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遗忘的时光文学理论论文.doc
3页被遗忘的时光_文学理论论文 摘 要: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片,《无间道》迎合香港大众寻找归属感的心理的行为吸引了无数观众,而这归属感即是身份认同本文通过分析《无间道》影片主人公的身份认同危机,试图揭示97香港回归后香港人身份认同危机的原因所在——自我认同感的缺失面对这一缺失,我们无需操之过急地去解决它,时间,将解开香港人身份的难题 关键词:无间道 身份认同 新身份 作者简介:李丹,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起香港经典卧底电影,第一个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无疑是《无间道》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片,除去豪华演员阵容的打造,它的另外一个成功因素就是迎合了香港大众寻找归属感的心理这归属感,换句话说就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香港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在正史中殖民化的历史,正是这样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使香港人对自我的政治、文化身份认识显得更为敏感 [1]影片通过对主人公身份危机的叙述,也表现了香港人对自我身份的疑惑 身份认同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我认同,即个体对自己身份位置的认知,知道“我是谁”;另一方面是他人认同,即他人对被认识人的身份与地位的认可。
这二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只有这二者的认识相互重叠,真正的认识才得以产生,而任何一种认知的丢失,都会阻隔身份认同的最终完成 《无间道》中两位主人公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一是缺乏他人认同,一是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的同时缺失 在黑帮卧底的警察陈永仁,他的苦痛是由他人认同的缺失所造成的他虽然身在黑帮,但他的心却在警察一方,而且从未动摇他始终提醒着自己是一名警察,于是我们才可以看到当叶校长的灵车缓缓开过,陈永仁在暗中向灵车敬礼并静静目送的情景甚至在《无间道Ⅱ》(以下简称《前传》)中,当陈永仁得知自己的恩师黄志诚是杀害亲生父亲的同谋后,他依然坚决地将存有倪家罪行证据的保险箱钥匙交给黄警官,黄问道:“为什么你还肯帮我?”,陈回答:“我是警察可以看出,陈永仁是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警察身份的,但是由于他任务的特殊,他的警察的身份却难以被他人认同(除了黄警司与叶校长) 《前传》中陈永仁的女友将孩子打掉,惹得他大发雷霆,在他粗暴地摔砸东西的行为之后,隐藏的是一颗无奈的心女友打掉孩子的原因是他黑社会小混混的身份,可是他知道自己是警察,但这一身份却不能告知他人,甚至是最亲密的人,如此,何来他人对他真正身份的认同?这痛苦可想而知。
在《无间道Ⅰ》中,已成人妻的前女友见到陈永仁问到:“还在道儿上混?”他只有无奈却又淡然的笑了笑,身份的诘难,他已经无奈的习惯了在告诉李心儿医生他是警察后,她说:“我也是这三个字又一次提醒了陈永仁,他的警察身份没有被人认可很显然,对于这个就连潜意识都被包裹的人,就连日常谈话都常常说谎的人,李医生并未相信他说的话一个人说谎话说的太多,最后说真话也没有人相信了,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对此陈永仁又是报以淡淡的一笑,多么苦涩艰难的笑容,谁又能真正理解这笑容后的隐忍?除掉每天靠出卖身边人的痛苦,陈永仁最大的痛苦就是不能够在光天化日下做一名警察,这件对别人来说很简单的事情,到了他这里就有如登天之难真实的事实却无法说出口,这样的现实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于是他对恢复身份的渴望也就越来越强烈可是,事与愿违,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他的卧底生涯仿佛没有尽头,甚至到了后来,就连他恢复警察身份的希望都会破灭 当陈永仁看到从楼上被抛下来的黄志诚的尸体时,他惊呆了,那时他的感情世界除了心如刀割的悲痛还会有巨大的恐慌,黄警司的死不仅是他如父般恩师的死,更代表他恢复身份希望之破灭,他重新做回警察唯一的途径就是黄警司的认证,可是现在没有人能够证明他的身份了,他还能做回警察么?他的世界轰然崩塌,充斥着绝望。
幸好,刘建明的出现让他的希望重燃,可是恰巧在此时,他又发现刘是黑帮在警局的卧底,恢复身份的艰难之路再一次出现障碍,于是才有了两个卧底在天台上的对决刘请求陈给他一次机会,陈说:“对不起,我是警察刘轻描淡写地问:“谁知道?”刹那间,镜头拉到远景,画面变得空旷,四周一片寂静,这空寂,是陈永仁心灵最深痛楚的无言以对这也正是陈认同危机的根源所在: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好在陈永仁的警员档案最终被找到,他的身份得以被恢复虽然已经殉职,但他终于做回了警察葬礼上,李心儿医生的一句:“警察,你好吗?”是对陈永仁最大的安慰陈永仁的认同危机解除了,虽然是在他死后,但毕竟是解除了,可是另一个卧底却没有这样的运气 造成刘建明身份认同危机的原因在影片中展现的很复杂,这是因为他否认了自己的曾经的身份,他要寻求一个新的身份 作为韩琛派到警局的卧底,刘建明内心是矛盾的他爱上了韩琛的妻子Mary,这份错爱,引发了他的一系列悲剧他心底是十分想做个好人的,只可惜她是黑社会,为了多看她一眼,他只好让自己也变成黑社会的一份子一失足成千古恨,从那时起,他的身份就无法摆脱黑社会的阴影影片中反复出现陈永仁走出警校大门的场景,长官问:“你们谁想和他换?”刘建明在心里回答:我想和他换。
这个“换”字,就体现了刘建明成为卧底的无可奈何,如果他们换了,那么刘建明也就不会成为卧底去出卖他心目中的好人了,但他若真的被警校开除,不能完成韩琛交给他的卧底任务,韩琛会怎么处罚他呢?没办法,为了自己的生存,他只能撑下去 他在警察局做得很好,一切都顺利,七年之内升到了警长按理说,刘建明的卧底工作做得很好,应该获得韩琛的赏识,可是韩琛却不信任他韩琛的不信任也有理,他好像看出了刘建明心底是不甘于做一个黑社会的当刘建明在警局时他不会像陈永仁提醒自己是警察那样时刻强调自己的卧底身份,他的身份是两面性的:只有在韩琛需要他帮助时,他才会恢复到卧底身份;没有韩琛的指令,他就真正把自己当成警察来完成工作:因为做好人是他的本意,而做警察的身份正可完成他这个心愿,所以做一名真正的警察是他想做的刘建明在双重身份中迷失了方向,逐渐偏离他最初的身份 韩琛的不信任让他很不舒服,他一直在忍耐韩琛的冷嘲热讽,终于韩琛对他说:“省得你费心了,刘长官这彻底激怒了刘建明:为了你我放弃了做好人的机会做了卧底,现在你却又不信任我,好啊,那我正好去当警察当好人从这一刻开始,刘建明就放弃了背离了他无奈的不光彩的旧的身份,转向他欣然向往的光明的新的身份——警察。
但是,连他自己都不认同自己警察的身份《无间道Ⅰ》中最后,他从电梯中走出来,一面拿着证明自己警察身份的证件,一面向他人宣告:“我是警察这就体现了他对自己的不自信,明明都可以看到警察证件,为什么还要再刻意强调呢?人们口口声声说的,往往就是我们想成为的样子,刘建明总是在说自己是警察,正事说明他想成为警察,他对自己现有警察身份的怀疑 毕竟,还有太多人知道刘建明的卧底身份,所以为了重新做人,他不得不杀人灭口,来掩盖他曾经的不光彩韩琛,林国平,都是他试图逃脱过去记忆的牺牲品可是,就算是这样,他依然忘不了过去的身份记忆,他更加无法认同自己的警察身份,因为稳固这身份的代价是杀人的罪恶,他越是除掉那些知道他卧底身份的人,他内心的罪恶就越是深重,而有了这样的罪恶还能成为警察么?这是一个无限的恶性循环,他试图逃脱,但是又无从逃脱在这样的心理负担下,他人格分裂,一半是负罪的刘建明,一半是正义的陈永仁 。












