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植物的成花因素分析.doc
6页植物的成花因素分析【摘 要】植物在营养器官生长的基础上,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最后分化出生殖器官(花),本文对植物的成花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植物;成花;因素;分析 植物在营养器官生长的基础上,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最后分化出生殖器官(花)生殖器官的出现是植物个体发育上一个巨大的转变,它是一个比营养器官分化更为复杂的生理过程高等植物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变化才能导致开花,其中有些变化必须在特殊的条件下才能完成特别是木本植物如果树、毛竹等开花的准备时间较长,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外界气候条件的各种因素中,植物的成花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最为严格 1. 春化现象 某些植物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低温才能开花的现象,称春化现象这种低温对开花的促进作用,植物的部分枝条暴露于玻璃窗外,以提前开花称春化作用 各种植物通过春化阶段所要求的低温范围和时间长短是不同的,大多数二年生花卉要求的低温在0~10℃之间,时间通常在10~30天左右春化进行的快慢,还决定于植物的品种和所处的环境条件用分期播种的方法可以看出,起源于北方的冬性较强的品种,要求较低的低温,进行的时间也较长;起源于南方的冬性较弱的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温度可稍高些,进行时间也可短些;而春性品种春化要求的温度可以更高,时间也可以更短。
也有许多植物,对低温春化的要求是不严格的,其生育期中即使不经过春化阶段,也能开花,只是开花延迟或开花减少如秋播花卉三色氢雏菊等改为春播,花期由原来的 3、4月延迟至5月后,并开花量也减少 春化刺激的部位和春化解除:接受低温春化作用的部位是茎尖或芽的分生组织如小麦的幼胚就可接受低温的春化处理,许多多年生木本植物也是以休眠芽的分生组织接受自然低温春化的,而很多两年生花卉,是在绿色幼苗的状态下才能顺利接受低温春化,在种子状态中不能通过春化阶段 春化作用的刺激,可通过嫁接进行传递例如将已经春化处理的两年生天仙子的叶子嫁接到未经春化处理的植株上,可以诱导后者开花由此推论,在春化过程中,叶内可能形成一种刺激物春化素但这种春化素还没有分离出来赤霉素能代替某些植物的低温处理,例如金光菊可以通过施用赤霉素收到低温处理的相同效果,使植物开花有人推测赤霉素也许就是春化素,但由于赤霉素不能代替多数冬性植物的低温春化,因而没有普遍性 春化作用也可被解除,如植株在低温春化处理过程中突然遇到高温,会使春化作用逐步解除春化进行的时间愈短,高温解除的作用愈明显当春化处理的时间达到一定程度后,春化效果逐渐稳定,不易被高温解除。
同时,低温春化处理的效果可以积累,也就是说,如中途停止处理,原来已经产生的效果仍然存在,如再继续进行时,不必从头开始 2. 光照的影响 2. 1 光周期现象 在自然条件下,光照与黑暗总是不断地交替着,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里,一天中光照与黑暗的长短常有变化如在哈尔滨,冬季日照很短而夜晚很长,夏季则日照很长夜晚很短;在上海、武汉等地,这种差异就很少;到了广州及海南岛,这种差异就更少 起源于北方的植物类型和品种,其开花结实常要求较长的日照;起源于南方的植物类型和品种,则要求较短的日照这种每天昼夜长短影响植物开花的现象,叫做光周期现象根据植物对光照长短的要求,可将植物分为三类 (1)长日照植物 这类植物在生长的某阶段内,必须要有较长的光照时数,才有利于花芽的形成,而且在此阶段里光照愈长,成花愈早,黑暗对其成花并不需要,故又称“短夜植物”这类植物多数原产温带、寒带的高纬度地区,其花期常在初夏左右如石竹、金光菊、紫罗兰、唐菖蒲、鸢尾等 (2)短日照植物 这类植物在其生长的某阶段内,必须要有白天短、夜间长的环境,才能形成花芽而且在此阶段内,黑暗时数愈长,其成花愈早(但光照时数最低不能小于6h),故又称“长夜植物”。
这类植物多数原产热带、亚热带低纬度地区,其花期常在春季或深秋如菊花、一品红、三角花、蟹爪兰、翠菊等 (3)中间性植物 这类植物的成花,对光照时数没有严格的要求,只要其他条件合适,任何日照时数都能使其开花在一年中花期很久,除低温或高温季节外,其他时间都可以开花如天竺葵、干日红,一串红、凤仙花等 长日照植物在短光照环境下,或短月照植物在长光照环境下,不会开花或延迟开花,这个表现为不开花状态的光照长度界限,叫做临界日长,或称临界光周期这个区别长日照与短日照的临界日长,一般为12~14h 2. 2 光周期感受器官和传导 大多数植物光周期刺激的感受器官是成熟的叶片感受的刺激,借光敏素或激素形式传导到生长锥的分生组织,在那里引起花原始休的形成 光周期反应不需要在植物的全部生活时期进行,只需在生殖体形成以前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得到了所要求的长日照或短日照就够了例如,短日照植物如藜和日本牵牛为一天,大部分短日照植物需要一天以上;长日照植物天仙子2~4天,矢车菊13天,高雪轮约为7天 光周期刺激还可通过嫁接向未受光周期处理的植株传递,并诱发其开花,这点已由实验证明。
2. 3 光周期的应用 在生产上,光周期现象是引种的依据之一从远地引种新的植物品种时,必须注意它对光周期的需要长日照植物往北移时,生长季节的日照比原产地长一些,易于满足它对长日照的要求,所以开花会提前;然而,长日照植物往南移时,发育延迟,有时甚至不能开花结实短日照植物往北移时,夏季日照较长,使其不能满足发育要求而延迟开花;如往南移时,则提早开花 根据上述情况,在进行植物引种时,就必须注意引种地与原产地生态条件的比较除温度外,还应考虑日照时数的变化一般短日照植物如南种北引,应引生育期短的品种;北种南引,应引生育期长的品种对长日照植物则相反,南种北引,应引生育期长的品种;北种南引,应引生育期短的荒种等 综上所述,植物开花除受温度、光照的影响外,还受土壤含水量及矿质营养的影响,因此在温度、光照适宜的条件下,必须要有合理的水肥管理,才能使植物正常发育开花 3. 植物成花的内因学说 植物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是植物茎内生长锥转向形成花芽开始这种生理上的转变,是外界条件的影响和内部的某些变化共同作用下引起的对于植物成花的外界条件,前面已有叙述,关于成花的内在因素,主要认为是与植物体内水分,营养状况和激素的产生有关。
目前主要有下面几种看法 3. 1 开花激素学说 植物成花的原因,认为是在植物体内存在一种促进开花的物质,称为成花素或开花激素这种成花素可以传导至分生区,而发生花芽分化,成花素还可以通过嫁接而传导但成花素究竟是什么物质,直到目前还没有弄清楚许多试验也发现赤霉素能部分代替低温和长日照的作用,它能使许多需要低温春化的植物不用经过低温就能开花,也可以使许多长日照植物在短日照条件下开花同时,这些植物经过低温和长日照条件开花后,体内赤霉素含量也有所增加但是,赤霉素不能使短口照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开花所以有人提出开花激素可能不只是一种物质,而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长日照植物在短日照条件下,可以形成其他的开花激素,但不能形成类似赤霉素物质,因而不能开花这时如供应赤霉素,就能开花短日照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因缺少的不是类似赤霉素的物质,而是另外一些开花激素,因而外加赤霉素不起什么作用这另外一些开花激素,有人认为是脱落酸一类物质因为试验表明,脱落酸可使一些短日照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开花 另外,还有人认为开花激素是经赤霉素形成的,而赤霉素本身并不能促进开花;也有人认为赤霉素对某些植物开花激素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总之对成花素的解释,直到目前,还没有得到一致的看法 3. 2 内因周期学说 近年来提出,植物的各种生理现象,都有它固有的某种内在节律,称“内因周期”认为因环境的昼夜变化引起植物体内部的节奏变化,是由于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环境的昼夜节奏长期影响所造成由于生物体内产生的昼夜周期,是近似24h(一般在22~28h之间),因此,又称为生物钟和生理钟生物钟这种内在节律,在高等植物方面,表现得很普遍如细胞分裂、气孔开闭、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中间代谢、伤流液的流量和其中氨基酸的浓度与成分等生理现象及代谢状况,都存在有昼夜的周期节奏 植物的成花也同样,如光周期现象实际就是植物体内部对自然界光照昼夜变化(光周期,长期适应的结果也就是说,植物体内由于存在内在的生物钟,因此才出现植物因光周期长短不同引起开花迟或早的现象这就是光能否诱导成花的内在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