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朱文印的脉络与传承.docx
11页元朱文印的脉络与传承 摘要:元朱文是篆刻艺术流派之一,其风格静逸秀美、线条工稳作为一种独立样式,元朱文印在整个印学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文人印产生至今的主流之一元朱”是史学意义上的概念,因形成于元代而得名,“圆朱”则是美学意义上的概念,是对其线条语汇和空间特征的描述和概括元朱文印在20世纪的繁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是文人审美趣味的理性升华关键词:元朱文;脉络一、元朱文印的脉络与传承元朱文印,顾名思义是在宋元时期产生流行的朱文印其显著的特点是以小篆直接入印,基本上是秦代玉箸篆和唐代李阳冰的风格,方圆皆可,但线条的粗细变化极为微妙,不作强烈的变化一)赵孟頫的作用在元朱文印的发展史上赵孟頫功不可没,在印学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自他的《印史序》提出,文人篆刻拉开了序幕余尝观近世士大夫,图书印章,一是以新奇相矜:鼎彝壶爵之制,迁就对偶之文,水月、木石、花鸟之象,盖不遗余巧也其异于流俗,以求合乎古者,百无二三焉《印史序》第一次揭示了汉魏印章的质朴、自然之美第一次在印章这一艺术门类中批判了流俗的审美取向早在宋代的大书画家米芾就曾经提出鉴藏印要用细文细圈,他能从用印的对象与印文的粗细怎样配合。
赵孟頫所提倡的这一审美观,不仅影响了元代,而且影响了整个篆刻艺术发展的进程,这和他在书画方面的审美理想是一致的虽然元代尚未出现我们现在惯见的石质印章,大多都是铜质或象牙,赵孟頫也无法自己动手刻制铜印他所喜爱用的朱文印章也被称作“元朱文”成为后世众多的篆刻家取法的楷模由于趙氏本人在当时文化领域和艺术领域都属于领袖人物的地位,其理论上的审美观念使得这种“复古主意”思想和“古雅”、“质朴”的审美标准逐渐开始流行,形成了一个被模仿的对象,在整个元代印坛中迅速开始传播在元代初期,印章的制作一般都是通过工匠来完成的文人只负责篆写印稿(设计印面)赵孟頫善篆书,这就为他的印章创造了一个优越的先决条件赵孟頫的小篆优美典雅,线条如玉箸,圆浑、挺劲、趣味古雅、清逸,所以以这样的小篆入印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赵孟頫的篆刻皆系自篆印文,由他人代刻而成其印学观点崇尚复古,以秦汉印为宗我们现在能见到的他在书画上钤印而流传下来的印来看,多是朱文其篆皆用秦小篆,而朱文用线与结体多细笔圆转、姿态柔美清代印人陈炼评说:“其文圆转抚媚,故曰圆朱要丰神流动,如春花舞风,轻云出岫这句话说的很得体吾衍(1268――1311),一作吾丘衍,字子行。
号竹房、竹素,别蜀贞白居士、布衣道士浙江太末人,寓杭州,其学识渊博,通音律,善书法,著述颇富,门人众多与赵孟頫相友善,也是倡导崇尚汉印的代表人物吾丘衍著有《学古编》二卷,上卷名《三十五举》吾丘衍善篆书同时也是一位善于篆印的专家,因此《三十五举》作为教材,前十七举是讲教人如何习篆,而后十八举则为教人如何篆印他在《三十五举》中第一次在章法、篆法上从艺术的角度分析了汉印艺术的基本特征尽管还受到时代条件的局限,但为以后的印学研究开创了先例二)文彭的历史定位文彭(1498――1573)明代篆刻家、书画家,文征明长子字寿承,号三桥、渔阳子、国子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官南京国子监博士,后兼官北京国子监博士,故有“两京国博”之称因号三桥,所以他的流派成为“三桥派”文彭,能诗,善书画,擅篆刻,对古文字学都有相当的功力,自从他得灯光冻石,文人直接参与刻制印章,因此,文彭在印学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据周亮工《印人传》记载:“国博在南监时,肩一小舆过西虹桥,见一蹇卫驼两筐石,老髯复肩两筐随其后,与市肆互诟公询之,曰此家允我买石,石从江上来,蹇卫与负者须少力资,乃固不与,遂惊公公睨视久之,曰:勿争,我与尔值,且倍力资。
公遂得四筐石,解之即今所谓灯光冻也下者亦近所称老坑时谼中为南司马过公,见石累累,心喜之……自得石后,乃不复作牙章……于是冻石之名,始见于世,艳传四方矣没有文彭的努力后世的印家,显然是不可想象的,他作为吴门派的代表,精研文书、小学主张篆刻应以六书为准则包括边款,他运用双刀法刻行书边款,其双刀边款与印面的审美相当协调,这也是对后世人们的启发在如何继承和接受传统精华,格调审美和力求形式变革方面,可以说是起到了关键性和示范的作用当时的社会风尚文人多喜书、画、印,但治印印材多是较坚硬的象牙、玉石之类,文人虽爱,但不能亲自参与刻制印章因此,宋元以来,印章一般多由专职工匠刻制文彭对文字学有深刻研究,余闲时也喜欢自己设计印稿,然后请刻牙名匠李文甫(石英)刻制完成据说文彭的象牙印章一半以上均由李文甫代镌文彭这方“七十二峰深处”是象牙章,(图一)抗战时出土,四周已经剥蚀,印侧有行草边款“文彭”二字凹刻,印面文字也多剥损,印底系用刀铲平,可能是由李文甫所刻成从风格来看,这是元明以来文人印章崇尚汉印,而学习汉印平匀、规整的章法所致但从其文字结构与用笔来看,以小篆为基础,吸取了元代圆朱文一路印风,故其在笔画排布平匀的基础上,在转角处多以圆转为之。
还有一方自用印“文彭之印”其印材是石章,(图二)此印应该是文彭一手刻而成,从这方印的风格来看是和赵孟頫这一元朱文体系是一脉相承的,在篆刻风格史上已摆脱了一般意义上的时风习气,从流丽的排列走向一种质朴、古雅的趣味三)汪关的创新汪关(1573――1631)明代篆刻家安徽歙县人,寄居娄东(今江苏太仓)初名东阳,字杲叔,因万历甲寅于苏州得一枚“汪关”汉铜印,然后更名,并以“宝印斋”为其室与李流芳相友善李流芳对其评价很高国初名人印章,皆极复杂可笑,吾吴有文三桥,王梧林,颇知追踪秦汉,然当其穷,不得不宋,元也新安何长卿,始集诸家之长,而自为一家,其体无所不备,而各有所本,复能标韵于刀笔之外,称卓然矣余少年游戏此道,偕吾友文休竞相摹仿,往往相对,酒阑茶罢,刀笔之声扎扎不已,或得意叫啸,互相标目前无古人今渐老,追忆往事,已如隔世矣见杲叔不觉童心复萌今世以此道行者,自长卿而后有苏啸民,陈文叔朱修能诸人,独杲叔贫而痴,足迹不出海隅,世无知之者,然能掩有秦、汉、宋、元之长,而独行其意于刀笔之外者,不得不推杲叔吾谓长卿而后,杲叔一人而已,世有知者,当不以吾言为妄也汪关取汉印之工致、典雅,故风格静逸工稳细致醇美,他所创造的工稳光洁的元朱文形式,代表了这种特殊风格样式的定型,对后世影响极大,如:林鹤田等包括近代陈巨来就受其影响,他的最大特点是条交叉处多以略粗的“焊接点”的形式为之。
图三)这种线条的处理方式是一种创新,能使线条更圆浑流畅,更加具有立体感,会使印面富有层次感,丰富了元朱文印的技法语言这是他对技法和风格方面独到的贡献,在印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后世的陈巨来就曾在这种线条处理方法上吸收了很多营养,从陈巨来安持人物锁忆中回忆,海上名家吴湖帆曾藏有《汪尹子印存》十二册之多,后借于陈巨来,在这期间陈氏大量临摹和学习汪关篆刻,所以从陈氏的大量作品中也能见到汪关的影子四)林皋的继承林皋(1658――?)清初篆刻家,字鹤田,又字鹤颠,福建莆田人,寓居江苏常熟印文工稳、端庄、秀美,印风清新、自然,极富有书卷气,他久客太仓王家,为王时敏作印尤多后人称其“林派”“莆田派”,也有人将其与汪闰、沈世和合称为“扬州派”,辑有《宝砚斋印谱》,又有《林鹤田印谱》等林皋印章继承汪关,崇尚古趣,讲求古法印文大多是绵密秀劲,用刀均能纯熟精练;而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在入印文字上,而不仅仅以小篆入印,据说林皋作印,特别考究篆法,入印文字全用汉缪印篆,绝反杂古籀及金文诸式,更不直用隶法,而于字书则精究不间,如《书学正韵》《说文解字》《广金石韵府》《六书统》诸书,无不殚精竭智,究搜极辨,以故力追大雅,直与秦汉印神明贯中”。
此语出自同是篆刻名手的吴晋之口林皋在当时文人圈中优游自在,又加以出手卓然不凡,有很强的艺术实力,因此几乎成为当时笼罩一切的代表性印风林氏的印风其最大的特点是雅致,如其自用印“林皋之印”,“碧云馆”,(图四)运刀极其娴熟,线条干净利落,字法停匀妥帖,印面温文尔雅、落落大方,是其印风的总体体现,他的这种风格雅谷共赏,为时人所重五)陈巨来技法的极致陈巨来(1905――1984)名斝,字巨来,以字行,号安持浙江平湖人,初从赵撝叔,黄牧甫入手,后经高野侯等人指引;攻程穆倩、汪尹子、林莆田、巴慰祖诸家自秦汉古印,至元明以来各家象牙犀角,皆心摹手追,穷其正变,遂得元朱要诀,后融会贯通,自成自家体貌其师赵叔孺誉之为“元朱文为近代第一”陈巨来在《安持精舍印话》中,曾就元朱文有这一论述:“宋、元朱文,创自吾、赵(吾丘衍、赵孟頫)其篆法章法,上与古玺汉印,下及浙皖等派相较,当另一番境界,学之亦最为不易要之圆朱文篆法纯宗《说文》,笔画不尚增减,宜细宜工细则宜弱,致柔软无力,气魄豪无;工则宜板,犹如欹阙中之宋体书,生梗无韵必也使布置匀整,雅静秀润,人所有,不必有;人所无,不为无,则一印既成,自然神情轩朗他对元朱文印理解和审美追求皆在其中。
二、元朱文的“三法”(一)字法(篆法)1、元朱文印主要以小篆入印,对篆书的准确有比较高的要求所谓小篆,也称“秦篆”,是秦代的通行文字东汉许慎所编《说文解字》即以小篆为正篆,奠定了小篆在篆书体系中的位置2、在元朱文印用篆范围内汉篆也相当重要汉篆包括摹印篆、汉代的铜器文字、石刻文字等使用汉篆应取其风格上的优点,而以小篆结构为主,无论怎样使用更多的篆法,最终不应脱离元朱文特有的风貌,应保持其风格圆转、清雅、柔美、温和等特点篆法的审美是篆刻艺术的重要类型司空图的《诗品》中论“冲淡是‘素处以黙’”在元朱文篆法的审美中,“冲淡”以其文隽意永的趣味吸引着后世的创作者,如林皋的“晴窗一日几回看”呈现出冲融恬淡的艺术审美趣味,结体错落有致,行笔自然,不做刻意的环绕屈曲刀法统一,强调一种纯粹的趣味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感受故此印粗看平淡无奇,但深入解读后越发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趣味,不得不令人感叹二)章法1、章法是篆刻创作中印面的整体布局在篆刻中,章法是作品成败的关键,章法处理不慎,篆法、刀法再好也不可能产生佳作古人关于章法有诸多论述,明人甘旸在《印章集论》中曾说:“布置成文曰章法欲臻其妙,务准绳古印,明‘六文’、‘八体’,字之多寡,文之朱白,印之大小,画之稀密,挪让取巧,当本乎正,便相依顾而有情,一气贯串而不悖,始尽其善。
2、元朱文印风格工稳,所以其章法以工整匀称为主大体可分为整齐、错落、紧凑、疏朗、对称、挪让、伸缩、穿插、盘曲、增损和留白、离合、顾盼、借字、粘连举粘连一例:粘连可以解决文字排布带来章法上难题,但不可强为搭接,为粘连而粘连,不必要或位置不恰当的粘连反而会使印面闷塞具体的运用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找出规律,巧妙构思,才能达到辅助布局的目的三)刀法刀法是篆刻艺术中最基本的表现技法之一,一方印章的水平高低,刀法及线条也是关键的决定因素作为篆刻三元素中的刀法,首先是建立在技术层面上的,刀法作为技术在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后,便上升到了审美的层面,构成了篆刻家创作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篆刻兴起之后,印章的创作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文彭以文人只篆写印稿,不参与刻制,到文人直接参与刻制印章,其朱文印章的取字、线条、布局三方面的因素显然是与赵孟頫一脉相承的,有诗为证:“欲刻白文摹汉篆,风师松雪作朱文由于对笔墨认识以及时间操作的差异,在文人篆刻发展的过程中,篆刻家对刀法有着不同的实践取向,形成以宋、元为尚,以秦、汉为尚,以书法为尚的三条脉络,构成文人篆刻刀法观取向上的基本格局元朱文从元初赵子昂作为文人篆刻史的开端,直到文彭,这期间的创作主要走的是以小篆法入印之路。
黄易“梧桐乡人”款,“赵吴兴为篆学中兴”,玉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