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章.ppt
80页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要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历史观 人们对于所处的环境及其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它最基本的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即谁决定谁的问题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最根本的),此外还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 (1)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脉、河流和动植物等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2)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不决定社会性质和面貌 ②不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和更替 思考: 如何看待“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口因素 (1)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以及变化规律等多种因素 (2)全球人口增长状况 1830年:10亿 1930年:20亿 1960年:30亿 1975年:40亿 1987年:50亿 1999年:60亿 预计2050年:93亿,,,生产方式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①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 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③ 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④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有制约作用社会意识 即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科学、哲学等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心史观: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为前提,把人们的思想动机、卓越人物的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从而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为前提,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根本对立: ①对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根本不同 ②对历史创造者的认识根本不同 ③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本不同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至多只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考虑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作用得,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③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破解了“历史之谜”。
思考: 试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5,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2)生产力有形的、实体性要素(硬件)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3)生产力的无形的非实体性要素 (软件) 科学技术以及科学管理,,,思考: 1、科学理论水平高低是衡量生产力水平高低的客观尺度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① 广义的生产关系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② 狭义的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③两种基本类型 A、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B、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关系: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变革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马克思,,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原始工具,青铜器,铁器,大机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A、从内容看,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B、从过程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对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思考: 1、试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试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阐述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思考: 社会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生、性质、发展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通过服务实现 服务对象-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排斥异己 服务方式-干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 服务效果-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矛盾运动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由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循环往复发展的过程。
现实意义: 在当代中国,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思考: 1、上层建筑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就会推动社会进步 2、试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结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方式,作用,反作用,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生产力,作用,反作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统一性 社会历史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低,高,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多样性 每个国家或民族有其各自的发展历程: 同一时代有若干类型社会存在并存; 同一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和民族具体表现形式和特色不同; 历史发展的跳跃、倒退和过渡形态。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社会形态更替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规定并反映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和最高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决定了我们在观察和处理社会问题时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衡量社会进步、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如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中也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摆在首位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思考: 试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阐述邓 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社会基本矛盾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根本,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思考: 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并说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的产生 阶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同时又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阶级的实质 一些大的社会集团,由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因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①质:推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更替 ②量:在同一社会形态中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