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新型居住区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途径探研———以宁夏沿黄城市带为例.doc
3页回族新型居住区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途径探研 以宁夏沿黄城市带为例宁夏社会主义学院 2012-08-29 09:11:05作者:李晓玲 马潇源 来源:文字大小:[大][中][小]【摘 要】本文通过对宁夏沿黄城市带回族新型居住区社会经济与文化 发展途径现状的调研,总结并评价目前已经形成的三种回族居住区模式 提出应以尊重回族传统文化、宗教习俗及生活习惯为前提,通过“规划先 行、政策集成、部门联合、产业配套”的发展思路,并探索实现回族新型 居住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及文化途径关键词】沿黄城市带回族新型居住区途径一、建设宁夏沿黄城市带回族新型居住区的基本概念和必要性1 .宁夏沿黄城市带宁夏沿黄城市带,以黄河为纽带,以引黄灌区为依托,范围包括 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4个地级市,青铜峡市、灵武市、中宁县、 永宁县、贺兰县、平罗县6个县市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含太阳山开发 区),区域国土面积2. 8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3. 2%)① 2010年“六普”③数据显示:沿黄地区总人口 507万(占金区总人口的 81%),其中回族165万人,宁夏共有220万回族,其中165万居住在沿 黄城市带,占宁夏回族人口的75%②。
2.宁夏沿黄城市带回族新型居住区的基本概念宁夏沿黄城市带回族新型居住区是考虑宁夏沿黄城市带区域的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土地的生态价值以及I口I族的生产方 式、生活习俗,将地域文化要素、生态适宜、产业带动、安全防灾、节约 集约用地、使用绿色建材条件等作为回族居住区的必要条件来满足,构建 满足回族居民生活、行为特征模式,符合回族新型居住区未来发展模式, 具有有机增长特性的回族新型居住区在本课题研究中的回族新型居住 区,是特指沿黄城市带区域内的村镇回族新型居住区,而城市中发展速度 较快,城市化水平较高,回汉混居程度也高,故不在此次课题研究范围之 内3.建设回族新型居住区的必要性近10年来,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城乡统筹和城乡一 体化进程的加快,宁夏沿黄城市带规划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在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量的村庄整合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村,大批新建、 改建居住区应运而生;同时又恰逢2010年的“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 5年内35万生态移民要从宁夏中南部迁移到沿黄城市带集中居住,这其 中回族居住区占到49%④对于分布在宁夏沿黄城市带的众多回族居住 区,一方面,急速发展的居住区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空间资源不能合理 有效地利用。
另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如何保留回族人民传统特色,如何 延续回族历史文化特色,如何规划建设回族新型居住区,使其既成为回族 历史文化的载体、文脉的延续,乂能吸收采用现今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 真正满足回族群众的生活居住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模式来指导、引 导数量众多的I口I族新型居住区进行有序的、健康的规划建设,正是本课题 研究需要探寻的重要问题二、宁夏回族新型居住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方面的现状根据2010-2011年对宁夏沿黄城市带已经形成的回族居住区实 地调研和访谈,梳理总结出回族居住区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现状特征1.三种回族新型居住区的形式及存在现状目前,在宁夏沿黄城市带主要有三种形式的回族居住区,分别为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旨的I口I族居住区;对传统居住区进行改造后 的回族居住区;以生态移民为主的回族居住区首先,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旨的回族居住区的代表是石嘴 山市平罗县园艺镇惠民新村,该村是惠农区委、政府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妥善安置好“沿黄城市带一 平罗段”滨河新区建设中拆迁、失地农民的一项“民生工程” o也是宁夏 沿黄城市带上的回族居住区建设的示范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代表。
充分体现了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和内涵第二,对传统居住区进行改造的回族 居住区的代表是吴忠市东塔寺乡穆民新村该村巳有20多年的历史,共 居住68户320人,均系回族,仅德高望重的哈吉就有30余人经过 对传统居住区新农村的改造,宽阔笔直的村道贯穿南北,分布在道路两侧 的民宅,形成具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穹顶配以绿色琉璃瓦装饰的门楼,村容 整洁、特色鲜明,除在村南和村北分别配建满足不同教派穆斯林的礼拜需 求的清真寺外,还建设了回族文化展厅以及发展家庭式回乡风情体验接待 户,使得回族居民在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也能够利用民族特色优势发 展相关产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此外,宁夏“十二五”期间将实施35 万生态移民攻坚工程,共涉及宁夏9个县(区)91个乡镇684个行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