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快读快解应用集锦.doc
11页公考快读快解应用集锦:条件不确定假设是关键 公务员演绎推理(逻辑判断)测试中,智力测验试题屡见不鲜面对试题,若不能确定题干条件的真、假时,“假设”是重要方法请看试题: 试题1.甲说乙说谎,乙说丙说谎,丙说甲和乙都说谎,以下正确的说法是() A. 甲和乙诚实,丙是说谎者 B. 甲和丙说谎,乙是诚实者 C. 乙和丙说谎,甲是诚实者 D. 乙和丙诚实,甲是说谎者 题干给出的三个条件没有一个是确切的,要运用假设辅助解答假设的思路是:假设某个条件为“真”的推演无矛盾,即假设成立,那么这个“假设真”就是确定的真条件或答案了若“假设真”的推演出现矛盾,就可断定这个条件是“假”的,“条件假”也是确定的条件或答案我们运用假设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 (1)根据题干三个条件,假设甲诚实,那么乙就是说谎者;乙是说谎者,则丙诚实;若丙诚实,则甲和乙都是说谎者,这个推演结果与我们的初始假设“甲诚实”不一致(矛盾),于是可定论:甲不诚实 (2)从定论“甲不诚实”,可推知乙诚实;从乙诚实,推知丙说谎;从丙说谎,推出甲和乙不都说谎(乙诚实),推演结果成立,结论是:甲和丙说谎,乙诚实答案为B 解析上述类型试题,关键把握三点: 第一,题干中没有确定的条件,这是运用假设对策的直观特征。
[提示]凡属“如果A,那么B”类的假言条件和“A不是B”类的否定条件,都是没确定的条件 第二,倘若假设为“真”不成立,则果断断定其必“假”,这是假设的要点 第三,对“‘真’不成立”要严格定义,即:有证据证明“真”一定是不可能的 素朴思维中,在假设“真”不成立(矛盾)的结果面前,也不敢断定其为假,往往会影响推理连贯性 还有些条件不确定的试题,对题干条件或对备选项运用假设法,都可快速得到答案如: 试题2.(山东2008-88)已知:①只要甲被录取,乙就不被录取;②只要乙不被录取,甲就被录取;③甲被录取已知这三个判断只有一个真,两个假 由此推出() A. 甲、乙都被录取 B. 甲、乙都未被录取 C. 甲被录取,乙未被录取 D. 甲未被录取,乙被录取 [解析] 第一种方法:对题干条件做“假设”分析 (1)题中提示:三个判断一真两假分析①②两个判断都是要么录取甲而不录取乙;要么录取乙而不录取甲,究竟录取谁却不能确定但两者语义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真或假”也必然相同假设两者“同真”则不合题义(题:只有一真),即可推知①②两判断都假 (2)剩余的判断③“甲被录取”就是真的。
(3)根据“甲被录取”真,又知道①②都假,可推出:乙也被录取正确答案为A 第二种方法:对选项做假设分析 (1)假设选项A“甲、乙都被录取”是正确答案,则③“甲被录取”就真而①、②都说“只能录取一个”皆假A项刚好符合“一真两假”的题义假设成立,正确答案A 在应试实战中,通过假设确定选项A已经符合“一真两假”,就果断选择A,若再分别验证其他选项,则不仅影响解题效率,也没有意义如果验证,情况如下: (2)假设B“甲、乙都未被录取”正确,就构成三个判断都是假的 首先推出③“甲被录取”为假;再推出②“只要乙不被录取,甲就被录取”也假;同理,最后根据“甲没被录取”从②逆否推出“乙被录取”还是假 B项与题干相悖 (3)假设C项正确,则三个判断都是真的,C也不行4)假设D项正确,则①②都真D也不行 有些题,题干条件有些啰嗦或干扰,需要对题干条件整理后再假设,如: 试题3.一位哲学家到陌生城市的智慧酒店住宿在一个十字路口,没有路标,但在可去的路上有三个路牌他知道去酒店的路和路牌上的真话都是唯一的 ①向东的路牌上写:此路可通智慧酒店 ②向南的路牌上写:此路不通智慧酒店 ③向北的路牌上写:那两个牌子的话都真。
哲学家径直走到智慧酒店,他走的路是() A. 向东的路 B. 向南的路 C. 向北的路 D. 向西的路 [解析] (1)题中条件:去酒店的路和路牌上的真话都是唯一的 条件③向北的路牌上写:那两个牌子的话都真 既然题干申明“真话是唯一的”,条件③的向北路牌又说“两个真”,因此,向北路牌是假的,剩余东、南两路牌就是一真一假!经过整理,复杂情况简化了 (2)因为“东、南”路牌的真假不能确定,所以,需要运用假设 (3)假设“东路牌”(通酒店)为真,那么“东路”就通酒店;而南路牌(不通酒店)为假,则也通酒店两路都通酒店与题矛盾,“东路牌”为真不成立了,即“东路牌”假、南路牌真! (4)从断定“东路牌(通酒店)假”推演:则“东路”不通酒店,再从“南路牌(不通酒店)真”推演,则南路也不通酒店结论:排除“东和南”,只有“向北的路”通酒店(只有可去的路上有路牌,不考虑向西的路) 假设方法在解析其他类型的测试中,应用亦非常广泛全国各地试题变化灵活备考可参考本书稍后介绍的多种试题类型和习题 [付老师点拨]快读:题中条件不明,不必再读多遍; 快解:设真不成则假,设真成立立断(当机立断是结论甚至就是答案)。
条件能确定相关做推演 智力测验试题中,当题干给出某个确定条件时,要把这个既定条件做为解题的开端,搜索与其相关的条件切入推演然后,把推演的结果再作为确定条件,继续寻找相关条件再推,丝丝入扣,直至水落石出这样的方法称作“关联推演法”请看试题: 试题4.某宿舍有甲、乙、丙三人,一个出生在北京市,一个出生在上海市,一个出生在广州市,他们所学的专业,一个是金融,一个是管理,一个是外语已知: ①乙不是学外语的 ②乙不出生在广州市 ③丙不出生在北京市 ④学习金融的不出生在上海市 ⑤学习外语的出生在北京市 根据上述条件,可推出甲所学的专业是() A. 金融 B. 管理 C. 外语 D. 推不出 [解析] (1)问:甲所学专业?题干中确定的条件只有:⑤学习外语的出生在北京市; (2)与条件⑤相关的词项是:外语、北京 (3)条件中涉及“外语”和“北京”的是①和③ (4)根据条件①知道“乙不学外语”,根据条件③“丙不出生在北京市”推知丙也不学外语既然乙、丙都不学外语,于是推出:甲学外语 [提示]确定条件是指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条件 如: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北京人是翻译。
凡属假言命题或否定命题,都不是确定条件 如:若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则北京人是翻译; 上海人不是医生 试题5.张、王、赵三人在一个部门工作,其中一人是局长、一人是书记,还有一人是工程师已知:王、赵的个头比工程师高,书记的个头比王矮,张和书记不一样高由此可见() A. 张是局长,王是工程师,赵是书记 B. 张是工程师,王是局长,赵是书记 C. 张是局长,王是书记,赵是工程师 D. 张是书记,王是局长,赵是工程师 [解析] (1)从确定条件“王、赵的个头比工程师高”,推出工程师:-王,-赵=张; (2)对照选项,只有B正确 试题6.(江苏2006A类-60)某商务公司中,晓华、光子和龙生担任着经理、副董事长和会计的职务(但不一定是上述顺序):已知副董事长是个独生子,钱挣得最少;龙生与光子的姐姐结了婚,钱挣得比经理多由此可见() A. 晓华是经理,光子是副董事长 B. 光子是经理,龙生是副董事长 C. 龙生是会计,晓华是经理 D. 晓华是副董事长,龙生是会计 [解析] (1)题中能确定的条件是:副董事长是独生子,钱挣得最少; (2)与“独生子”或“挣钱”相关的条件是:光子有姐姐、龙生钱不最少,即推知光子和龙生都不是副董事长,那么副董事长就是剩下的“晓华”。
(3)对照选项:只有D项符合推断 [提示]每推演出一个确定的结论,都要搜索选项对照,力争尽早完成解答应试实战中,只要依据某一步得出的结论能断定选项,即停止推演,不提倡尽善尽美地把所有结论都推演出来如上题中“谁是会计”、“谁是经理”就无需再推断了 试题7.艾森、史蒂芬、诺曼三名运动员分别来自英国、法国和俄国,其中一个擅长武术,一个擅长击剑,一个擅长拳击 已知: ①艾森不是擅长击剑的,史蒂芬不是擅长拳击的 ②擅长击剑的不是来自法国 ③擅长拳击的来自英国 ④史蒂芬不是来自俄国 由此可知() A. 艾森擅长拳击,史蒂芬擅长武术,诺曼擅长击剑 B. 艾森擅长武术,史蒂芬擅长击剑,诺曼擅长拳击 C. 艾森擅长武术,史蒂芬擅长击剑,诺曼擅长拳击 D. 艾森擅长拳击,史蒂芬擅长击剑,诺曼擅长武术 [解析] (1)确定的条件是③“擅长拳击的来自英国”,寻找相关的是条件①,推出:史蒂芬=-英国(负号表示“否定”,读“非”) (2)接续与“史蒂芬”相关的是条件④根据条件④“史蒂芬 = -俄国”和以上推出的“史蒂芬=-英国”,即推出:史蒂芬=法国 (3)再找到与法国相关的条件②。
根据②“击剑=-法国”,推出: 史蒂芬=-击剑,-拳击=武术,即:史蒂芬擅长武术 (4)对照选项,只有A符合 [付老师点拨]快读:发现确定条件,搜索与其相关; 快解:绕过其余干扰,连续推出答案 相关推演法在演绎推理中亦有广泛应用读者应重视对“相关推演”能力的演练,备考可参考本书稍后篇章中介绍多种试题类型和习题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 试题8.(北京2008-35)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个会游泳甲说:“我会”,乙说:“我不会”,丙说:“甲不会”如果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会游泳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无法判断 这类试题中的条件都没有确定,但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这就是典型的利用矛盾解析的试题历年至今,“矛盾”类试题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反复出现解析这类试题,关键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那么,无论只有“一真”或只有“一假”的情况,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于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如:在只有“一真的”情况下,这个“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无疑;反之亦然 掌握了这些常识,就可以用“锁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 (1)题中“甲说‘我会’”和“丙说‘甲不会’”矛盾,必有一句真、一句假在只有“一句真”的条件下,真话就在甲、丙二人间,剩余的乙肯定是假话 (2)从乙的假话“我不会”推知:乙会游泳答案为B 同样思路,请看广东试题: 试题9.(广东2008-76)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区的捐款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10000元的匿名捐款,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当中的某一个捐的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相互矛盾: 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 乙说:我估计这钱肯定是丁捐的 丙说:乙的收入最高,肯定是乙捐的 丁说:乙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 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捐款者呢?() A. 甲B.乙 C. 丙 D. 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