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湿疹怎么治疗-中医(精品).doc
4页湿疹怎么治疗-中医浅谈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发病率较高,在皮肤病中所占比例极高现代医学认为,湿疹属变态反应、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复杂,可能有免疫、遗传、神经调节、环境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中医古代文献对湿疹的认识,首见于《金匮要略》,“浸淫疮,黄连粉主之”本病的特点是皮疹多形,剧烈瘙痒祖国医学对此病的论述甚多,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各有其名发于小腿部的称“下注疮”、“湿毒疮” 、“湿濂疮”,如明代《外科准绳・下注疮》[1]记载:“或问脚膝间脓水不绝连年不愈何如?曰:此名下注疮,亦名湿毒疮发于手部的皲裂性湿疹称“掌心风”,如清代《外科真诠・掌心风》[2]及《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3]都记载:“无故掌心燥痒起皮,甚则枯裂微痛者,名掌心风全身泛发的急性湿疹名“浸淫疮”,如隋代《诸病源侯论・浸淫疮侯》[4]记载:“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发于阴囊部称“肾囊风”或“秀球风”此外婴幼儿湿疹科“胎濂疮”等等不一而论 1、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主要为风、湿、热,但有内、外之分外风、湿、热属于六淫邪气内风、湿、热系脏腑功能失调所生,前者属外因为致病的条件,为标;后者属内因,为发病的基础,为本。
外因通过内因起,本病的发生以内因为主关于外因方面,虽亦包括六淫,例如气候变化,季节因素与日光、风沙、水土都有关系但其中以外湿为主,如坐卧湿地、居住卑湿、雨淋水渍等关于内因方面,以脾、心肝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湿、内热、内风为主清朝《杂病源流犀烛・湿病源流》曰:“湿之为病,内外因固俱有之其由内因者,则脾土所化之湿,火盛化为湿热,水盛化为寒湿……其由外因者,则为天雨露,地泥水,人饮食与汗衣湿衫 1.1 脾胃湿热 脾为湿土,常因饮食失调,多食生冷,水果之物,脾阴不足,失于健运,湿从内生;或多食高梁厚味、鱼腥海味、嗜饮茶酒等,酿成湿热 1.2 心火血热 《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心主血脉,心主火,由于心绪烦扰、精神紧张、心经有火、导致血热脾胃即有内蕴之湿,复因心火内炽、血热内湿、湿热相结,通过脏腑关系,从里到表盖胃主四肢,胃主肌肉,湿热熏蒸,上输于肺,肺主皮毛因此湿热之邪可浸淫肌腠,走窜四肢,外达皮毛而成 1.3 风胜血燥 风可分为内风、外风或由湿热内蕴,外受于风而发病,此为外风或因其病缠绵渗水日久,以及过食辛辣香燥之物,或过饮苦寒燥湿,淡渗利湿之剂,均可伤阴耗血肝主风,肝失血养,则风从内生,风胜则燥,而血燥风生,又有心火内炽,血热生风,均属内风。
2、湿疹的治疗 2.1内治法 包括辩证分型和中成药治疗辩证分型方法很多,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下列分型比较实用 2.1.1 湿热型 主证:由于血热脾湿,浸淫肌肤多见于急性湿疹、脂溢性湿疹以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皮肤起红斑水疱,瘙痒极甚,黄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结黄痂、糜烂、脱皮漓至受 大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或腻,脉濡滑 治则:利湿清热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方用生地30 g,丹皮9 g,赤芍9 g,龙胆草9 g,黄芪9 g,黑山栀9 g,茯苓皮9 g,泽泻9 g,木通9 g,车前子9 g(另包),六一散9 g(另包)如因搔抓起脓疱时,加蒲公英12 g,银花9 g,连翘9 g,以下肢严重的可用草渗湿汤2.2 脾湿型 主证:由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浸淫成疮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或泛发型湿疹皮肤起水窠,色黯淡不红,搔抓出水,或有胃脘胀满,饮食不多,面色萎黄,腿脚浮肿,大便溏泻,小便微黄,舌淡苔白或腻,脉缓。
治则:健脾除湿以除湿胃苓汤加减方用苍术9 g,陈皮9 g,川朴9 g,猪苓9 g,茯苓9 g,泽泻9 g,六一散9 g(另包),白鲜皮9 g,地肤子9 g,如胃纳不馨加藿香9 g,佩兰9 g2.3 血热型 主证:由于内蕴湿热,外受于风,热重于湿相当于丘疹性湿疹遍身起红丘疹,瘙痒极甚,搔破出血中医称粟疮或血风疮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 治则:凉血清热,祛风除湿以凉血除湿汤加减[5]方用生地30 g,丹皮9 g,赤芍9 g,稀莶草9 g,海桐皮9 g,苦参9 g,白鲜皮9 g,地肤子9 g,六一散9 g(另包) 2.4 阴伤型 主证:由于渗水日久,伤耗阴血,血燥生风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泛发性湿疹皮肤浸润,干燥、脱屑、瘙痒剧烈,少量渗水或皮肤干燥皲裂舌红苔光,脉细弦滑 治则:滋阴养血,除湿止痒方药:滋阴除湿汤方用生地30 g,元参9 g,当归9 g,丹参12 g,茯苓9 g,泽泻9 g,白鲜皮9 g,蛇床子9 g,皲裂严重加玉竹9 g3、 外治法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的方法以外治法应用最为广泛,概因其见效快且无伤脏腑之优点湿康宁”则是中医皮肤外治营养疗法之专用方本方乃中医世家祖传,取历来湿疹外用方之精华,以外治之宗吴尚先的内病外治法为理论指导来组方合药,达到了不仅能清外毒、拔内毒、祛火毒湿毒,还能内养以扶正气,使气血舒畅,外用以做收敛,使新肌无痕之功效,实为中医治疗湿疹用药之典范。
临床应用最多的是溻溃法,适用于急性渗水多者,用黄柏30 g,生地榆30 g,马齿苋(干30 g鲜60 g)煎水待凉,用纱布6层~7层,用药水浸湿稍拧,以提起不滴水为度然后平铺于皮损处,每5 min重复一次,每次共20 min~30 min,每日3次~5次可达到收敛拨干,清热,解毒的作用,疗效甚好4、内外兼治法湿疹大部分有内因引起,而形之于外中医固然有“内病外治”法,但临床验证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采用外治法效果显著,针对慢性湿疹外治法收效甚微而且湿疹引起的内因各种各样,表现的外症又各不相同,如能区别治疗,加强针对性,治疗湿疹无疑事半功倍临床验证,采用中药外治加内治法来治疗湿疹,效果显著,成功率其高如:王老湿康宁、皮肤老偏方湿疹专用等配合中药口服5、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疾病痊愈或控制后,中医非常强调病后调养,以期达到巩固疗效的目的对于湿疹的善后调养,多认为应给予健脾祛湿或养血祛风,或辨证方药,以巩固疗效,减少湿疹的复发鉴于湿邪贯穿于湿疹病程的始终,在湿疹患者临床痊愈后,可较长时间服用参苓白术片等健脾渗湿中成药以巩固疗效即使采用养血祛风法巩固疗效,也必须配伍健脾祛湿的药物,如单用养血祛风药,易引起湿疹的复作。
若患者体质偏热者,在服用健脾祛湿中成药时,尚需加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成药,如黄连上清丸、皮肤病血毒丸等,惟用量宜减半 参考文献: [1]明代,王肯堂.《外科准绳・下注疮》. [2]清代,邹岳.《外科真诠・掌心风》. [3]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4]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 [5]李林.《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