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业与乐业》教材理解.docx
7页敬业与乐业?教材理解 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这篇演讲 ,主旨鲜明 ,层次清晰 ,语言通俗 ,文短意长演讲一开始 ,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 ,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 ,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 ,又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旨意敬业与乐业〞的前提是“有业〞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 ,得出“百行业为先 ,万恶懒为首〞的结论 ,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在论证“敬业〞问题时 ,先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 ,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 ,提出“为什么该敬呢〞一句设问作者从人类生存的需要〔为生活而工作〕与个体生活的意义〔为劳动而生活〕出发 ,论证“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道理在作者看来 ,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 ,在职业的神圣性质上 ,并没有什么上下之别因此 ,“我们对于各种职业 ,没有什么分别拣择〞至于该做哪一种劳作 ,全看“才能何如 ,境地何如〞只要“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 ,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于是 ,他又设问:“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是敬〞。
庄子、孔子、曾文正公的名言 ,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的比较 ,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 ,于人生最为必要 ,又于人生最为有利〞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 ,“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更高的境界和价值论述“乐业〞重要性时 ,梁启超先从司空见惯的“做工好苦呀〞的叹气声中谈起 ,指出人生在世 ,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对于无法逃避的事 ,与其“皱着眉头 ,哭丧着脸去做〞 ,不如寻找出乐趣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为什么呢?〞这句设问下面 ,列出了四个理由这四个理由 ,浸透着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哲理 ,相信任何一个曾经专注于某项工作或事务的人 ,都会有同感和共鸣演讲最后 ,梁启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乐趣〞 ,强调“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 ,并“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 ,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 ,道家的?老子??庄子? ,佛家的百丈禅师 ,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口语和演讲特色的表达:〔1〕引用古籍名言时 ,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 ,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 ,难矣哉!〞“群居终日 ,言不及义 ,好行小慧 ,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对“主一无适便是敬〞的解释:“用现在的话讲 ,凡做一件事 ,便忠于一件事 ,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 ,一点不旁骛 ,便是敬。
〞〔2〕语言通俗 ,如话家常例如 ,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 ,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 ,老实不客气 ,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又如 ,“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 ,除了睡觉以外 ,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 ,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 ,“今日大热天气 ,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 ,诸君扯直耳朵来听 ,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 ,倘假设我们去赌钱去吃酒 ,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 ,“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此外 ,几处设问句的使用 ,恰到好处地把几个分论点提炼出来 ,有利于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二、问题研究1.应该怎样理解“业〞的含义?需要引导学生注意:“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 ,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 ,“敬业与乐业〞的意义 ,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 ,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 ,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指出这一点 ,可以扩展梁启超主张的适用范围 ,也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本文2.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 ,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 ,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那么仕〞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 ,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 ,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 ,梁氏的“敬业〞说 ,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但他在论证“敬业〞的必要性时 ,有两点可质疑处:其一、为什么人必须为劳动而生活?为什么“劳作便是功德 ,不劳作便是罪恶〞?人类或个体的生活 ,并不都是只有“劳动〞 ,“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这里的“休闲〞 ,不只是狭义的吃喝玩乐 ,还包括精神享受〕而且 ,随着社会的开展 ,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 ,还在不断提高劳作便是功德 ,不劳作便是罪恶〞 ,是鲜明的基督教新教伦理〔参见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事实上 ,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 ,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如果说 ,马克思所说的克服了异化的劳动 ,具有人类解放的意义 ,那么这种意义也是梁启超这里未尝论及的其二、人既然是社会动物 ,其职业地位、从业心理就不可能不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在特定时代 ,拉黄包车的 ,即使再敬业 ,也要饱受欺凌、困苦卑贱〔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 ,与大总统的生活判假设天壤。
这时候 ,要求拉黄包车的要安心拉车、乐于拉车 ,可能吗?合理吗?是否有“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之嫌?梁启超认为 ,当木匠与当政治家、当挑粪工与当军人 ,“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 ,更有无视阶级鸿沟的倾向练习说明一、反复阅读课文 ,想一想 ,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 ,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此题意在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作者先后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文章最后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 ,“合理的生活〞 ,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不能“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 ,要生出敬意 ,从而全神贯注 ,心无旁骛 ,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 ,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 ,而是到达“乐以忘忧〞的境界二、文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 ,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 ,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参照两种写法 ,根据自己的理解 ,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例如 ,“有业之必要〞的理由:一、可以谋生 ,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 ,人格上自尊 ,不需要依赖他人、仰人鼻息、受人牵制;二、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排 ,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三、使自己的生活起居有规律 ,有利于健康养生;四、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 ,是对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锻炼;五、事业上的小小成功 ,都会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 ,给人带来精神满足;六、有创造性的成就 ,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 ,几年如一日 ,非常艰辛与枯燥 ,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 ,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 ,从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三、“因自己的才能、境地 ,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 ,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 ,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留意观察生活 ,能够发现身边凡人琐事的意义同时练习口语表达能力四、课文说:“事的性质 ,从学理上解剖起来 ,并没有上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 ,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然而 ,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讨论一下 ,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此题意在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能力 ,能辩证地理解人生问题所讨论的问题比较复杂 ,应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来把握讨论的深度 ,不必强求他们到达某种程度参考答案:课文中 ,作者认为任何职业不分上下 ,是劝告那些“坐这山 ,望那山 ,一事无成〞的人 ,要脚踏实地、勤恳敬业 ,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进而体会职业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从现实的个人生活幸福考虑 ,只有这样 ,才能安身立命〔儒家〕、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佛家〕而拿破仑的名言 ,那么是为了鼓励人们树立远大抱负 ,努力挖掘自身潜能 ,勇于向命运发出挑战另一方面 ,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 ,职业分工确实有“尊卑〞之别 ,任劳任怨地“敬业〞未必能保证最根本的生存需要与获得尊重;这时候 ,还要让职业卑贱者“敬业乐业〞 ,不仅不太可能 ,而且有维护既有等级秩序之嫌拿破仑的话也有问题:在一支部队里 ,元帅只能有一个 ,士兵却需要千千万 ,如果每一个士兵都不安心做士兵 ,都怀揣着元帅梦 ,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也大可疑心毕竟 ,社会所提供的“元帅〞职位是少之又少的 ,如果大多数“士兵〞想当“元帅〞又当不成 ,人生岂不尽是一场失败?可见 ,两种说法适用的语境有所不同 ,反映的人生观也有区别。
如果说 ,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安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 ,表达了隐忍而自敛的中国人生哲学 ,那么 ,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 ,那么是典型的西方个人本位的进取型、外向型人生观教学建议一、建议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2〕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3〕“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初步学习;〔4〕演讲和口语特色的体会二、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可以结合练习四 ,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和辩论;还可以结合练习二提出的两种论证方法 ,进行小论文或辩论提纲的写作领悟作者精神旨意时 ,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体验 ,例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