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研究.docx
4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研究 【摘 要】 惯用语在汉语中大量存在,使用面很广,也是外国留学生不得不去面对的一道语言难关从惯用语的本体出发,总结出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学习的四大主要偏误类型,从而了解学习者本身的语言习得障碍,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Keys】 对外汉语教学;惯用语偏误由于惯用语的意义并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其真正意义是在字面意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的实际意义,又由于惯用语与汉民族独特的历史、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生活经验等密切相关,这使得外国留学生因受自身母语文化、环境、地域、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干扰,在理解使用惯用语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偏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惯用语的书写形式有误例1.快告诉我吧,不要买关子了例2.他一定会拿这件事大作文章的以上两例属于惯用语的局部汉字书写有误,其原因有二:一是受形近字的干扰,如例1因“买”和“卖”字形相近二是受同音字的干扰,如例2“作”和“做”的读音相同二、惯用语语义理解有误(1)惯用语基本义理解有误惯用语的字面意义与基本意义是不等值,其基本意义大多是由比喻、引申或借代的方式衍生而来,其中比喻义是惯用语基本意义中的主流队伍。
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比喻就没有惯用语”外国留学生在接触这类由比喻、引申或借代的方式衍生而来的惯用语时,往往不能准确把握潜藏在字面背后的惯用语基本义,常出现语义偏离原义、语义含糊不明确、语义前后相矛盾、语义叠加重复等情况例3.我们几个男同学是我们班的半边天,有活动都是我们来组织半边天”多用来强调或称赞妇女作用大,也特指妇女或妻子,外国留学生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为“半个天空”,造成惯用语意义与所要表达的对象内容不吻合,偏离了惯用语的原义例4.快走开吧,否则我给你敲警钟敲警钟”的意思是提醒别人的警惕,用在这里,到底是提醒他人还是警告威胁他人,这就造成惯用语在句子中表达的意义不明确,含糊不清例5.幸好罗丝及时告诉我,我才没有错过这场演唱会,她真是放了马后炮放马后炮”指事情发生了才说,与前半句“及时告诉了我” 的意思前后相矛盾,令人啼笑皆非2)惯用语色彩义理解有误汉语惯用语除了基本意义之外,还有鲜明的色彩意义,大量的惯用语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若不注意这一点,就容易产生偏误例7.班长如此熟悉中国历史,真有半瓶醋半瓶醋”指瓶子里只装一半醋比喻对某种知识或技术只了解掌握一点的人说自己表示谦虚,说别人表示对人看不起,含有贬义。
这里学习者没有准确把握惯用语的贬义色彩,从而造成与句子前一部分所表达的赞扬的意思相矛盾 三、惯用语语法运用有误(1)语法成分搭配不当惯用语在语法构成上有各种方式,比如:动宾式、偏正式、主谓式、主谓宾式、状谓宾式、谓补宾式、动定宾式、谓补式、并列式等其中偏正式与动宾式是惯用语最多、最重要的两种例8.他那脾气你不知道,我不止一次喝过闭门羹例9.我丢面子老师闭门羹”是偏正结构的惯用语,外国留学生没有考虑其搭配的固定性,随意将与之搭配的动词更换成其他同、近义词,“闭门羹”只能与动词“吃”相搭配动宾式惯用语“丢面子”错在学习者没掌握其离合性,不能灵活地对其进行内嵌、扩展或语序移动,而是生搬硬套放在句子中2)语法结构不当惯用语的结构虽然是相对定型的,但也有一定的灵活性有一些惯用语可以拆开,插入别的成分,还有一些惯用语存在同义异形的现象,如“侃大山”又可以说“砍大山”,“往上爬”又可以说“向上爬”当然并不是每一条惯用语都可以任意变动次序或改换,增减其中的成分,它的变化只能在结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有的外国留学生往往忽略这点,把惯用语当作一般词组加以使用,从而导致偏误的产生例10.你成绩那么优秀,今年一定能拿到奖学金[来自wwW.L],我敢打一张保票。
例11.他是个热肠,总喜欢帮助别人以上例子属于随意改变惯用语固定结构而出现的失误打一张保票”、“热肠”,中均被随意增加或者减少了成分,改变了原有的固定结构,使语句变得模糊不通 四、惯用语[来自www.lw5U.coM]语用处理有误“我们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美交际效果出现的差错,统称为语用错误(Pragmatic failure)这类失误不是来自语言本身的语法错误等方面的问题,即不是语法结构出错而导致辞不达意,这类语用失误主要归因于说话的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表达习惯,或说得不合时宜例12.他在学校的表现很不好,老师决定炒鱿鱼例13.我昨天从街上买回一件假丝绸,我吃后悔药了以上两例在形式上没有什么毛病,每一个句子也都合乎语法,但我们会发现“炒鱿鱼”指辞退、解雇别人,这个词语只限于工作人员使用,不对学生使用吃后悔药”多用来劝说别人不必后悔,很少用来形容自己炒鱿鱼”“吃后悔药”所在的语言环境,显得很不妥当,产生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这类偏误属于语用处理有误 参 考 文 献[1]李行健.《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长春出版社,2001:248[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26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