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草剂知识讲座PPT课件.ppt
196页除草剂知识讲座一、除草剂的分类二、除草剂的吸收与传导三、除草剂的作用机理四、除草剂的选择性原理五、除草剂的影响药效的因素六、抗性杂草的产生原因及治理七、除草剂的残留与归趋八、除草剂的混用及相互效应九、除草剂药害十、除草剂的使用方法一、除草剂的分类根据施用时间1.苗前处理除草剂: 这类除草剂在杂草出苗前施用,对未出苗的杂草有效,对出苗杂草活性低或无效 如大多数酰胺类、取代脲类除草剂等2.苗后处理剂: 这类除草剂在杂草出苗后施用,对出苗的杂草有效,但不能防除未出苗的杂草,如喹禾灵、2甲4氯和草甘膦等3.苗前兼苗后处理剂(或苗后兼苗前处理剂): 这类除草剂既能作为苗前处理剂,也能作为苗后处理剂,如甲磺隆和异丙隆等根据对杂草和作物的选择性1.选择性除草剂: 这类除草剂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能杀死杂草,而对作物无毒害,或毒害很低 如2,4-滴、2甲4氯、百草敌、苯达松、燕麦畏、敌稗和稳杀得等 除草剂的选择性是相对的,只在一定的剂量下,对作物特定的生长期安全 施用剂量过大或在作物敏感期施用会影响作物生长和发育,甚至完全杀死作物2.非选择性除草剂或灭生性除草剂: 这类除草剂对作物和杂草都有毒害作用,如草甘膦、百草枯 (克芜踪)等。
这类除草剂主要用在非耕地或作物出苗前杀灭杂草,或用带有防护罩的喷雾器在作物行间定向喷雾根据对不同类型杂草的活性1.禾本科杂草除草剂: 主要用来防除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如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能防除很多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对其它杂草无效 又如二氯喹啉酸,对稻田稗草特效,对其它杂草无效或效果不好Ø 2.莎草科杂草除草剂:ØØ 主要用来防除莎草科杂草的除草剂,如莎扑隆,能在水、旱地防除多种莎草,但对其它杂草效果不好3.阔叶杂草除草剂:ØØ 主要用来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如2,4-滴、百草敌、苯达松和苯磺隆4.广谱除草剂: 有效地防除单、双子叶杂草的除草剂,烟嘧磺隆(玉农乐)能有效地防除玉米地的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 又如灭生性的草甘膦对大多数杂草有效根据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方式1.内吸性传导型除草剂: 这类除草剂可被植物根或茎、叶、芽鞘等部位吸收,并经输导组织从吸收部位传导至其它器官,破坏植物体内部结构和生理平衡,造成杂草死亡 如2甲4氯、稳杀得和草甘膦等2.触杀性除草剂: 这类除草剂不能在植物体内传导或移动性很差,只能杀死植物直接接触药剂的部位,不伤及未接触药剂的部位。
如敌稗和百草枯等根据作用方式 光合作用抑制剂 呼吸作用抑制剂 脂肪酸合成抑制剂 氨基酸合成抑制剂 微管形成抑制剂 生长素干扰剂根据化学结构 按化学结构分类,不会出现重叠现象一般来说,同类除草剂的作用机理相同或相近,防除对象也相似,其它的一些特性也近似 且更能较全面反映除草剂在品种间的本质区别 可分为: 苯氧羧酸类、苯甲酸、芳氧苯氧苯酸类、环己烯酮类、酰胺类、取代脲类、三氮苯类、二苯醚类、联吡啶类、二硝基苯胺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磺酰胺类等二、除草剂的作用机理1、苯氧羧酸类 1941年合成了第一个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品种2,4-滴滴,1942年发现了该化合物具有植物激素的作用,1944年发现2,4-滴和2,4,5-涕对田旋花具有除草活性 1945年发现除草剂2甲4氯此类除草剂显示的选择性、传导性及杀草活性成为其后除草剂发展的基础,促进了化学除草的发展 2,4-滴(2,4-D) 2,4-二氯苯氧乙酸 华星有98%原药、40%玉民欢(滴丁·辛酰溴) 禾谷类作物、大豆、牧草、草坪、非耕地 2甲4氯(MCPA)(95%2甲4氯原药、13%水剂) 2-甲基-4-氯基苯氧乙酸 禾谷类作物、碗豆、亚麻、牧草、草坪、非耕地 2,4-滴丙酸(dichlorprop) 2,4-二氯苯氧丙酸 非耕地、草坪 2,4-滴丁酸(2,4-DB) 2,4-二氯苯氧丁酸 大豆、花生、豆科牧草 2甲4氯丙酸(mecoprop) 2-甲基-4-氯基苯氧丙酸 非耕地 2甲4氯丁酸(MCPB) 2-甲基-4-氯基苯氧丁酸 紫花豌豆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易被植物的根、叶吸收,通过木质部或韧皮部在植物体内上下传导,在分生组织积累。
这类除草剂具有植物生长素的作用 植物吸收这类除草剂后,体内的生长素的浓度高于正常值,从而打破了植物体内的激素平衡,影响到植物的正常代谢,导致敏感杂草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组织异常和损伤其选择性主要是由于形态结构、吸收运转、降解方式等差异决定的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主要作茎叶处理剂,用在禾谷类作物、针叶树、非耕地、牧草、草坪,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的阔叶杂草,如苋、藜、苍耳、田旋花、马齿苋、大巢菜、波斯婆婆纳、播娘蒿等 大多数阔叶作物,特别是棉花,对这类除草剂很敏感2,4-滴可作土壤处理剂,在大豆播后苗前施用 2,4-滴丁酸和2甲4氯丁酸本身无除草活性,须在植物体内经b氧化后转变成相应的乙酸后才有除草活性 豆科植物缺乏这种氧化酶,而对这两种除草剂具有耐药性2,4-滴在低浓度下,能促进植物生长,在生产上也被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被加工成酯、酸、盐等不同剂型不同剂型的除草活性大小为:酯酯>酸酸>盐盐;在盐类中,胺盐胺盐>铵盐铵盐>钠盐钠盐(钾盐钾盐) 剂型为低链酯时,具有较强的挥发性 酯和酸制剂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很小,而盐制剂在沙土中则易移动,但在粘土中移动性也很小。
在使用这类除草剂时,要注意禾谷类作物的不同生长期和品种对其抗性有差异 如小麦、水稻在四叶期前和拔节后四叶期前和拔节后对2,4-滴敏感,在分蘖期则抗性较强另外,防止雾滴飘移或蒸气易对周围敏感的作物产生药害 2甲4氯对植物的作用比较缓和,特别是在异常气候条件下对作物的安全性高于2,4-滴,飘移药害也比2,4-滴轻2、苯甲酸类 1956年开发了用于大豆田除草的豆科威,1958年研制出麦草畏苯甲酸类除草剂的基本化学结构是: 在苯环上对位和邻位取代与否或取代基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品种 苯甲酸类除草剂主要的品种有豆科威、麦草畏、敌草索、草芽平、杀草畏、草地平等,但目前在大量使用的只有麦草畏麦草畏 麦草畏的化学名为3,6-二氯-2-甲氧基苯甲酸,商品名为百草敌 苯甲酸类除草剂和苯氧羧酸类除草剂一样,能迅速被植物的根、叶吸收,通过韧皮部或木质部向下、向上传导,并在分生组织中积累,干扰内源生长素的平衡 麦草畏的选择性主要是由代谢降解差异而形成的 麦草畏主要用于麦类、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及草坪,作茎叶处理,防治一年生和多年生阔叶杂草 麦草畏在小麦拔节后使用易造成药害,其药害症状为植株松散、茎倾斜、弯曲、叶卷曲等,严重的会不结实。
麦草畏和苯氧羧酸类除草剂一样,施用时雾滴飘移对邻近敏感的阔叶作物易造成药害 为了提高除草效果,麦草畏可和2,4-滴或2甲4氯混用 3、芳氧苯氧基丙酸类 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是由赫司特公司首先开发的,1975年报道禾草灵具有除草活性,1976年陶氏化学公司发现了吡氟氯草灵,其后开发出多个品种 此类除草剂在中国广泛地用于阔叶作物防除禾本科杂草,精噁唑禾草灵是麦田防除看麦娘、野燕麦的主要除草剂品种之一 该类除草剂具有旋光性,R异构体具生物活性,S异构体则无活性或活性极低 常见芳氧苯氧基丙酸类除草剂品种 喹禾灵(quizalofop) 禾草克 R体和S体混合物 精喹禾灵(quizalofop-P) 精禾草克 R体 华星有95%的原药 、17.5%块刀(草除·精喹禾灵)8.8%草特威(精喹) 吡氟氯草灵(haloxyfop)盖草能 R体和S体混合物 高效吡氟甲禾灵(haloxyfop-P) 高效盖草能 R体(华星有95%原药) 精噁唑禾草灵(fenoxaprop-P) 骠马*、威霸 R体华星开发的产品有:95%原药、10%精骠、6.9%福音 禾草灵(diclofop) 伊洛克桑 R体和S体混合物 吡氟禾草灵(fluazifop)稳杀得 R体和S体混合物 精吡氟禾草灵(fluazifop-P) 精稳杀得 R体 *骠马、精骠、福音是加有安全剂的精噁唑禾草灵。
大多数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能被植物叶片迅速吸收,在共质体中传导到根、芽的分生组织 个别的品种如禾草灵除了被叶片吸收外,也被根吸收,在植物体内只能进行有限的传导 这类除草剂作用于乙酰辅酶A 羧化酶,从而抑制脂肪酸的合成它们的选择性主要是由降解代谢差异造成的,在耐药性的植物体内能迅速地被降解成无活性的物质 为了增加植物对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的吸收,这类除草剂的商品制剂是酯酯,而不是酸,如喹禾灵的制剂是10%乙酯, 吡氟氯草灵的制剂是甲酯,植物吸收后迅速分解成有活性的酸酸 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主要作为茎叶处理剂,用在阔叶作物田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的禾本科杂草有些品种也可用在禾谷类作物上,如禾草灵、骠马用在小麦田,威霸用在水稻田 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的药效受气温和土壤墒情影响较大 在气温低、土壤墒情差时施药,除草效果不好;在气温高、土壤墒情好、杂草生长旺盛时施药,除草效果好 这类除草剂和干扰激素平衡的除草剂(如2,4-滴)有拮抗作用,即它们混用,除草效果会下降 4、环己烯酮类 环己烯酮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是由日本曹达公司在70年代发现,并合成了此类的第一个除草剂品种稀禾定。
80年代初稀禾定商品化后,又开发出多个品种在中国登记的有两个品种稀禾定(sethoxydim)和烯草酮(clethodim) 稀禾定商品名:拿捕净 烯草酮商品名:收乐通 环己烯酮类化合物的除草剂的作用特性和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相似,能被植物的叶片吸收,并在韧皮部传导 作用于乙酰辅酶A羧化酶,从而抑制脂肪酸的合成主要用在阔叶作物地防除禾草,对作物极安全 环己烯酮类化合物的除草剂在阔叶作物和禾草之间的选择性是由于阔叶作物降解此类除草剂能力强以及其体内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对它们不敏感等原因5、酰胺类 1952年美国孟山都公司发现了氯乙酰胺类化合物具有除草活性,1956年正式生产了烯草胺在60至70年代期间,酰胺类除草剂发展迅速,大多数品种是在这期间商品化的 酰胺类除草剂和其中的氯乙酰胺类除草剂的基本化学结构式为酰胺、氯乙酰胺 常见的酰胺类除草剂品种 甲草胺 拉索 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甘蔗、油菜、烟草、洋葱、番茄、辣椒 乙草胺 禾耐斯 玉米、大豆、花生、甘蔗、油菜 异丙甲草胺 都尔、杜耳 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甘蔗、油菜、烟草、芝麻、亚麻、红麻、茄科蔬菜 丙草胺 大豆、玉米、花生、甘蓝。
扫弗特安全地用于水稻,扫弗特是含有安全剂的丙草胺 丁草胺 马歇特、去草胺 主要用在稻田;墒情特别好的旱地也可施用 敌稗 稻田 萘丙酰草胺 大惠利 烟草、果菜、叶菜、大豆、花生 氯乙酰胺类除草剂是芽前土壤处理剂,主要由萌发的幼芽吸收(禾本科杂草的胚芽鞘,阔叶杂草的上、下胚轴),根部吸收是次要的;敌稗作为茎叶处理剂,易被植物的叶片吸收,在体内传导有限;而大惠利能被植物的根、叶吸收,但大惠利只作土壤处理剂,从根部吸收的药剂能传导到茎叶 酰胺类除草剂的作用位点还不太清楚氯乙酰胺类除草剂可抑制脂肪酸、脂类、蛋白质、类异戊二烯(包括赤霉素)、类黄酮的生物合成;敌稗抑制光合系统II的电子传递和花青素、RNA、蛋白质的合成,也影响细胞膜;大惠利抑制细胞分裂和DNA的合成 酰胺类除草剂的选择性主要是由于植物的代谢(共轭和降解)差异,如敌稗在水稻和稗草之间的选择性由于水稻中芳基酰胺酶的含量比稗草中的高 芳基酰胺酶能迅速把敌稗降解成无活性的3,4-二氯苯胺和丙酸 杂草和作物根部所处的深度不一样和种子结构不同也是酰胺类土壤处理剂选择性的原因之一 甲草胺、乙草胺、丙草胺、丁草胺和异丙甲草胺等氯乙酰胺类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持效期为1-3个月,对下茬作物无影响。
而萘丙酰草胺萘丙酰草胺在土壤中半衰期较长,用量高时,对下茬敏感作物可能产生药害敌稗在土壤中很快降解,而无残留活性 氯乙酰胺类除草剂为土壤处理剂,能有效地防除未出苗的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一些小粒种子阔叶杂草,对已出苗杂草无效; 萘丙酰草胺也是土壤处理剂,但杀草谱比氯乙酰胺类除草剂广;敌稗为茎叶处理剂,土壤处理活性差 甲草胺、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是旱地除草剂,其活性大小为:乙草胺>异丙甲草胺>甲草胺丁草胺、扫弗特和敌稗用在稻田,防除稗草 酰胺类土壤处理的除草剂药效受土壤墒情影响较大在土壤干燥时施药,且施药后土壤干燥时施药,且施药后长期又无雨,不利于药效发挥长期又无雨,不利于药效发挥 由于酰胺类除草剂主要防除禾本科杂草,在生产中,常常和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混用,以便扩大杀草谱如玉米地施用的乙阿(乙草胺+阿特拉津)、都阿(异丙甲草胺+阿特拉津),稻田用的丁苄(丁草胺+苄磺隆)等等 6、取代脲类 40年代中期,报道了100来个取代脲类化合物具抑制植物生长的作用50年代初发现了灭草隆的除草作用后,此类除草剂的许多品种相继出现,特别是在60-70年代期间,开发出一系列的卤代苯基脲和含氟脲类除草剂,提高了选择性,扩大了杀草谱,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地应用。
我国60年代以来,研制了除草剂一号、敌草隆、绿麦隆、莎扑隆、异丙隆等品种,在推广化学除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现在的使用面积不大 在脲分子中氨基上的取代基不同,而形成不同取代脲类除草剂品种常见的脲类除草剂名称和应用作物见下表:通用名化学名应用的作物 绿麦隆 小麦、大麦、玉米、大豆、花生 异丙隆 小麦、大麦、玉米、大豆、花生 莎扑隆 水稻、玉米、大豆、棉花 敌草隆 棉花、大豆、玉米、水稻、甘蔗、马铃薯 取代脲类除草剂水溶性差,在土壤中易被土壤胶粒吸附,而不易淋溶此类除草剂易被植物的根植物的根吸收吸收,,茎叶吸收少因此,药剂须到达杂草的根层,才能杀灭杂草取代脲类除草剂随蒸腾流从根传导到叶片,并在叶片积累,此类除草剂不随同化物从叶片往外传导 取代脲类除草剂抑制光合作用系统II的电子传递,从而抑制光合作用 作物和杂草间吸收、传导和降解取代脲类除草剂能力的差异是这类除草剂选择性的原因之一,但作物和杂草根部的位差,也是这类除草剂选择性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取代脲类除草剂在土壤中残留期长,在正常用量下,可达几个月,甚至一年多对后茬敏感作物可能造成药害。
在土壤中主要由微生物降解 取代脲类除草剂的除草效果与土壤墒情关系极大,在土壤干燥时施用,除草效果不好另外,在沙质土壤田慎用,以免发生药害 大多数取代脲类除草剂主要作苗前土壤处理剂,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对阔叶杂草的活性高于对禾本科杂草的活性;敌草隆和绿麦隆在土壤湿度大的条件下,苗后早期也有一定的效果; 异丙隆则可作为苗前和苗后处理剂,在杂草2-5叶期施用仍有效 华星麦保(恶禾·异丙隆);莎扑隆主要用来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莎草,对其它杂草活性极低敌草隆可防治眼子菜7、磺酰脲类 磺酰脲类除草剂品种的开发始于70年代末期1978年Levitt等报道,绿磺隆以极低用量进行苗前土壤处理或苗后茎叶处理,可有效地防治麦类与亚麻田大多数杂草接着甲磺隆,随后又开发出甲嘧磺隆、氯嘧磺隆、苯磺隆、阔叶散、苄嘧磺隆等系列品种 此类除草剂发展极快,已在各种作物地使用,有些已成为一些作物田的当家除草剂品种 磺酰脲类除草剂由芳香基、磺酰脲桥和杂环三部分组成: 在每一组分上取代基的微小变化都会导致生物活性和选择性的极大变化 常见的磺酰脲类除草剂品种 绿磺隆 绿黄隆 小麦、亚麻 阔叶草和禾草 甲磺隆 甲黄隆 小麦、大麦 阔叶草和禾草 氯嘧磺隆 豆磺隆、豆草隆 大豆 阔叶草和禾草 胺苯磺隆 油磺隆 油菜 阔叶草和禾草 苄嘧磺隆 苄黄隆、农得时 水稻 阔叶草和莎草 噻吩磺隆 阔叶散、宝收 小麦、玉米 阔叶草 苯磺隆 巨星、阔叶净 小麦 阔叶草 烟嘧磺隆 玉农乐 玉米 禾草和阔叶草 醚磺隆 莎多伏 水稻 阔叶草和莎草 吡嘧磺隆 草克星 水稻 阔叶草和莎草 甲嘧磺隆 森草净 非耕地 阔叶草、禾草和莎草华星产品有:麦润(30%苄嘧·苯磺隆)、麦佬(10%苄嘧磺隆) 磺酰脲类除草剂易被植物的根、叶吸收,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传导,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
是支链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生物合成的一个关键酶 磺酰脲类除草剂对杂草和作物选择性主要是由于降解代谢的差异 磺酰脲类除草剂为弱酸性化合物,在土壤中的淋溶和降解速度受土壤pH值影响较大淋溶性随着土壤pH值的增加而增加;在酸性土壤中,降解速度快,在碱性土壤中降解速度慢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活性极高,用量特别低,每公顷的施用量只需几克到几十克,被称为超高效除草剂 此类除草剂能有效地防除阔叶杂草,其中有些除草剂对禾本科杂草也有抑制作用,甚至很有效大部分磺酰脲类除草剂(如甲磺隆、绿磺隆、甲嘧磺隆、苄嘧磺隆、氯嘧磺隆、胺苯磺隆、烟嘧磺隆)既能作苗前处理剂也能作苗后处理剂(杂草苗后早期),部分磺酰脲类除草剂(如苯磺隆、阔叶散)只能作茎叶处理剂,作土壤处理的效果不好 施用磺酰脲类除草剂后,敏感杂草的生长很快受抑制,3-5天后叶片失绿,接着生长点枯死,但杂草完全死亡则很慢,需要一到三周 大部分磺酰脲类除草剂的选择性强,对当季作物安全但是,氯嘧磺隆对大豆的安全性不太好,在施用后,气温下降(<12°C)或遇高温(>30°C),可能出现药害另外,施药后多雨,在低洼的地块也易出现药害。
有些磺酰脲类除草剂(如绿磺隆、甲磺隆、氯嘧磺隆、胺苯磺隆)属于长残效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持效期长施用这些除草剂后,在下茬种植敏感作物,将会发生药害如在小麦地施用甲磺隆或绿磺隆,下茬种值棉花就会出现药害为了防止这些除草剂的残留药害,可采用混用的方法,降低它们的施用量 由于磺酰脲类除草剂的作用位点单一,杂草对它们产生抗药性的速度快据国外报道,此类除草剂连续施用3-5年后,杂草就可能产生抗药性 8、咪唑啉酮类 咪唑啉酮类除草剂是80年代初由美国氰胺公司(American Cyanamid Co.)开发的它具有杀草谱广、选择性强、活性高等优点此类除草剂的品种不多,但其特殊的功能已引起广泛的重视,国内外正在大力开发在中国大面积使用的只有咪草烟 咪草烟(imazethapyr) 商品名:普杀特、普施特、咪唑乙烟酸 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可被植物的叶片和根系吸收,在木质部与韧皮部内传导,积累于分生组织 其作用机理和磺酰脲类除草剂一样,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从而造成支链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的生物合成受阻 作物和杂草对此类除草剂的降解代谢速度的差异是其选择性主要原因。
咪草烟可防治一年生和多年生阔叶草及禾草茎叶处理后,杂草立即停止生长,并在2~4周内死亡;土壤处理后,杂草顶端分生组织坏死,生长停止,虽然一些杂草能够发芽、出苗,但生长至2.5~5厘米时便逐渐死亡 咪草烟属于长残效除草剂,只宜在东北单季大豆地区使用,施用后次年不宜种植敏感作物,如水稻、甜菜、油菜、棉花、马铃薯、高粱 9、三氮苯类(三嗪类) 三氮苯类除草剂开发较早,1952年合成了第一个三氮苯类除草剂阿特拉津,1957年商品化,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商品化了多个品种如阿特拉津在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仍是玉米田的当家除草剂品种 三氮苯类除草剂分两类:一类是均三氮苯类,其除草剂的基本化学结构中的六原环中的三个碳和三个氮是对称排列,目前,多数除草剂品种均属此类 另一类是偏三氮苯类除草剂,其六原环中的三个碳和三个氮是不对称排列 均三氮苯类除草剂的命名有如下的规律 R1= -Cl- 为……津 R1= -S- 为……净 R1= -O- 为……通 R1= =O 为……酮常见的三氮苯类除草剂下表:西玛津 玉米、高粱、甘蔗、果园莠去津 阿特拉津 玉米、甘蔗、果园(华星产品有:旺财48%溴去津WP、草秀40%异丙草·莠)西草净 水稻、棉花、玉米、甘蔗、大豆、小麦扑草净 水稻、棉花、玉米、甘蔗、大豆、小麦莠灭净 阿灭净 甘蔗、柑桔、玉米、大豆、马 铃薯、豌豆、胡萝卜氟草净 玉米、小麦、大豆、棉花嗪草酮 赛克津 大豆、玉米 三氮苯类除草剂是土壤处理剂,能被植物根吸收,并通过非共质体传导到芽。
有些品种如阿特拉津、扑草净兼有茎叶处理作用,能被叶片吸收,但不向下传导 此类除草剂属光合作用抑制剂在所有农药品种中,它们的作用机理研究得最清楚作用靶标酶是光合系统II中电子链中的QB,抑制电子从QA到QB,从而阻碍CO2的固定和ATP、NADH2的产生 三氮苯类除草剂的选择性主要是由于它们在耐药作物体内降解代谢快,或在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迅速与谷胱甘肽轭合成无活性的物质利用作物和杂草根分布的位置不同,也可达到选择作用 三氮苯类除草剂是土壤处理剂,大部分兼有茎叶处理作用,可在种值前、播后苗前、苗后早期施用,主要用来防除一年生杂草,对阔叶杂草的效果好于对禾本科杂草,对一些多年生阔叶杂草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 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对三氮苯类除草剂的药效影响较大 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吸附这类除草剂的作用强,使之活性降低,为了保证除草效果,需增加施用量土壤干燥时施药,药剂被土表的土壤颗粒吸附,药剂不能分布到杂草的根层,除草效果也就不理想 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残留期长,如施用量过大,可能对后茬小麦产生药害另外,该药易污染地下水,在欧洲的一些国家被禁用。
在生产实际中,这类除草剂很少单用 为了扩大杀草谱,常和其它除草剂(如酰胺类除草剂)一起混用,或和其它除草剂制成混剂,如在中国玉米田大量使用的乙阿(乙草胺+阿特拉津)、普阿(普乐宝+阿特拉津)和都阿(异丙甲草胺+阿特拉津) 10、氨基甲酸酯类 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是二十世纪中期Templeman等发现苯胺灵苯胺灵的除草活性后逐步开发出来的,随后相继出现燕麦灵、甜菜宁、黄草灵、甜菜灵等产品 其中甜菜宁和甜菜灵为双氨基甲酸酯类在中国登记使用的有燕麦灵和甜菜宁 商品名:巴尔板 甜菜宁 商品名:凯米丰、苯草敌 氨基甲酸酯类的土壤处理剂主要通过植物的幼根与幼芽吸收,叶面处理剂则通过茎叶吸收 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性因除草剂品种不同而异,有的品种如磺草灵能在植物体内上下传导,而甜菜宁、甜菜灵的传导性则很差 氨基甲酸酯类中的双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的作用机理和三氮苯类除草剂相似,抑制光合作用系统II的电子传递而此类中的其它除草剂的作用机理则不完全清楚,主要作用是抑制分生组织中的细胞分裂 燕麦灵对野燕麦有特效,用于麦类及油菜等作物田,于杂草出苗初期(1.5叶至2.5叶期)施用,防除野燕麦、看麦娘、雀麦等杂草。
甜菜宁用在甜菜地茎叶处理防除阔叶杂草,对禾本科杂草无效 氨基甲酸酯除草剂对光比较稳定,光解作用较差微生物降解是此类除草剂从土壤中消失的主要原因11、硫代氨基甲酸酯类 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的氨基甲酸中的一个氧或两个氧被硫取代后,就称为硫代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 硫代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是1954年施多福(Stauffer)公司首先发现丙草丹的除草活性,随后又开发了禾大壮、灭草猛、丁草特等品种 60年代初孟山都(Monsanto)公司开发了燕麦敌一号与燕麦畏60年代中期稻田高效除稗剂--杀草丹问世,不久即广泛应用我国亦于1967年研制成燕麦敌2号,促进了我国除草剂创新工作 在中国,有多个品种在稻、麦田及其它旱田施用,其中禾大壮和杀草丹是稻田主要的除草剂品种之一,被用作秧田、直播、抛秧稻田、移栽稻田 常见的品种列于下表: 杀草丹 禾草丹,水稻 禾草、阔叶草、莎草 禾大壮 禾草特,草达灭,环草丹 水稻 稗草 燕麦畏 野麦畏、三氯烯丹 小麦、大麦、菠菜、甜菜、大豆、菜豆、豌豆 野燕麦 燕麦敌 燕麦敌一号 小麦、大麦、大豆、豌豆、马铃薯、甜菜、十字花科作物 野燕麦 灭草猛 卫农、灭草丹 大豆、花生、烟草、甘薯 禾草、莎草和阔叶草 大多数硫代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主要是被正在萌发的幼芽吸收,根部吸收少,可在非共质体内传导。
硫代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的作用机理还不太清楚,可抑制脂肪酸、脂类、蛋白质、类异戊二烯、类黄酮的生物合成 杂草和作物间对此类除草剂的降解代谢或轭合作用的差异是其选择性的主要原因位差、吸收与传导的差异也是此类除草剂选择性的原因之一 此类除草剂主要作土壤处理剂,在播前或播后苗前施用但禾大壮在稗草3叶期前均可施用硫代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的挥发性强,为了保证药效,旱地施用的除草剂品种施用后需混土 12、二苯醚类 1930年Raiford等合成了除草醚,直到1960年罗门哈斯公司(Rohm and Haas)进行再合成并发现其除草活性后,开创了二苯醚类除草剂近30年来此类除草剂有较大发展先后研制出很多新品种,特别注目的是开发出一些高活性新品种,如甲羧醚(茅毒)、乙氧氟草醚(果尔)、杂草焚、虎威等 它们的除草活性超过除草醚10倍以上,因而单位面积用药量大大下降同时,扩大应用到多种旱田作物及蔬菜 二苯醚类除草剂主要通过植物胚芽鞘、中胚轴吸收进入体内 作用靶标是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叶绿素的合成,破坏敏感植物的细胞膜此类除草剂的选择性与吸收传导、代谢速度及在植物体内的轭合程度有关。
二苯醚类除草剂除草醚是较早在我国广泛应用的除草剂之一,曾是水稻田主要的除草剂品种但由于除草醚能引起小鼠的肿瘤,鉴于这种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已禁用该药 此类除草剂属于触杀型除草剂,选择性表现为生理生化选择和位置选择两方面 受害植物产生坏死褐斑,对幼龄分生组织的毒害作用较大 松中昭一研究发现,凡是邻位及对位取代的品种都具有光活化作用,即只有在光下才能产生除草作用,在暗中则无活性;而间位取代的品种不论在,光下或暗中均产生除草活性 目前施用的品种都是邻位及对位取代的,均属光活化的除草剂 常见的二苯醚类除草剂品种列于下表: 乙氧氟草醚 果尔 水稻、大豆、花生、棉花 阔叶草和禾草 三氟羧草醚 杂草焚、氟羧草醚 大豆、花生、水稻、棉花 阔叶草 氟磺胺草醚 虎威,除豆莠 大豆 阔叶草 华星有倍喜(250克/升氟磺胺草醚) 乳氟禾草灵 克阔乐 大豆、花生、马铃薯 阔叶草 乙氧氟草醚作土壤处理剂,可防除一年生阔叶草和禾草,而氟羧草醚、磺氟草醚、克阔乐作茎叶处理剂,只对阔叶草有效 在大豆地喷施氟羧草醚、磺氟草醚和克阔乐后,大豆叶片上会出现受害药斑,但药害症状会随着大豆的生长而逐渐消失,对大豆产量无明显影响。
12、N-苯基肽亚胺类 N-苯基肽亚胺类是80年代开发出的新型除草剂,其除草活性和磺酰脲类一样高,用量极低,每公顷的用量只有十至几十克 此类除草剂在中国有利收(flumiclorac-pentyl)和速收(flumioxazin) N-苯基肽亚胺类除草剂被植物幼芽或叶片吸收叶片吸收时不向下传导 作用机理和二苯醚类除草剂相似,作用靶标是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叶绿素的合成 利收主要用在大豆和玉米地,苗后施用防除阔叶草 速收用在大豆和花生地,播后苗前施用防除阔叶草 13、二硝基苯胺类 1960年筛选出具有高活性与选择性的氟乐灵,奠定了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的重要地位随后相继开发出一些新品种 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主要通过正在萌发的幼芽吸收,根部的吸收是次要的 此类除草剂结合到微管蛋白上,抑制小管生长端的微管聚合,从而导致微管的丧失,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 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为土壤处理剂,在作物播前,或移栽前,或播后苗前施用 主要防治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种子繁殖的多年生禾本科杂草的幼芽,对一些小粒一年生阔叶杂草(如藜、苋等)有一定效应。
棉花、大豆、向日葵、十字花科作物对此类除草剂的耐药性较强 易于挥发和光解是此类除草剂的突出特性因此,田间喷药后必须尽快进行耙地混土 其除草效果比较稳定,药剂在土壤中挥发的气体也起到重要的杀草作用,因而可适应于较干旱的土壤条件下使用在土壤中的持效期中等或稍长,大多数品种的半衰期为2~3个月 正确使用时,对于轮作中绝大多数后茬作物无残留毒害 常见的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品种 氟乐灵 茄科宁 大豆、花生、棉花、芝麻、豌豆、马铃薯、苜蓿、向日葵、胡萝卜、十字花科蔬菜 地乐胺 双丁乐灵 大豆、花生、玉米、棉花、芝麻、豌豆、马铃薯、苜蓿、向日葵、西瓜、甜菜、甘蔗、蔬菜 二甲戊乐灵 除草通、施田补 大豆、玉米、花生、棉花、蔬菜、烟草、甘蔗 由于此类除草剂主要防治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对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差在生产中为提高防除效果,扩大杀草谱,常与防治阔叶杂草特效的除草剂混用或配合使用14、有机磷类 1958年美国有利来路公司(Uniroyal Chemical)开发出第一个有机磷除草剂--伐草磷(2,4-DEP,Falone),随后相继研制出一些用于旱田作物、蔬菜、水稻及非耕地的品种如草甘膦、草丁膦、调节磷、莎稗磷、胺草磷、哌草磷、抑草磷、丙草磷、双硫磷等。
有机磷类除草剂特性和作用方式随品种不同而异 草甘膦(glyphosate) 其它或商品名:农达、镇草宁华星有斩荒(40%氧氟·草甘膦)、扫荒 (41%草甘膦乙丙胺盐)、免耕乐(60%可溶性粒剂) 10%草甘膦水剂 草甘膦能被植物的叶片吸收,并在体内传导,作用于芳香簇氨基酸合成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酶(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从而抑制芳香簇氨基酸的合成 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茎叶处理除草剂,土壤处理无活性对一年生和多年生杂草均有效主要用在非耕地、果园在中国,草甘膦是生产量较大的几个除草剂品种之一莎稗磷(anilofos) 商品名:阿罗津 莎稗鳞是选择性内吸传导型土壤处理除草剂主要被幼芽和地下茎吸收 抑制植物细胞分裂与伸长,对处于萌发期的杂草幼苗效果最好该除草剂用于移栽水稻田,也可用于棉花、油菜、大豆、玉米、小麦等,防除一年生禾草(如稗、马唐、狗尾草、牛筋草、野燕麦)以及鸭舌草、异型莎草、牛毛毡、马齿苋、苋、陌上菜等 水稻插秧后4~8天用药双丙氨膦和草丁膦 双丙胺膦是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发酵液中分离、提纯的一种三肽天然产物。
这是一种非选择性除草剂,其作用比草甘膦快,比百草枯慢,而且对多年生植物有效,对哺乳动物低毒,在土壤中半衰期较短(20-30天) 双丙氨膦本身无除草活性,在植物体内降解成具有除草活性的草丁膦和丙氨酸据此,德国已人工模拟开发成功草丁膦(Glufosinate,HOE39866)除草剂,已被广泛应用 这两种除草剂是非选择性茎叶处理剂,在植物体内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传导性极差,当双丙氨膦被靶标植物代谢时,产生植物毒素phosphinothricin[L-2-氨基-4-(羟基)(甲基)氧膦基丁酸]抑制谷氨酸合成酶(GS)活性,阻止氨被同化成必需的氨基酸,导致植物体氨中毒氨的积累破坏细胞,并直接抑制光合作用 双丙氨膦和草丁膦是非选择性茎叶处理剂,在土壤中迅速降解消失而无土壤处理活性,主要用在非耕地防除多种一年生和多年生禾草和阔叶草 但是,在抗草丁膦和耐草甘膦的转基因作物田中,可以,较为安全地使用这2种除草剂这已在北美和欧洲应用于生产中15、联吡啶类 联吡啶类除草剂是在50年代末开始开发的,此类除草剂有两个重要的品种百草枯(paraquat)和敌草快(diquat)。
在中国,百草枯是主要的灭生性除草剂品种之一,在非耕地、果园广泛地使用 百草枯 商品名:克芜踪 联吡啶类除草剂是触杀型的灭生性茎叶处理剂,能迅速被叶片吸收,并在非共质体向上传导,但不在韧皮部向下传导,故不能杀死杂草地下部此类除草剂抑制光合作用系统I,需在光下才发挥除草活性 联吡啶类除草剂能被土壤胶体迅速、强烈吸附,故土壤处理无活性此类除草剂主要用在非耕地、果园在农田使用时,常常是在作物播种前或播后苗前杀灭已长出的大草,或在作物苗长大后,采用行间定向喷雾敌草快还常被用作催枯干燥剂16、其它使它隆 (氯氟吡氧乙酸) 商品名:治莠灵、氟草定 使它隆为选择性内吸传导激素型除草剂华星公司有20%氯氟吡氧乙酸凤儿、其杀草作用与2,4-D相似,引起偏上性,木质部导管堵塞并变棕色,植株枯萎,脱叶,坏死选择性是由于杂草对药剂的吸收、传导及生化反应不同 该药在环境中常被淋溶入下层土壤,残留期较长,对动物毒性低在小麦分蘖期使用,也可用于其它禾谷类作物田,防除一年生及多年生阔叶杂草,如猪殃殃、繁缕、水花生、打碗花、马齿苋、宝盖草、泽漆、蓼等也用于非耕地,防除阔叶杂草。
排草丹(bentazone) 其它名称或商品名:灭草松、百草克、苯达松 苯达松是选择性茎叶处理除草剂,主要抑制光合作用中的希尔反应苯达松在植物体内传导作用很小,因此,喷药时药液雾滴要均匀覆盖杂草叶面禾本科与豆科植物体降解该药的能力强而具耐药性,多种阔叶杂草与莎草则对该药敏感 适应用于水稻、麦类、大豆及玉米等作物,防除马齿苋、猪殃殃、繁缕、波斯婆婆纳、苋以及碎米莎草、异型莎草、牛毛毡、萤蔺、眼子菜、扁秆藨草、鸭舌草、节节菜等野燕枯(difenzoquat) 其它名:双苯唑快, 野燕枯是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茎叶处理除草剂作用于野燕麦的生长点分生组织,影响细胞分裂和伸长 在麦类及油菜等作物田防除野燕麦,于野燕麦3叶期至分蘖末期施药二氯喹啉酸 其它名或商品名:快杀稗、杀稗王 二氯喹啉酸是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具有激素型除草剂的特点,与生长素类物质的作用症状相似通常经根部以及萌动的种子、叶吸收 水稻根部能将其分解而失活,因而对水稻安全受害杂草嫩叶出现轻微失绿现象,叶片出现纵向条纹并弯曲 主要用在移栽和直播稻田防除稗草,对大龄稗草(4~7叶期)也有效。
直播田使用时,应在秧苗1叶1心后施用,以免发生药害最佳施药时间在稗草2~4叶期,保水撒施或排水后保湿喷雾均可喷药后2~3天灌水,保持3~5厘米水层5~7天 噁草酮 其它名或商品名:噁草灵、农思它, 噁草酮是选择性触杀型除草剂 该剂经杂草幼苗吸收,使幼苗停止生长,继而腐烂死亡主要抑制植物体ATP形成有光时才能发挥除草活性适于水稻,也可用于大豆、棉花等作物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以苗前土壤处理为佳除草剂的吸收与传导除草剂的吸收与传导 除草剂进入植物体内并传导到作用部位是其杀死植物的第一步 如果除草剂不能被植物吸收,或吸收后不能被传导到作用部位,就不能发挥除草活性 除草剂进入植物体内及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方式因施用方法及除草剂本身的特性不同而异 (一)除草剂的吸收1.土壤处理除草剂的吸收 (1)根吸收 根是土壤处理除草剂的主要吸收部位除草剂易穿过植物根表皮层,溶解在水中的除草剂接触到根表面时,被根系连同水一起吸收吸收过程是被动的,即简单的扩散现象根细胞吸收除草剂的速度与除草剂的脂溶性成正相关,具有极性的除草剂进入根细胞的速度较慢,而脂溶性的除草剂进入根细胞的速度较快。
根细胞对弱酸性的除草剂受土壤溶液的pH值的影响,在低pH值的情况下,吸收量大(2)幼芽吸收 土壤处理除草剂除了被植物的根吸收外,也可被种子和未出土的幼芽(包括胚轴)吸收在杂草出苗前,幼芽虽也有角质层,但其发育的程度比地上部低,所以,它不是除草剂进入的有效障碍出土的幼芽吸收除草剂的能力因植物的种类和除草剂品种不同而异 一般来说,禾草的幼芽对除草剂较敏感二硝基苯胺类、酰胺类、三氮苯类等均可通过未出土的幼芽吸收除草剂对根、芽的联合作用为加成作用,即某种除草剂对根和芽分别作用的毒力和对根芽同时作用的毒力相等 了解杂草和作物的根或芽对某种除草剂吸收的相对重要性能帮助我们有效、安全地使用该种除草剂 如以芽吸收为主的除草剂,将其施用在杂草芽所处在的土层,可达到最大的除草作用2.茎叶处理除草剂的吸收 除草剂喷施到达植物叶片后,有如下几种情形发生:①药滴下滴到土壤中产变成气体挥发掉;③被雨水冲走;④溶剂挥发后变成不定形或定性结晶沉积在叶面;⑤脂溶性除草剂渗透到角质层后,滞留在脂质组分中;⑥除草剂被吸收,穿过角质层或透过气孔进入细胞壁和木质部等非共质体中,或继续进入共质体。
(1)角质层吸收 所有植株地上部表皮细胞外覆盖着角质层,角质层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植物水分损失,同时也是外源物质渗入和微生物入侵的有效屏障 茎叶处理除草剂进入植物体内的最主要障碍也就是角质层 角质层发育程度因植物种类和生育期不同而异,即使在同一叶片的不同部位也有差异,同时也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角质层由蜡质、果胶和几丁质组成蜡质是不亲水,分为外角质层蜡质和角质层蜡质(包埋蜡质) 外角质层蜡质是由长链(C20-C37,少数的长可达C50)的醇、酮、醛、乙酸、酮醇、b-二酮醇和酯的脂肪簇碳氢化合物组成, 包埋蜡质则是由垂直于叶面的中等长链的脂肪酸(C16-C18)和长链碳氢化合物组成 几丁质的亲水性比蜡质强,由羟基化脂肪和由酯键连接的脂肪酸束组成,绝大多数链长为 C16-C18在有水的情形下,可发生水合作用果胶是亲水物质,由富含脲酸的多聚糖组成,呈线状 角质层的外层是高度亲脂,向内逐渐变成亲水其结构象海绵状,由不连续的极性和非极性区域组成 几丁质是海绵的基质,包埋蜡质充满在海绵的孔隙中,海绵外覆盖着形状各异的外角质层蜡质,线状果胶伸展在海绵中间,但不穿过海绵。
除草剂进入角质层的主要障碍是蜡质蜡质的组成影响到药滴液在叶片的湿润性和药剂穿透量对同种植物来说,角质层的厚度与除草剂的穿透量成负相关,即角质层越厚,除草剂越难穿过嫩叶吸收除草剂量大于老叶就是由于嫩叶的角质层比老叶薄对于不同种植物来说,角质层的厚度与除草剂穿透的相关性则不大 除草剂穿透角质层的能力受除草剂和外角质层蜡质理化性质的影响如极性中等的除草剂比非极性或高度极性的除草剂易于穿透角质层,油溶性的除草剂比水溶性除草剂易于穿过 (2)气孔吸收 除草剂可从气孔直接渗透到气孔室气孔吸收量的大小受药液在叶片的湿润程度影响大,而受气孔张开的程度影响小 一般来说,气孔对除草剂的吸收不很重要气孔对除草剂的吸收的主要限制因子是药滴的表面张力药液穿透气孔,表面张力需小于30mN/m2然而,大多数农用除草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在30-35mN/m2,很难通过气孔渗入但有些表面活性剂的活性极高,如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可大大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如在除草剂中加入这类表面活性剂,则可提高气孔的吸收量 (3)质膜吸收 除了直接作用于质膜表面的除草剂,其它除草剂在达到作用位点时,必须要通过质膜。
大多数除草剂通过质膜是一种被动的扩散作用,不需要能量 有些除草剂,如苯氧羧酸类,则需要能量水溶性除草剂通过质膜的量与除草剂分子大小成负相关,而脂溶性除草剂通过质膜的量则与分子大小无关,而与脂溶性成正相关 3.剂型对除草剂吸收的影响 除草剂都是加上其它辅助成分加工成不同的剂型才施用的 把除草剂制成一定的剂型可提高叶面的湿润性和除草剂的穿透力,或提高剂型稳定性和抗雨水冲刷能力,甚至可提高除草剂的活性 在剂型中添加的表面活性剂,除了可降低药液表面张力和接触角、提高湿润性、增加除草剂的附着面积外,还可能溶解外角质层蜡质,有利于除草剂的穿透 表面活性剂还可能进入到角质层,改变角质层的理化性质,影响除草剂进入植物体的路经表面活性剂本身也可能对植物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从而提高除草剂处理的除草活性 除草剂施用后,由于水分和溶剂蒸发、挥发,药滴会很快干掉 在剂型中添加的助剂可使除草剂在药滴干燥后成为非结晶状态 另外,助剂还可以使沉留在叶片上的除草剂周围保持一定水分,从而有利于叶片的吸收 (二)除草剂的传导1.短距离传导 除草剂被植物根、叶吸收后,必须在植物体内移动,才到达作用部位。
有些除草剂从进入点到达作用部位所移动的距离很短,这类除草剂主要是苗前处理剂、茎叶处理的光合作用抑制剂例如,百草枯不需要远距离移动,只要进入含有叶绿素的细胞就发挥活性 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不是除草剂移动的重要障碍一旦除草剂被植物吸收,在体内的短距离的移动就会发生除草剂可随胞质流通过胞间连丝从一个细胞移动到另一个细胞,或通过扩散作用和水分质体流在非共质体移动 根部吸收的除草剂在到达内皮层之前可通过非共质体和共质体传导由于凯氏带的阻隔,通过内皮层时,只能从共质体传导通过内皮层后,则又可经非共质体和共质体传导 2.长距离传导 对很多苗后处理除草剂来说,长距离的传导才能更有效杀灭杂草,特别是多年生杂草 如果长距离传导的除草剂量不够,则杂草不能完全被杀死,只部分枯死或生长受到抑制,杂草很快可恢复生长 除草剂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在植物体内进行长距离的传导按在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移动性,除草剂可分为四大类:木质部可移动的、韧皮部可移动的、木质部和韧皮部均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 这种分类是人为划分的,它并不能真正反映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移动特性。
因为,所有除草剂都有能力在木质部和韧皮部移动,只是有的除草剂在木质部的移动量大于在韧皮部的移动量,有的除草剂则在韧皮部的移动量大于在木质部的移动量 (1)木质部传导 木质部是非共质体,其功能是作为水、无机离子、氨基酸和其它溶质的传导通道植物体内水势梯度影响到水在木质部的移动,从土壤-根-茎-叶-空气,水势梯度由高到低 溶解在水中的除草剂随着蒸腾流从水势高的根部移动到水势低的叶片或生长点 大多数除草剂易在木质部移动,但由于如下原因,并不是所有的除草剂都能在木质部移动:①除草剂被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细胞成分所吸附;②除草剂被细胞器(如液泡、质体)所分隔;③除草剂和植物体内物质发生共轭作用而不能在木质部移动 如土壤处理的弱酸性除草剂阴离子易滞留在根细胞,使其在木质部传导量较低 环境条件,如土壤和空气湿度,影响蒸腾作用,同时也就影响到除草剂在木质部的移动土壤湿度大、空气干燥,蒸腾作用强 在水分严重亏缺的条件下,气孔关闭,即使此时土壤和空气之间的水势梯度较大,蒸腾作用也下降,从而降低除草剂从根到叶片的传导量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水分的蒸腾量和除草剂在木质部的传导量成正相关。
(2)韧皮部传导 韧皮部是共质体,它是同化物传导通道在成熟叶片叶肉细胞合成的糖流到非共质体中,然后再从非共质体转移到韧皮部,也可直接从叶肉细胞转移到韧皮部在木质部里,糖沿着渗透压流移动到嫩叶、花序、正在发育的种子、果实、根、地下茎等组织 除草剂随着同化物流在木质部被动移动除草剂可以不进入叶片细胞的细胞质,而直接从非共质体移动到木质部,也可先进入表皮和叶肉细胞,然后再移动到韧皮部 韧皮部传导的除草剂,有少量的可以从韧皮部渗漏到木质部或相邻组织,并在木质部传导 这样,严格地来说没有绝对的韧皮部传导的除草剂,只是在韧皮部传导的量比在木质部传导的量大韧皮部传导的除草剂这种特性使得它比同化物质更好地在植物体内均匀分布 有些除草剂(如禾草灵)在韧皮部的移动性小,是由于它极易从韧皮部渗漏到木质部和邻近的组织,而不易在韧皮部滞留 影响光合作用的各种环境条件如气温、相对湿度、光照和土壤湿度均影响除草剂在韧皮部的传导 在使用这类除草剂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到杂草在不同时期同化物质移动方向,及除草剂使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以便除草剂在韧皮部的传导,达到彻底灭草的目的。
如为了彻底防治多年生杂草,施药时注意将药液喷施到下部叶片,使药剂传导到杂草的地下部分因为,地下部的同化物主要来源于下部的叶片 又如为了有效地防治难防除的多年生杂草,分次低量喷施除草剂,以免一次大量喷施伤害叶片而不利除草剂的传导,从而降低对地下部的杀伤作用除草剂的作用机理除草剂的作用机理除草剂的作用机理除草剂的作用机理 除草剂被植物根、芽吸收后,作用于特定位点,干扰植物的生理、生化代谢反应,导致植物生长受抑制或死亡除草剂对植物的影响分初生作用和次生作用 初生作用是指除草剂对植物生理生化反应的最早影响,即在除草剂处理初期对靶标酶或蛋白质的直接作用由于初生作用而导致的连锁反应,进一步影响到植物的其它生理生化代谢,被称着次生作用 (一)抑制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在光反应中,通过电子传递链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藏在ATP;在暗反应中,利用光反应获得的能量,通过Calvin-Benson途径(C3植物)或 Hatch-Slack-KortschaK途径(C4植物)将CO2还原成碳水化合物 除草剂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抑制光合作用:抑制光合电子传递链、分流光合电子传递链的电子、抑制光合磷酸化、抑制色素的合成和抑制水光解。
1.抑制光合电子传递链 约有30%的除草剂是光合电子传递抑制剂,如三氮苯类、取代脲类、尿嘧啶类、双氨基甲酸酯类、酰胺类、二苯醚类、二硝基苯胺类 作用位点在光合系统II和光合系统I之间,即QA和PQ之间的电子传递体B蛋白,除草剂与该蛋白结合后,改变它的结构,抑制电子从QA传递到PQ,使得光合系统处于过度的激发态,能量溢出到氧或其它邻近的分子,发生光氧化作用,最终导致毒害 2.分流光合电子传递链的电子 联吡啶类除草剂百草枯和敌草快等是光合电子传递链分流剂它们作用于光合系统I,截获电子传递链中的电子,而被还原,阻止铁氧化还原蛋白的还原即其后的反应 这类除草剂杀死植物并不是直接由于截获光合系统I的电子造成的,而是由于还原态的百草枯和敌草快自动氧化过程中产生过氧根阴离子导致生物膜中未饱和脂肪酸产生过氧化作用,破坏生物膜的半透性,造成细胞的死亡 3.抑制光合磷酸化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商品化的除草剂的初生作用是直接抑制光合磷酸化的 但有些电子传递抑制剂如二苯醚类、联吡啶类和敌稗等,在高浓度下也能抑制光合磷酸化,使得ATP合成停止。
光合磷酸化抑制剂,也叫解偶联剂 4.抑制色素生物合成 在类囊体膜上,有大量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这两类色素紧密相连,前者收集光能,后者则保护前者免受氧化作用的破坏抑制这两类色素中任何一种的合成,将导致植物出现白化现象 多种除草剂如吡氟酰草胺、氟啶草酮、苯草酮、苄胺灵、广灭灵抑制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但不同的除草剂的作用靶标酶则不尽相同大多数类胡萝卜素抑制剂是抑制去饱和酶(八氢番茄红素去饱和酶和5-胡萝卜素去饱和酶) 广灭灵不抑制去饱和酶,其作用位点在异戊烯焦磷酸与牻牛儿基焦磷酸之间类胡萝卜素合成受阻导致叶绿素遭到破坏,植物出现白化现象 最新的研究证明了一些除草剂如二苯醚类除草剂和恶草灵,直接抑制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其作用靶标酶是原卟啉原氧化酶,导致原卟啉IX合成受阻,从而抑制叶绿素的合成 此外,苯达松则是通过抑制水光解(Hill反应)杀灭杂草的(二) 抑制脂肪酸合成 脂类是植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份现已发现有多种除草剂抑制脂肪酸的合成和链的伸长如芳氧苯氧丙酸类、环已烯酮类,硫代胺基甲酸酯类、哒嗪酮类 芳氧苯氧丙酸类和环已烯酮类除草剂的靶标酶均是乙酰辅酶A羧化酶。
常称作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 (三) 抑制氨基酸的合成1.抑制芳香氨基酸合成 三种芳香氨基酸苯基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是通过莽草酸途径合成的,很多次生芳香物也是通过该途径合成的在动物中,没有莽草酸途径,但在植物、真菌和细菌中很重要 在目前商品化的除草剂中只有草甘瞵影响莽草酸途径,其作用靶标酶是5-烯醇式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S)该酶是缩合莽草酸-3-磷酸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产生5-烯醇式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和无机磷酸2.抑制支链氨基酸合成 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是通过支链氨基酸途径合成的新开发的超高效除草剂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和磺酰胺类除草剂抑制这三种支链氨基酸的合成,其作用靶标酶是支链氨基酸合成途径中第一个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 乙酰乳酸合成酶也叫乙酰羟酸合成酶(AHAS),缩合两个丙酮酸分子产生亮氨酸和缬氨酸的前体2-乙酰乳酸,同时也缩合一个丙酮酸和2-酮丁酸产生异亮氨酸的前体2-乙酰羟基丁酸 3.抑制谷氨酰胺合成 谷氨酰胺合成酶是氮代谢中重要的酶,它催化无机氨同化到有机物上,同时也催化有机物间的氨基转移和脱氨基作用。
草丁膦除草剂的作用靶标是谷氨酰胺合成酶,阻止氨的同化,干扰氮的正常代谢,导致氨的积累,光合作用停止,叶绿体结构破坏 双丙氨膦本身是无除草活性的,被植物吸收后,分解成草丁膦和丙氨酸而起杀草作用 (四) 干扰激素平衡 最早合成的有机除草剂苯氧乙酸类(如2.4-D、2甲4氯)以及苯甲酸类除草剂具有植物生长素的作用使它隆和二氯喹啉酸也属激素型除草剂 植物通过调节生长素合成和降解、输入和输出速度以及共轭作用(包括可逆和不可逆共轭)来维持不同组织中的生长素正常的水平其中可逆共轭作用最为重要激素型除草剂处理植物后,由于缺乏调控它在细胞间浓度,所以,植物组织中的激素(激素型除草剂)浓度极高,而干扰植物体内激素的平衡,影响植物的形态发生,最终导致植物死亡 (五) 抑制微管与组织发育 植物细胞的骨架主要是由微管和微丝组成它们保持细胞形态,在细胞分裂、生长和形态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还没有商品化的除草剂干扰微丝大量研究明确了很多除草剂直接干扰有丝分裂纺锤体,使微管的机能发生障碍或抑制微管的形成如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与微管蛋白结合,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作用,导致纺锤体微管不能形成,使得细胞有丝分裂停留在前、中期,而影响正常的细胞分裂,导致形成多核细胞,肿根。
除草剂的选择性原理除草剂的选择性原理除草剂的选择性原理除草剂的选择性原理 除草剂的选择性是指除草剂在一定剂量下,杀灭某些植物,而对另一些植物无明显的影响常用选择性指数来表示 在评价除草剂对作物和杂草间的选择性时,常用如下方法计算:选择性指数 = 对作物10%植株的有效剂量(ED10)/ 对杂草90%植株的有效剂量(ED90) 除草剂的选择性指数越高,对作物的安全越好除草剂的选择性主要由植株形态不同造成的接收除草剂药量的差异,吸收和传导除草剂的差异,对除草剂的代谢速度和途径的差异,靶标蛋白对除草剂敏感性的差异,以及耐受除草剂毒害能力的差异即常讲的形态、生理和生化选择(一) 形态选择 形态选择是指由于杂草和作物植株形态差异,使得它们接收药量不同而实现的选择性如禾谷类作物叶片窄而挺直,芽和心叶被包在叶片里面,着药面积小,不易受害而阔叶杂草的叶片宽大,芽和心叶常裸露在外,着药面积大,易受害 (二)生理选择 生理选择是指由于植物吸收和传导除草剂能力的差异而实现的选择性不同植物的发芽、幼苗出土特性不同,根芽形态存在差异,角质层发育程度不同,它们吸收除草剂的能力也就不一样。
另外,不同的生理代谢也影响到吸收能力如2,4-D在禾本科与阔叶植物之间的选择性,部分原因就是由于这两类植物吸收该药的能力差异而造成的 除草剂必须从吸收部位传导到作用部位,才能发挥生物活性植物传导能力决定了在作用部位除草剂的浓度所以传导能力差异影响到除草剂的选择性如扑草净对棉花的选择性,其原因之一是由于该药在棉花体内被溶生腺所捕获,不易传导 一般来说,生理选择性不是除草剂选择性的唯一原因,它在除草剂的选择性中只是起到部分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同是敏感的植物,它们吸收、传导除草剂能力并不一样 (三)生化选择 生化选择是指植物钝化(包括降解和共轭作用)除草剂能力、靶标酶的敏感性和耐受毒害影响的能力的差异而实现的选择性 大多数除草剂的选择性是由于生化选择作用如烟嘧磺隆对玉米的选择性是由于烟嘧磺隆被玉米吸收后,能迅速降解 敌稗在稻与稗草之间的选择性是由于在稗草中的酰胺水解酶的浓度远低于稻株中的浓度该酶能将敌稗水解成无毒物质 培育抗除草剂作物主要是利用生化选择性,将抗性基因导入作物使作物获得抗药性培育抗除草剂作物主要利用如下三种途径:一是改变靶标的敏感性(导入不敏感的靶标酶),二是提高作物降解的能力(导入降解酶),三是增加靶标酶的量(导入催化靶标酶合成的酶)。
(四)时差和位差选择 时差和位差的选择是指人为地利用作物和杂草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同,使作物不接触或少接触除草剂,而使杂草大量接触除草剂而实现的选择性 在杂草化学防除中,常常利用时差和位差的选择 如在棉田和玉米中后期行间空间喷施灭生性除草剂百草枯或草甘膦,就是利用位差选择 在移栽稻田使用丁草胺也是利用位差选择 在作物地播后苗前喷施百草枯或草甘膦防除已出苗的杂草则是利用时差的选择 掌握不同除草剂的选择原理,对安全有效使用除草剂极有帮助另外,除草剂的选择性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在大豆地使用乙草胺遇到强降雨时,使乙草胺淋溶到大豆根层而产生药害气温对土壤处理除草剂的选择性影响大,施药后如遇低温,作物出土慢,增加接触药剂时间,加之在低温下,作物降解能力低,易出现药害 作物不同品种之间对除草剂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如大多数大豆品种对嗪草酮具有耐药性,而合丰25、北非系列对该药则较敏感因此,在使用除草剂时一定要考虑到作物品种间对除草剂敏感性的差异,以免发生药害 除草剂影响药效的因素除草剂剂型和加工质量除草剂剂型和加工质量 同一种除草剂不同的剂型对杂草防除效果不尽相同,如阿特拉津悬浮剂的药效比可湿性粉剂高。
因为,悬浮剂中的阿特拉津有效成分的粒径比在可湿性粉剂中小,前者的粒径在5微米以下,而后者大多在20-30微米加工质量不好,如细度不够,或有沉淀、结块,或乳化性能差,直接影响到除草剂的均匀施用,从而降低药效作物、杂草、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因素作物、杂草、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因素 (1)作物 作物的种类和生长状况对除草剂的药效有一定的影响,同一种除草剂在不同作物上的药效不一样因为,不同的作物与杂草的竞争力强弱不同竞争力强、长势好的作物能有效地抑制杂草的生长,防止杂草再出苗,从而提高除草剂的防效在竞争力弱、长势差的作物地里,施用除草剂后残存的杂草受作物的影响小,很快恢复生长;另外,土壤中杂草种子也可能再次发芽、出苗,造成为害 因此,为了保证除草剂的药效,在确定施用量时,需要考虑到作物的种类和长势 (2)杂草不同的杂草种类或同一种杂草不同的叶龄期对某种除草剂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杂草群落结构、杂草大小对除草剂的药效影响极大另外,杂草的密度对除草剂的田间药效亦有一定的影响 (3)土壤微生物 土壤中某些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可能参与除草剂降解,从而使除草剂的有效生物活性下降。
因此,当土壤中分解某种除草剂的微生物种群较大时,则应适当增加该除草剂用量,以保证其药效土壤条件、气候等非生物因素土壤条件、气候等非生物因素 (1)土壤条件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pH和墒情等因素直接影响到土壤处理除草剂在土壤中吸附、降解速度、移动和分布状态,从而影响到除草剂的药效在有机质含量高、粘性重的土壤中,除草剂吸附量大,活性低,药效下降土壤pH值影响到一些除草剂的离子化作用和土壤胶粒表面的极性,从而影响到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吸附 土壤pH也影响到一些除草剂的降解,如磺酰脲类除草剂在酸性土壤中降解快,而在碱性土壤中降解慢土壤墒情对土壤处理除草剂的药效影响极大土壤墒情差不利于除草剂药效的发挥为了保证土壤处理除草剂的药效,在土表干燥时施药,应提高喷液量,或施药后及时浇水 土壤墒情和营养条件影响到杂草的出苗和生长,也会影响到除草剂的药效土壤墒情差,杂草出苗不齐,可降低土壤处理除草剂的药效,对苗后处理除草剂也不利 (2)气候 温度、相对湿度、风、光照、降雨等对除草剂药效均有影响一般来说,高温、高湿有利于除草剂药效的发挥 风速主要影响施药时除草剂雾滴的沉降,风速过大,除草剂雾滴易飘移,减少在杂草整株上的沉降量,而使除草剂的药效下降。
对于需光的除草剂来说,光照是发挥除草活性的必要条件光照条件好时使用百草枯能加快杂草的死亡速度,但不利于杂草对该药的吸收,反而可能造成除草效果的下降对易光解的除草剂,光照加速其降解,降低其活性如氟乐灵见光一分解 对土壤处理除草剂,施药前后降雨可提高土壤墒情,从而提高药效但对茎叶处理除草剂,施药后就下雨,杂草茎叶上的除草剂会被冲刷掉,而降低药效施药剂量施药剂量 为了达到经济、安全、有效的目的,除草剂的施药量必需根据杂草的种类、大小和发生量来确定,同时考虑到作物的耐药性杂草叶龄高、密度大,应选用高剂量反之,则选用低剂量施药时间施药时间 许多除草剂对某种杂草有效是对杂草某一生育期而言的如酰胺类除草剂对未出苗的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有效在这些杂草出苗后使用,则防效极差,对大龄杂草则无效又如烟嘧磺隆(玉农乐)对2-5叶期杂草效果好,杂草过大时使用则达不到防治效果 施药质量施药质量 在除草剂使用时,施药质量极为重要施药不均,使得有的地块药量不够,除草效果下降,而有的地块药量过多,有可能造成作物药害抗药性与耐药性抗药性与耐药性1.抗药性 除草剂的抗药性(herbicisde resistance)是指由于长期、大量使用除草剂的选择压或人为的诱导、遗传操作,一种植物生物型在对野生型致死剂量处理下,能存活并繁殖的可遗传能力。
2.耐药性 除草剂的耐药性(herbicide tolerance)则是指一种植物天然耐受除草剂处理的可遗传能力,在没有选择或遗传操作条件下,除草剂处理后能存活、繁殖3.交叉抗药性 交叉抗药性是指在一种除草剂选择下,一种植物生物型对该种除草剂产生抗药性后,对其它除草剂也产生抗药性例如,在使用除草剂 A后,某种植物的生物型对该药产生了抗药性后,对未使用过的除草剂B也产生了抗药性交叉抗性可在同类除草剂的不同品种间发生,也可在不同类型除草剂间发生4.复合抗药性 复合抗性是指在多种除草剂选择下,一种植物生物型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除草剂产生抗药性例如,在使用除草剂 A后,某种植物的生物型对该药产生了抗药性使用除草剂B后,该生物型又对除草剂B产生了抗药性 抗性杂草的产生原因及治理抗性杂草的产生原因及治理抗性杂草产生的原因及条件抗性杂草产生的原因及条件 抗药性杂草产生需有两个条件,一是杂草种群内存在遗传差异,二是存在除草剂的选择压杂草种群内遗传差异可以是本身就存在的,也可以是由于突变产生的 选择压的强度决定于除草剂的使用量、使用频度和有效期。
连续使用某种除草剂,形成的选择压大,易使杂草产生抗药性 一般认为,在杂草种群种中,存在抗性个体在没有除草剂选择压的条件下,由于抗性个体的竞争性比敏感型个体差,不能发展成一个抗性群体在除草剂选择压存在下,敏感个体被杀死,抗性个体逐渐增多,通过多年的选择,形成抗药性种群 抗性杂草的治理抗性杂草的治理1. 轮换使用除草剂,防止长期、大量使用某种单一除草剂;2. 混用作用机制不同的除草剂;3. 避免过量使用除草剂,只在必要时,才使用除草剂;4. 合理轮作,降低杂草的发生,同时也便于使用不同的除草剂; 5. 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把其它杂草防治措施与化学防治结合起来;6. 注意田间观察抗性杂草种群发生,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可能产生抗性的杂草种群的扩散;7. 对已产生抗性的杂草,改换作用机理不同的除草剂,或其它防治措施;8.在抗性杂草发生的地方使用过的农机具,应注意做好清洁工作,防止抗性杂草种子随农机具传播到其它地方 除草剂的残留与归趋挥发 挥发作用是那些蒸汽压较高的除草剂(如二硝基苯胺类、硫代氰基甲酸酯类)从土壤中消失的主要途径之一挥发作用可使除草剂从土壤表面迅速消失,而使除草作用下降。
如土壤喷施氟乐灵后,如果不立即混土,氟乐灵会大量挥发掉,使得除草效果差另外,挥发作用还可能造成飘移药害,如喷施2.4-D丁酯,其蒸汽极易飘移出施药区,对邻近的敏感作物(如棉花、瓜类、蔬菜)造成药害 淋溶 淋溶是除草剂随着水流在土壤中移动的现象除草剂在土壤中淋溶移动方向主要是向下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淋溶作用影响到它的除草效果,同时也影响到对作物的安全性淋溶可能使除草剂从浅层杂草根区到较深的作物根区而降低除草效果,并造成作物药害淋溶作用使除草剂移动到深层土壤中而污染地下水除草剂淋溶作用大小受除草剂水溶性和土壤质地、土壤结构、有机质含量和降水量的影响 水溶性高的除草剂淋溶性强;除草剂在沙性、孔隙大、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中的淋溶大于在粘性、致密、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的淋溶除草剂淋溶量与降雨量成正相关径流 径流是指除草剂随着雨水或灌溉水在地表水平移动径流主要发生在水田和坡地径流是除草剂进入河流、湖泊的主要途径 吸附与解吸附 土壤含有大量的无机胶体(粘粒)和有机胶体(腐植质),具有极大的界面它能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吸附除草剂分子吸附作用又可分为可逆吸附和不可逆吸附不可逆吸附使除草剂丧失除草活性,可逆吸附则可防止除草剂迅速从土壤消失,保持残留活性。
因为被吸附的除草剂不易挥发、淋溶和降解 光解 有很多除草剂对光敏感(主要是紫外线),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分解而失活如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极易光解为了防止这类除草剂的光解,提高除草活性,喷施后立即混土,避免被光照射对大多数除草剂来说,光解不是它们在环境中消失的主要途径化学降解 除草剂能与土壤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消失这些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形成非溶性盐和络合物其中水解是最主要的微生物降解 微生物降解是有些除草剂在土壤中降解的主要途径参予除草剂降解的微生物有真菌、细菌和放线菌微生物降解的途径有脱卤、脱烷基化、水解、氧化、羟基化、环裂解、硝基还原等除草剂的微生物降解有一个滞后期,即在初期,除草剂的降解速度极慢,过一段时间后,降解才迅速加快(图5-5-2)这一个滞后期是由于在除草剂使用初期,可降解除草剂的微生物种群还未建立在除草剂的诱导下,微生物种群才逐渐扩大,种群建立后除草剂的降解迅度加快 连续多年施用某种除草剂可使得土壤中降解这种除草剂的微生物种群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使得这种降解滞后期缩短,甚至消失这样降低土壤处理除草剂的持效期,从而降低除草效果植物吸收 植物吸收也是除草剂从土壤中消失的途径之一。
被植物吸收的除草剂在植物体内可发生氧化还原、水解、环化、环的裂解、共轭等作用而消失被吸收的除草剂也可随着作物收割被移出农田 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 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影响到除草剂的持效性和对环境的安全性从防除杂草的角度,除草剂应具有一定的残留期,残留期太短,除草效果不好,残留期太长,又会造成下茬作物的药害 但从环境的角度,除草剂的残留期越短越好,除草剂太稳定,不易降解,在环境中的残留量大,污染环境如莠去津、除草醚,在环境中较稳定,对地下水的污染严重 除草剂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主要由它本身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所决定,同时也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不同除草剂在土壤中稳定性相差甚远如敌稗在土壤中极易被降解,无残留活性,而有的除草剂,如甲磺隆、绿磺隆、广灭灵、普施特和莠去津在土壤中的残效期极长,被称为长残效除草剂这些长残效除草剂易造成对下茬敏感作物的药害 部分常见除草剂在田间土壤中的半衰期 除草剂半衰期(天)除草剂半衰期(天)除草剂半衰期(天)莠去津60普施特60-90苯磺隆10苯达松20绿磺隆28-42精喹禾灵60苄磺隆5-10广灭灵24拿捕净52,4-D丁酯7嗪草酮30-60盖草能60-90丁草胺12甲磺隆30百草枯1000果尔30-40恶草灵60草甘膦47 有的除草剂在土壤中被土壤颗粒吸附,虽然残留期长,但无土壤处理活性。
如百草枯和草甘膦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很长,但它们进入土壤后,迅速被土壤颗粒吸附而失活,喷施百草枯和草甘膦后立即播种作物不会发生药害 除草剂在土壤中的稳定性还受到剂型、环境条件的影响如2.4-D不同剂型的半衰期不同,酸<酯<二甲胺盐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pH、离子交换量和含水量等均影响到除草剂的残留,如绿磺隆在碱性土壤中比在酸性土壤中残留长 除草剂残留也与气候条件有关,高温、高湿、多雨有利于除草剂降解,减少残留 除草剂的混用及相互效应除草剂的混用及相互效应互作的类型互作的类型 在把不同除草剂品种混合使用时,除草剂间会相互作用,其互作类型可分为: 1.加成作用:加成作用是指两种除草剂混用的实际除草效果等于根据有关模型计算出的两种除草剂单用的除草效果之和 2.增效作用:增效作用是指两种除草剂混用的实际除草效果大于根据有关模型计算出的两种除草剂单用的除草效果之和 3.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两种除草剂混用的实际除草效果小于根据有关模型计算出的两种除草剂单用的除草效果之和 除草剂混用的注意事项除草剂混用的注意事项 1.在充分了解除草剂特性的基础上,根据除草所要达到的目的,选择适当的除草剂进行混用。
2.一般情况下,混用的除草剂之间应不存在拮抗作用在个别情况下,可利用拮抗作用来提高对作物的安全性,但应保证除草效果 3.混用的除草剂之间应在物理、化学上有相容性,既不发生分层、结晶、凝聚和离析等物理现象,有效成分也不应发生化学反应 4.利用除草剂间的增效作用提高对杂草的活性,同时也会提高对作物的活性 所以,要注意防止对作物产生药害 除草剂药害及症状除草剂药害及症状除草剂药害除草剂药害 (一)药害发生的原因 除草剂对作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合理使用,才对作物安全在生产中使用除草剂,有多种原因可引起作物药害1.误用 误用在生产中时有发生,错把除草剂当成杀虫剂使用,或使用的除草剂品种不对2.除草剂的质量问题 如制剂中含有其它活性的成分,或加工质量差,出现分层等由于药液不均匀导致药害 3.使用技术不当 在生产中,许多药害是由于使用技术不当造成的使用时期不正确、使用剂量过大或施药不均匀等都可能造成作物药害如2.4-D在小麦4叶期至拔节期使用很安全,但在小麦3叶期前和拔节后使用,就会造成药害。
在喷药时,发生重喷现象也会造成作物药害4.混用不当 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能严重抑制水稻植株体内芳基酰胺酶的活性如把敌稗与这些杀虫剂混用,敌稗在水稻植株不能迅速降解,而造成水稻药害 5.雾滴飘移或挥发 喷施易挥发的除草剂,如短侧链的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其雾滴易挥发、飘移到邻近的作物上而发生药害如在喷施2,4-D丁酯时,如果邻近种有棉花等敏感作物,就可能导致棉花药害6.除草剂降解产生有毒物质 在通气不良的稻田,过量或多次使用杀草丹,杀草丹发生脱氯反应,生成脱氯杀草丹,会抑制水稻生长,造成矮化现象 7.施药器具清洗不干净 喷施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或盛装过除草剂的药桶,应清洗干净如未清洗干净,残留有除草剂,再次使用时,可能造成敏感作物的药害 喷施2,4-D丁酯除草剂的喷雾器最好专用,因为该药不易清洗干净对喷施过超高效除草剂的喷雾器也需清洗干净因为残留在喷雾器中少量的药液也可能造成敏感作物的药害 8.土壤残留 有些除草剂的残效期很长,被称为长残效除草剂,如绿磺隆、甲磺隆、胺苯磺隆、氯嘧磺隆、咪草烟、莠去津和广灭灵等。
使用这些除草剂后,如下茬种植敏感作物有可能发生药害这种药害被称为残留药害9.异常气候或不利的环境条件 使用除草剂后,遇到异常气候如低温、暴雨等可能导致药害发生如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乙草胺对大豆安全但施用乙草胺后下暴雨,大豆则会受害 (二)药害的症状 作物药害症状随着除草剂的品种、作物种类和作物的生育期不同而异但同一类除草剂所引起的作物药害症状还是有些相似的1. 激素类除草剂 激素类除草剂所造成的作物药害的典型症状是畸形,如叶片皱缩、成葱叶状,茎和叶柄弯曲,抽穗困难,畸形穗药害症状持续时间长,在作物生育初期受害,在后期仍能表现出受害症状 2. 酰胺类除草剂 此类除草剂的典型药害症状是幼苗矮化、畸形单子叶作物受害症状为心叶紧紧卷曲,不能正常展开双子叶作物幼苗叶片皱缩成杯状,中脉缩短,叶尖向内凹3. 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 此类除草剂的典型症状是根生长受抑制,根短而粗,根尖变厚茎基或胚轴膨大严重受害时不能出苗4. 硫代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 此类除草剂造成禾本科作物叶片不能从胚芽鞘中正常抽出,阔叶作物叶片畸形成杯状 5. 二苯醚类除草剂 此类除草剂的药害症状为叶片坏死斑,严重受害,整个叶片干枯、脱落。
在正常剂量下,作物叶片也会有小烧伤斑点,但对作物生长无太大的影响 6.三氮苯类除草剂 此类除草剂对作物药害症状为脉间失绿、叶缘发黄,进而叶片完全失绿、枯死老叶片受害比新叶片重7. 取代脲类除草剂 此类除草剂和三氮苯类除草剂的药害相似 8. 联吡啶类除草剂 此类除草剂的药害症状为叶片出现灼烧斑、枯死和脱落9. 磺酰脲类和咪唑啉酮类除草剂 此类除草剂的药害症状出现较慢,在施药后1-2周才逐渐出现分生组织区失绿、坏死,进而才发生叶片失绿、坏死10.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 此类除草剂最先影响幼嫩生长组织,心叶枯黄,继而老叶发黄、变紫,然后枯死,生长受抑制,植株矮小 (三)药害的预防1.药害的预防 在大面积施用某种除草剂前,一定要先试验即使该药在其它地方已大面积应用,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因为除草剂的药效和安全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某地施用安全,但在另一地就不见得安全 选用质量可靠的除草剂,适时、适量、均匀施用施药后,彻底清洗施药器具施用长残效除草剂,应尽量在作物前期施用,严格控制用药量,并合理安排后茬 在异常气候下不要施用除草剂。
特别是在早春作物地施用除草剂,施药前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在寒潮前不要施药 邻近有敏感的作物,不要施用易挥发或活性高的除草剂,以免产生飘移药害合理混用除草剂是防止药害的有效方法另外,对那些不太安全的除草剂,应加上安全剂后再使用此外,施药人员应受过专业培训 2.药害的补救措施 使用安全保护剂如25788可以防止和解除酰胺类除草剂的药害BNA-80能有效抑制杀草丹的脱氯,避免水稻矮化激素型除草剂造成的药害,可喷施赤霉素或撒石灰、草木灰、活性炭等缓解光合作用抑制剂和某些触杀型除草剂的药害,可施用速效肥,促进作物恢复生长土壤处理剂的药害可通过翻耕、泡田和反复冲洗土壤,尽量减少残留 当然,有些除草剂的药害是可以恢复的,如野燕枯喷药后,小麦叶片短时期变黄;草甘膦作为定向喷雾剂用于棉田,施用后,短时间内也会造成棉苗叶子发黄;都是属于可恢复的药害症状,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除草剂的使用方法土壤处理土壤处理 土壤处理即是在杂草未出苗前,将除草剂喷撒于土壤表层或喷撒后通过混土操作将除草剂伴入土壤中,建立起一层除草剂封闭层,也称土壤封闭处理除草剂土壤处理除了利用生理生化选择性外,也利用时差或位差选择性除草保苗。
土壤处理剂的药效和对作物的安全性受土壤的类型、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和整地质量等因素影响由于沙土吸附除草剂的能力比壤土差,所以,除草剂的使用量在沙土地应比在壤土地少 从对作物的安全性来考虑,在沙土地,除草剂易被淋溶到作物根层,从而产生药害,所以,在沙土地,使用除草剂要特别注意,掌握好用药量,以免发生药害土壤有机质对除草剂的吸附能力强,从而降低除草剂的活性当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时,为了保证药效,应加大除草剂的使用量 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处理除草剂的活性影响极大土壤含水量高,有利于除草剂的药效发挥反之,土壤含水量低,土表干燥,则不利于除草剂药效的发挥 在干旱季节施用除草剂,应加大用水量,或在施药前后灌一次水,以保证除草效果整地质量好,土壤颗粒小,有利于喷施的除草剂形成连续完整的药膜,提高封闭作用 除草剂的不同土壤处理方法:1.种植前土壤处理 种植前土壤处理(Preplant incorporated, ppi)是在播前或移栽前,杂草未出苗时喷施除草剂或拌毒土撒施于田中施用易挥发或易光解的除草剂(如氟乐灵)还须混土有些除草剂虽然挥发性不强,但为了使杂草根部接触到药剂,施用后也混土,以保证药效。
混土深度一般为4~6厘米 2.播后苗前土壤处理 播后苗前土壤处理(Preemergence, pe)是在作物播种后作物和杂草出苗前将除草剂均匀喷施于土表适用于经杂草根和幼芽吸收的除草剂,如酰胺类、三氮苯类和取代脲类等 3.作物苗后土壤处理 在作物苗期,杂草还未出苗时将除草剂均匀喷施于土表如在移栽稻,移栽后5-7天撒施丁草胺颗粒剂;又如在华北地区的麦套玉米田,小麦收割后喷施乙莠悬乳剂施药时,玉米已出苗,而绝大部分杂草还未出苗 茎叶处理茎叶处理 茎叶处理(Postemergence, poe)是将除草剂药液均匀喷洒于已出苗的杂草茎叶上茎叶处理除草剂的选择性主要是通过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选择来实现除草保苗的 茎叶处理受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小,可看草施药,具灵活、机动性,但持效期短,大多只能杀死已出苗的杂草有些苗后处理除草剂(如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受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在干旱时,除草效果下降 把握好茎叶处理的施药时期是达到良好除草效果的关键,施药过早,大部分杂草尚未出土,难以收到良好效果;施药过迟,杂草对除草剂的耐药性增强、除草效果也下降。
除草剂施用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施用方式,如满幅、条带、点片、定向处理在农田作物生长期施用灭生性除草剂时,一定要采用定向喷雾,通过控制喷头的高度或在喷头上装一个防护罩,控制药液的喷洒方向,使药液接触杂草或土表而不触及作物如在玉米、棉花地施用草甘膦和百草枯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