小说就应是“具有强大的思想及道德力量,以致能创造秩序,创造一种新的世界观第61页)然而她自己却因信仰危机而无法写作,因为“世界是如此混乱,艺术变得毫不相关”第47页)尽管她的心理医生把她的写作障碍解释成个人的心理问题,她却坚持认为那是社会性的她对索尔说,每当她提笔创作,就仿佛看. 158 .到世界各地为自由而战的人们在反对,责问她:“你为什么不扔掉那浪费时间的涂抹,为我们做些实事?”而坐下涂涂写写似乎就意味着接受失败,承认作家无能及艺术对社会无关痛痒。

      其实不止文学创作显得屏弱苍白,连语言本身也失去了表指功能安娜深深意识到“语言的稀薄与人生的厚重”语言与现实两相分离,无法描绘一个分崩离析的世界,结果导致的就是一种生存的焦虑,写作的心理障碍安娜在读自己的日记时,“发现一片空白我越来越感到痛苦的眩晕文学毫无意义那些文字毫无意义当我思考的时候,它们也不再能表达经验,只是变成一连串意义的声音,就像催眠曲……我写下的文字毫无意义”(第476页)文字不再能表达思想,描绘现实,它们“纷纷从纸上脱落、溜走,就仿佛脱离了原来的意义”,为语言的眩晕所困扰的安娜,于是想彻底放弃语言,因为“真正的体验是无法描述的……也许一排星号,像传统的小说一样,倒更真实,或者另外什么符号,一个圆形或正方形反正任何东西都行,只要不是文字”第6 3页)对语言的焦虑又导致安娜对文学表现形式的关注她是如此严格地区分“真实”与“虚构”,以致总把小说看作是伪造的真实,于是便陷入了这样的困境:一方面要捕捉现实,真实地表现生活,另一方面又怀疑文学创作的真实性;一方面认为真实反映生活的纪实小说枯燥无味,另一方面又鄙薄虚构的文学作品,如她自己的畅销小说(战争前沿》她把自己的小说看作是一种“可耻的、虚假的感伤怀旧”(第63页)。

      她为自己写出这样的作品“深感羞愧”,因为“小说引发的那种情感是可怕的,病态的是一种对战争的怀念,对放纵、对丛林,对态意纵情的渴望”,而这种’‘虚假的伤感怀旧情绪”是“使战争延续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第64页)这样安娜只能挣扎在创作的两难境地,终因“写作心理障碍”而可难以写下去,她的笔记最后成了报纸剪贴与一个个故事情节梗概的大杂烩安娜在政治信仰及文学创作上的举步维艰,无疑也为她感情上的一再受挫雪上加霜尽管这些生活在50年代中期的知识女性已有相当的独立意识,并且还自诩为“自由女性”或“全新的新型妇女”(第4页) ,但要想完全挣脱传统的男权樊篱又是何等艰难就像安娜所说:“他们仍然通过与男人的关系来看我们,即使最好的男人也是这样看第4页)而且女性在迈向自由之路上的最大障碍正是来自女性心理上对男人依附尽管安娜是一个独立千练的女作家,细致体贴的好母亲,善解人意的好朋友,但这一切仍弥补不了她对男性的依恋及对纯真爱情的渴望她可以敏锐地觉察到某些男人的虚妄与鄙俗,丑恶与冷酷,却依然受惑于那种单纯的男女性爱,以致屡屡受伤,终于在悲观绝望之中自厌自弃,不能自己她不禁自问:“这个屏弱恐惧的安娜是何时出现的呢?她知道,就是在迈克尔离去之后。

      第4 07页)在与迈克尔的相爱中,安娜经历了盲目依附,困惑迷乱,以及自我分裂的过程她是迈克尔的情妇,珍妮特的妈妈,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职业作家但迈克尔既不喜欢她的母亲角色,也不喜欢那个“评判的、有思想的安娜”,使得安娜不得不在作家、母亲与情妇的三重角色中苦苦挣扎渐渐地她放弃了个人的意志,不再敏思善行,最后,个人的独立完全丧失当迈克尔终于弃她而去,重回妻子的怀抱,并视这段经历为逢场作戏时,安娜变得神思恍惚,近乎疯狂然而更可悲的是,她仍无法自拔地陷入了对迈克尔的思念与苦苦等候之中她常常一个人独守窗前,盼着能看到迈克尔归来的身影在与其他男人的交往中,她无一例外地将他们与迈克尔相比,总是发现无爱的男女关系不能为她带来丝毫的安慰与快乐焦虑、迷惘、困顿、混乱且又经历着信仰、事业、感情多重打击的安娜,开始出现幻觉、夜夜噩梦相扰她几乎分不清现实与虚幻;她在屋子的墙上贴满了表明日期与新闻的报纸摘要;她见到女儿时与独处时判若两人,并时时有自杀的冲动涌上心头她求助于心理医生也于事无补这时,美国流亡作家索尔·格林出现了索尔也是个身心俱病的人,他逃避一切责任,没有时间观念,甚至记不清自己的年龄他是一个具有多种分裂人格的自恋狂。

      然而正是从他身上,安娜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正是与他在既爱又恨,既憎又怜的感情纠扯之中,安娜恍然看清了自己的困境,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世界本不是理性、有序的;绝望与疯狂无处不在,荒诞与迷惘无所不包但是疯狂是个蚕茧,它是自我蜕变重生的必要条件,是走向人格完整的必由之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