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doc
4页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 ——浅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摘要:在中国古代诗词的中,有很多意象,如杨柳、残月、杜鹃等 黄昏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充当抒发文人情感的媒介,并极 大地丰富了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本文讲述了黄昏意象的产生及其解 读关键词:黄昏意象情感意向古代诗词“伤时感物”似乎是中国文人与生俱来的感受文人墨客赋予日常生活中所 触及到的牛牛万物以情感,使原木呆滞、无华的事物得以彰显其牛命的意义在 中国古代诗词中,对时间的咏叹从来都是中国诗人最喜表达的主题之一黄昏作 为光明与黑暗的交界点,它不再仅仅是表示一个时刻,而是熔铸了诗人审美情感、 审美理想的一种文学意象,是被情感化、心灵化了的审美对象一、中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的产生“昏”是一个会意字,从日,从氐省氐”字基地的意思,引申为地平线, 两者联合起来就表示太阳下沉,天色愈黑《说文》中解释,“昏,日冥也”,指 的是太阳沉下地平线之际,即日落西山之时在古代,“婚姻”的“婚”,本字为“黄昏”的“昏”《正字通•女部》:“婚, 古作昏在我国上古时期,黄昏与婚姻有很大关系首先与我国古代“抢婚” 风俗有关,黄昏时分天色昏暗,易于行事,书中均有记载,如“娶妇以昏者,当 与古代劫掠妇女,趁妇家不备,以昏时为便有关”(刘师培《中国历史教科书》),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非寇,婚媾”(《周易•屯卦》),这里将“婚媾”同“寇” 联系在一起,说明了当时的婚姻与大盗有极大的关系。
其次,上古时代,男女婚 娶的时间一般定在黄昏,把婚礼放在黄昏举行,《说文》中有记载:“礼,娶妇以 昏时,故曰昏”《诗经》中“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昏以为期,明星皙皙”的 诗句就明显地反映了古人在黄昏举行婚礼再次,古人与异性幽会,也往往选择 在黄昏时分,因为此时人的情感最需要得到慰藉,这是源于心灵的情感需求追溯黄昏意向的源头,不得不提及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传统的农业生 活中,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先秦《击壤歌》),黄昏时分,牛羊归圈, 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安静恬谧《国风•王风•君子于役》创造了永恒的黄昏 意象诗云: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吗,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恬?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 役,苟无饥渴!在暮霭沉沉的黄昏之中,雾气缓缓飘拂,天色愈加深沉和凝重,鸡进駕了, 牛羊牧归,一位妇人倚靠在门边,望着远方,想象丈夫在外能吃饱穿暖,没有受 苦,能够早早地归家由此就确立了以思念主题为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开辟思 妇怀人的写作主题清许瑶光在《雪门诗抄》中曾言:“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 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
自《君了于役》以后,中国 古代文人多借助“黄昏”这一意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二、中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的解读(一)鸦噪暮云城堞古,月痕淡入黄昏雾——相思情结日暮之际,夕阳西下,牛羊归圈,倦鸟夕归,残月渐渐地从薄雾中探头,人 们结束了忙碌而疲惫的一天,回到家中休息,相聚在一起只有远方的游子仍飘 摇在风雨中,想彖着家中的亲人正独自倚靠在门框边上念叨着,“夕阳西下几时 回? ”(晏殊《浣溪沙》)黄昏的天,暖色尽消,苍凉冷落,山川草木、亭台楼 阁都蒙了一层灰蒙蒙的色彩,此时最易牵动文人们内心深处的忧愁黄昏是亲人 顾念游子,亦是游子思念家人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孤枯落败的藤条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乌鸦伴着暮色归巢,呱呱乱叫, 声声催人心肝,黯淡朦胧的夕阳让世间万物都罩上了一层萧瑟孤寂的色彩流 水人家”恰如幻影,“天人永聚”皆是幻梦,可叹自己仅有老马相伴归乡仍隔 千山万水,相聚总是太难诗人将团圆欢聚的殷殷期盼抒发于这暖色尽消、冷色 袭来的苍凉冷落的黄昏中二)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一一孤独寂寞黄昏之际,暮霭沉沉,烟波千里,天地万物都处于一片凄情冷寂之中。
诗人 有感于寂寞黄昏、亲友离散,寂寞之情油然而牛,从而记下了亘古至今的寂寞情 怀如:跣跚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 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更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 长太息——曹植《赠白马王彪》秋风激起刺骨的凉意,寒蝉哀鸣声声入耳广袤的原野是多么的萧条,白日 渐渐消失在眼前归鸟振动翅膀飞入高大的林木,孤单的野兽口衔蒿草寻找兽群 诗人眼中的景是凄清落寞的,是摧人肝脏,这是诗人发出凄清孤寂的叹息三) 残花旧宅悲江令,落日青山吊谢公一一家国情怀黄昏时夕阳衰落,白日将尽,意味着一天的结束,也意味着牛命的终止,多 愁善感的文人们也就因此“向晚意不适”(李商隐《乐游原》)自古以来,受儒 家入世思想影响,文人们始终密切关注着国家兴亡,时世变迁因此“夕阳无限 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便作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使黄昏这个带有 伤悼色彩的意象与国家兴亡联系上了如:鱼盐充物稻粱肥,谁寤繁华是祸机日暮无人唁亡国,寒鸦犹带夕阳飞——刘基《有感》(其七)诗人在繁华的盛景之中,看到繁华中潜藏的危机,黄昏日落是否预示着国家 的衰败曰暮之际,夕阳西下,寒鸦西归,诗人担心国家是否会像前世亡国一般 如阳乌坠下,消失于地平线。
四)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一一人牛短暂太阳每日东升西落,仅仅短暂的一天就完成了一个轮回,因而文人们感概“日 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面对春光流逝,夕阳陨落,诗 人们明白了个体牛命并非是永恒性,感概牛命易逝,人牛苦短因而在人牛历程 中,黄昏意识与人们的牛命意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女口:江头沈醉泥斜晖,却向花前恸哭归惆怅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两依依 韦庄《残花》在江边斜阳下,诗人愁怀难解,醉酒江头,想到自己的年岁逐渐增长,然而 白云依旧皑皑,草木依旧郁郁,不由向花恸哭诗人感概时光易逝,牛命短暂结语:钱钟书说:“盖死别牛离伤逝怀远,介于黄昏时分,触绪纷纷来,所谓最 难消遣黄昏”包括野草、斜阳、秋风、清水、残宅、霜寒、归鸟、笛声、悲 鸣等带有荒冷灰暗色彩的事物,诗人们通过这些事物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使得 “黄昏”意象成为中国古代诗词千古惆怅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