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儒家为己之学的现代意义开题报告.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478907638
  • 上传时间:2022-08-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5.74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 目: 儒家为己之学的现代意义姓 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一、选题依据(包括选择课题的背景、选题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选题背景在儒家思想展开的历程中,为己之学的传统是一以贯之的从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为己思想之后,孟子、荀子等人也作了详细的讨论,后经宋明理学家进一步的论证,达到了较充分的表述为己之学是孔子在讨论群己关系这一基本问题时引出的孔子认为,作为一种文明化存在状态的人,其最明显的表征即人是内在于社会群体之中的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在孔子看来,斯人之徒即我们所说的社会群体这样,我与斯人之徒的相互遭遇,便表现为群与己的关系在群与己的关系中,孔子赋予自我极其重要的价值,这便是他关于为己之学的论述二)研究的理论意义儒家的为己之学是成人成圣的心性之学,而非功名利禄的事功之学它反映了儒家对主体自我的肯定,体现了对个体内心精神世界的关切。

      它强调为学的目的就是要完善自己,进而利益社会因此,它的核心就是内圣与外王的和谐统一它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内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外王; 另一方面,内圣还必须走向外王成圣成德绝不是独善其身,还要利己利他,兼善天下这种思想对当前的人伦道德建设具有超时代的意义它是人的一种自我完善,是对人内在价值的弘扬,它通过践仁尽性,能够有效实现个人的身心和谐,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它是对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内在幸福的关怀,是对人性的提升和弘扬它能够大大减轻当代功利主义的一些负面效应,能够使我们更加关切自己的灵魂与道德,追求内在价值和自我人格的完善因此,它的拓展与大用,必然有助于提高民众的修德成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提升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二、 选题研究现状(包括目前国内外对本选题的研究情况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现状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 《论语·宪问》中首先提出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观点,第一次明确的说明了儒家所倡导的学习目的应该是为己孔子所谓“为己”并不是现在的为自己谋求私利,而是要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即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为人”也不是为别人着想之意,而是说学习是为了迎合他人,修饰自己,以获得外在的赞赏。

      孔子之后,荀子在 《劝学》 中提到“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何足以美七尺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在这里,荀子认为君子之学没有世俗追求的功利性目的,君子要做学问,是为了使自己的品行完善,使自己的言行、仪态、风度达到一种完美的程度,而不是为了通达,为了出将入相,出人头地君子因为有学,能够做到穷而不困,忧而意志不颓废,与物交而心不惑,真正做自己的主宰小人之学则不同小人为学,只不过是用所学的东西来交换功名利禄等好处发展到宋代,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 《论语集注》 中引程子的话说:“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进一步阐述了儒家的“为己之学”儒家的“为己之学”自孔子提出以后,为后代儒学接受并进一步发挥推广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摘 要Abstract引言一、诠释“为己之学”二、 儒家 “为己之学” 的提出与发展二、“为己之学”的心性基础三、 儒家 “为己之学” 追求的价值目标四、为己之学之大用五、结语(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引用各种相关文献的有关内容论述; 2.综合法:对有关的儒家为己之学进行归纳,形成结论。

      四、 研究的主客观条件(一) 主观条件1.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儒家为己之学有了很多学习,对为己之学有一定的了解;2.平时关注有关儒家为己之学的报道和评论;3.关注现当代中国的儒家为己之学教育,有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4.加上老师的指导、同学的交流吸收很多有益的观点二)客观条件 1.各种有关儒家为己之学的文献; 2.对现实的各种报道及评论; 3.图书馆和阅览室的有关的丰富资源; 4.发达的网络资源等五、 研究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12.11--2012.12 查阅相关文献,准备资料; 第二阶段:2012.12--2013.3 完成初稿并由老师指导修改; 第三阶段:2013.3--2013.4 依据初稿完成第一稿并作再次修改; 第四阶段:2013.4--2013.5 论文最终完成,进行答辩六、 主要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换的自我[M].南京:江苏人民出社,1991.[3]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4]朱熹.四书集注(陈戌国标点)[M]长沙:岳麓书社,1998.[5]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6]戴圣编.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80.[8]张觉.荀子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6.[9]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朱熹.周易本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张为才.国学启蒙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12] 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 中华书局,1990: 586.[1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2006.[14] 黄克剑.林少敏.当代儒学八大集: 徐复观集[M]. 北京: 群言出版社,1993: 270.[15]陆九渊.象山语录[M].北京: 中华书局,1980: 398.[16]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1960.[1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金良年译.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七、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注:本表一式两份,装入学生资料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